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顾全大局
2023-02-23 13:50:50 未知
来源: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顾全大局去国怀乡王昭君》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己丑岁咏王昭君五律寥寥大漠荒,瑟瑟雪飞扬。戎狄窥皇汉,神州履祸殃。佳人称绝世,昭德报君王。寄语平沙雁,娇柔亦国防。
张红星教授注:
寥寥:空虚貌。《吕氏春秋‧情欲》:“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高诱注:“极三关之欲以病其身,故九窍皆寥寥然虚。”《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李善注:“《庄子》曰:‘寥已吾志。’郭象曰:‘寥然空虚也。 ’”宋·曾巩 《将之江淛遂书怀别》诗:“功名竟安在,富贵空寥寥。”明《见只编》卷中:“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
大漠:指我国西北部一带的广大沙漠地区。汉·班固《封燕然山铭》:“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瑟瑟:形容词,寒凉貌。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唐·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床下细冷冷。”清·龚自珍《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钏微闻,应是换吴棉。”
戎狄: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国语‧周语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韦昭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汉书‧匈奴传下》:“萧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宋 ·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闻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国,被于渭 洛 。”
皇汉:犹大汉 。称汉朝。后亦称汉族。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实丧,皇汉凯入。”南朝·宋·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神州:中国的别称。太平天国·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宥胡狗!”
祸殃:祸害;灾祸。《楚辞‧九章‧惜往日》:“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王逸注: “罪及父母与亲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水浒传》第四六回: “三庄盟誓成虚谬, 众虎咆哮起祸殃。”
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汉·司马相如 《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藁而独居?” 宋·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右壁箇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明·李攀龙 《七夕集元美宅送茂秦》诗:“仙吏挥金碗,佳人罢锦梭。”
绝世:冠绝当世。《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郢客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有弟曹植,字子建,聪明绝世。”
昭德:明德;美德。《国语‧郑语》:“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汉·刘向《说苑‧善说》:“天有昭德,宝鼎自至。”
君王:古称天子或诸侯。 《诗‧小雅‧斯干》: “朱芾斯皇,室家君王。”郑玄笺:“室家,一家之内。宣王将生之子,或且为诸侯,或且为天子。”《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王逸注:“言怀王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唐·白居易 《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清·谭献 《<箧中词>序》:“昇元、靖康,君王为之;将相大臣,范仲淹、辛弃疾为之。”
寄语:传话,转告。南朝·宋·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唐·刘希夷《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清·纳兰性德《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南朝·梁·何逊 《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唐·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转蓬根。”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
娇柔:娇媚柔弱;娇媚轻柔。宋·张先《归朝欢》词:“日曈昽,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金·元好问《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清·袁于令《西楼记‧卫行》:“晓行暮止甘驰骤,穿山度岭奈娇柔。”
国防:古代认为礼仪事关国体,必须严明,谨防僭越,故称。《后汉书‧孔融传》:“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 拟仪社稷……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又指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军事及其它方面的防御措施。《宾退录》卷二引宋·张载解《诗‧卷耳》:“闺阃诚难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梁启超《新民说》十四:“若无国防, 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 黄德劲先生评:
相比起七律,五律似乎更难些。因为字数更少,更精炼,词简意丰,韵味悠长。以五律来咏叹王昭君,廖彬宇先生如同捕捉到了辽阔沙漠中踽踽独行的美丽身影,有儿女情长却并不拖泥带水,任孤独寂寞却赤诚怀国。美人的柔情与七尺的刚烈,都有了。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中国的四大美女,貂蝉,玉环,西施,昭君,无人不知,每一位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若说到以一己柔弱之身,为国为民倾尽青春,则非昭君与西施莫属。昭君尤其是民族和亲的天使。
廖彬宇先生的昭君五律,写景,写人,写国,写感慨,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段沧桑传奇、现在看起来已经匪夷所思的历史时空。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彼时应该没有人想到,这轮“皓月”,一不小心照亮了千万里之外的匈奴国。
戎狄之窥,神州之痛
“寥寥大漠荒,瑟瑟雪飞扬。戎狄窥皇汉,神州履祸殃。”
廖先生五律的前两句,特别有边塞诗的感觉。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冷漠而辽阔的沙漠,寒冷而张扬的飞雪,大概是边塞诗,是“戎狄”栖息地的标配吧。
甚至是否可以大胆断言,昭君的出塞,其实给了唐代边塞诗抵达光辉顶点一个极其苍凉又极其美丽的助力?唐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写过王昭君。
比如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比如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比如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比如刘禹锡: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遥远的边疆、风沙弥漫的塞外来说,“中原”是一个安全、温暖、又文明的存在。“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现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边塞诗。”
“戎狄”,“夷狄”是差不多的概念。《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按照专家的说法,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狄的称谓最早来自周代。
“戎”是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羌”用作西方各族的通称。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西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实“华夏夷狄”之辩,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且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有大不同,但迁延至今,更多的已经是民族融合。只是在当时,不仅观念有鲜明对立,甚至关于疆土王权,亦不断有血腥之争。
梁启超曾说:“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其外部之主要者,则匈奴种西藏种蒙古种通古斯种,次第错杂,与汉种竞争。而自形质上观之,汉种常失败,自精神上观之,汉种常制胜。及此时代之末年,亚洲各种族,渐向於合一之势,为全体一致之运动,以对于外部大别之种族。”
再说匈奴。“匈奴”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战国策·燕策三》。 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自公元前2世纪初的冒顿单于起至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朝末期,匈奴才在中国史籍上渐趋消失。
《史记》一书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 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塞北部族。
范文澜说:“战国时,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华夷斗争的民族问题,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却不断向南侵袭。落后的游牧民族进攻农业民族,在军事上总是容易获胜,因此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受落后民族的破坏,是华族面前的大问题。……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民族的国家,消灭了华族内部的互相对立,团结华族一致对外,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当时人民的要求。”
然而秦朝事实是在蒙恬等人的努力下,击溃了匈奴的。大汉则不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可以说,大汉王朝苦匈奴久矣!大体历程如下: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在汉武帝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在汉武帝晚年,匈奴击败汉军,重新掌控漠北。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发生蝗灾,北匈奴开始“大乱” 。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权。
汉武帝很勇猛,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打击,但是,汉武帝也仅仅是把匈奴打残了而已。自匈奴在草原上崛起,到东汉窦宪彻底结束他们的草原霸主地位,匈奴和汉朝之间,整整进行了300多年的战争。
一提起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卫青、是霍去病、是封狼居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汉朝也打了不少败仗,尤其是汉武帝晚年,几乎全是败仗,而且,还让匈奴俘虏了不少名将。比如李陵,李广利,赵破奴。
就连“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大帝,也差点命丧匈奴之手。史载“白登之围”: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围韩王信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韩王信降匈奴,并与匈奴联合南下攻汉。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初,刘邦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击韩王信,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破其军,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破其与匈奴之联军。刘邦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欲击之,派人侦察匈奴虚实。冒顿匿其精壮,故意示弱。汉使十数人连续回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前往侦察,未及还,刘邦即悉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刘敬(娄敬)回来后,指出匈奴有诈,不可轻易进兵。刘邦不听,亲率先头部队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步兵未全到。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凡七日,汉军内外联络中断,无法相救。刘邦采纳陈平之计,重赂匈奴阏氏,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军乃得突围,至平城与主力会合。匈奴引兵北去,汉亦罢兵,派刘敬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高祖刘邦的经历留下两点启示:
第一,匈奴不可小觑,要时时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精神与战斗紧迫;
第二,“和亲”是个好办法。不论后人有多少诟病,如何嘲笑“刘三爷”,事实上的“美人计”都奏效了,确保了大汉的边境安宁与休养生息。
其实匈奴也不易。不断地为生存挣扎,付出生命。曾有《匈奴歌》,作于汉武帝时期。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字字悲愤。霍去病和卫青二甥舅,着实折腾得匈奴不轻啊。
但是正如廖彬宇先生所言,“戎狄窥皇汉,神州履祸殃。”戎狄以其“狼子野心”,觊觎大汉的富饶美丽,不断南下,不断祸害中原,历朝历代征战不休,耗费了多少国库民财,牺牲了多少无辜生命!“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戎狄之窥伺,给华夏民族造成了多少滔天血泪!
“万里烽烟,不如一曲琵琶,征战不如和亲为好。族际婚姻,不算丢脸。对非原则问题,不妨让步比较有利。”翦伯赞先生的观点,极其务实,但也反映了无奈。
落雁之美,娇柔之强
在曹禺先生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的一开首,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描写:
公元前三十三年——汉竟宁元年。
暮春的清晨。长安,汉长门宫侧,一个静悄悄的庭院里。院内有石溪、池塘、垂柳、雕栏,碧悠悠的青天映在水里。仰望森森的宫墙,隔断了春天,隔断了人世。从墙外流进来的溪水又汩汩地流到太液池去了。
四月天,黄鹂低鸣,飞絮蒙蒙,雪白的梨花开得茂盛,仿佛都听得见蜜蜂嗡嗡地叫着。
侧面是王昭君的寝宫,回廊一面临水,面便是院内小小的中庭。
院正中,是一座青色的大门,难得开一次,一般总是由后面的小门出入。
隐隐的笙歌似乎从天外飘来,那是太液池的尽头,在那里,仿佛成千上万的人不知为什么正热闹得紧。
这里,帘栊垂下来,垂柳在栏杆上拂来拂去,春天就在这寂寞幽静中消逝了。
院中石径上,放着一架箜篌,一张胡床,几个绣墩错落地放在一尘不染的石板上。
王昭君,十九岁,乍看上去象是一个沉静温柔的姑娘。一双秋水似的眼睛,神采清明,顾盼多姿,有时眉宇间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沉思的神态。在某种情况下,有时也出人意表地露出一种轩昂夺人的光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女子。
王昭君倚着廊柱,望着池塘,旁边是盈盈,一个欢悦多情,聪明伶俐的宫女。
另一个宫女戚戚,一个谨慎小心,有些呆板,好哭,事事总往坏处想的宫女,坐在箜篌旁弹弄着,发出优雅的弦音。
墙外,甬道上,滚滚走过一辆宫车。戚戚住手。
多么美的场景,多么美的佳人!
“佳人称绝世,昭德报君王。寄语平沙雁,娇柔亦国防。”王昭君是美的,是“绝世佳人,平沙落雁”;王昭君是极具奉献精神的,“心怀昭德,志报君王”;这一句诗里,酒嵌入了王昭君的名字。王昭君是极其娇柔的,一个弱女子而已,却“远赴边疆,和亲国防”,而无比刚强!
昭君的“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两个典故。
王安石有《明妃曲二首》,其一写道: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王昭君如此美貌,自然倾国倾城。但是在画师毛延寿的笔下,昭君成了不入君王眼的“丑女”,而错失了被帝王宠幸的机会。历史如此记载:
汉元帝后宫女子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女皆赂画工,多者十万钱,少者亦不减五万。独昭君不肯,遂不为帝所幸。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事已定。帝重信于外族,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不给画师送小钱,画师就把你画成丑八怪。
在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王昭君》里,甚至有这么一段描写:
“她的容貌到底如何?”
“启奏皇上,”毛延寿不慌不忙地说:“许臣直言,臣才敢回奏。”
“当然,我问你,就是要你说实话。”
“是。”毛延寿紧接着说:“请皇上先莫问容貌,这王昭君曾经长过两粒痣,可不大好。”
“喔,”皇帝细看一看图像,“是有两粒痣,一粒长在右眼角上,一粒长在左眉之上。”
“是!”毛延寿手指自己的左眉上方,“这个部位,名为“辅角’,如果长痣,名为‘淫痣’。”
皇帝悚然动容地问:“是贞淫的淫吗?”
“是。”毛延寿清清楚楚地说:“如果男子长淫痣,必是凶暴刁顽,奸险欺诈,使酒好色之徒;若是女子长这粒痣,就不用说了,水性杨花,难偕白首。”
皇帝大为皱眉,看一看又问:“那么,右眼上的这粒痣呢?”
“这粒痣就更不好了,名为‘白虎痣’!”
青龙主吉,白虎主凶。可是主凶到如何程度呢?皇帝还未发问,毛延寿已先意承旨地作了解释。
“皇上圣明,妇女长了白虎痣主刑克,近之大凶!越疏远越好。”
听得这话,皇帝急急掩图,神色间似有余悸。当然一切都不问了。
故事的真伪后人已经有过考证,昭君之美却是“板上钉钉”。因为还有另一个典故:平沙落雁。
据传,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自怨自艾之中,百无聊赖,无由解愁,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之绝唱。
还有一个版本,发生在昭君西行的路途中。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平沙落雁》后成古琴名曲,又名《雁落平沙》,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年)。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昭君之美,对于民族和亲,对于怀柔匈奴,对于国泰民安,确是大大地正确了。
昭君的“柔”,又曾如何伟大呢?亦有故事。
《汉书·元帝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两段史料总结下来,就是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 。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而呼韩邪单于得到了中原的大美女,十分高兴,拍胸脯发誓表态,绝不犯边,确保安宁。他说到做到,后来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当然,其中王昭君功不可没。
史料记载: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据更为详细的记述如下: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名正言顺地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但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 (《筠廓偶笔》)“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塞北纪游》)。
“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王昭君最终没能回来。那青青的暮霭,是昭君的幽思吗?
其实不必深想便完全可以体会,一个孤独的女子远嫁胡塞,柔弱的身躯竟还担负着国家安宁民族和合的使命,语言的不同,风俗的迥异,身心的熬炼,该有多么痛苦,又是多么伟大!
史有《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让人泣下!
王昭君完全牺牲了自己。以大地般的柔情,承载起了国家与民族之重。有史料认为是王昭君自荐远嫁匈奴,但更加确凿的史料认为这种说法不可靠。不论可靠与否,远嫁天涯都是极其需要勇气的,都绝不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能作此决断的。而事实证明,柔弱的王昭君不论情愿与否,都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史册!
不知道每一个晨曦昏晚,当独自一人的昭君回望遥遥故土,思念君王父母时,内心是一种何其复杂的情绪!据传为王嫱亲作的《怨词》,大概可以读出佳人离国,岁月山河的那些荒凉落寞。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回望千百年历史,华夏和亲的女子又有多少?她们对自己的命运如何看待?她们为民族的付出如何评价?她们理应享有无上的评价!
查阅史料看到:
根据崔明德所著《中国古代和亲史》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对相关文物调查初步统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和亲情况如下:先秦时期政治联姻约225次。其中华夏与夷狄约有18次、传说与三代时期约有43次、东周与诸国及狄约有9次,郑与诸国约有16次、卫与诸国约有17次、齐与鲁约有12次、鲁与杞约有4次、鲁与莒约有5次、鲁与诸国(齐、杞、莒除外)约有21次、秦与晋约有7次、齐与晋约有5次、宋与诸国约有15次、楚与诸国约有28次、邾与齐等诸约有5次、春秋战国时期约有20次。而从汉至清的和亲,自西汉和亲乌孙的刘细君开始,则有426次之多。这期间,还有蒙元时期蒙元与弘吉剌部联姻39次、与斡亦剌部联姻27次,与亦乞列思部联姻23次,这些联姻从总体来看,都属于政治婚姻,但其和亲性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在众多和亲女性之中,有文字记载,历史资料相对具体、清晰、真实,自西汉和亲公主刘细君开始有22位和亲女性:西汉时期的刘细君、刘解忧、冯嫽、王昭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威、蠕蠕、阿史那、千金公主,隋朝时期的义成公主,大唐时期的弘化公主、衡阳公主、九江公主、交河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元朝时期的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宝塔实怜公主、宝塔失里公主,清朝时期的布木布泰。
她们是杰出的代表,巾帼英雄,侠骨柔情,悲壮人生,不让须眉。其实特别能体现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倒的文明古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附:王昭君形象形成考论
王昭君的形象在历史上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王昭君;另一种是文学形象上的王昭君。
(一) 小说《琴操》:虚构“怨旷昭君”
《琴操》载于《乐府诗集》,署名为东汉蔡邕 (133-192) 。蔡邕处在东汉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汉匈融合冲突剧烈的时期。《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蔡邕7岁时,南匈奴左部句龙吾斯等人反叛,攻陷东汉城邑,单于及左贤王因东汉责备而自杀。随后吾斯等人入侵4个州,同时3个郡府被迫迁移。蔡邕22岁时,匈奴两将领反叛,入侵汉地,后被打败。三年后,南单于各部反叛,入侵九个郡,北中郎将张奂将叛军降服。公元177年七月蔡邕44岁,他在给皇帝的密奏中认为朝廷出兵抵抗不力。两年后,中郎将张修与呼征单于不和,杀掉呼征单于,被朝廷押回治罪。蔡邕54岁时,东汉中山太守张纯投降鲜卑,与鲜卑人入侵东汉,汉灵帝不得以调南匈奴军队攻打,但又害怕匈奴军队失控,危及东汉。第二年汉朝叛军杀了于扶罗单于的父亲,并拥立他人为单于,于扶罗亲自来汉朝上诉。恰遇灵帝死,天下大乱,于是于扶罗率几千人掳掠汉境。公元196年,献帝依靠匈奴右贤王的军队护卫才东归。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博学,堪称旷世逸才,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擅长音乐。为人正直,遵从礼义。蔡邕敢于直言,蔡邕因此遭遇奸臣报复陷害,被流放包头九个月。流放期间,奸臣先后两次出钱让刺客追杀他,刺客知道蔡邕人品后,不仅没杀他,反而提醒他要小心。后受董卓尊重和重用。董卓被诛后,他因为董卓叹息,被逮捕,死于狱中。
《后汉书·烈女传》记载,蔡邕女儿蔡文姬“博学有才辩” ,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初嫁“亡夫无子,归宁于家”。约公元195年天下大乱,文姬被匈奴掳去,再嫁给一个匈奴人,生下两个儿子,在匈奴生活十二年。公元207年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思念已故好友蔡邕,同情他后嗣无人,于是派人重金赎回文姬,她三嫁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留下了《悲愤》诗二首,叙述了匈奴等军队“长驱西入关”“所向悉破亡”;她被掳去匈奴后吃不好,睡不好,泪眼不干,“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令人十分痛心;当曹操派人解救她时,“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母子诀别时令人撕心裂肺。后世文人对蔡邕及其女儿的身世关注,尤其是蔡文姬在塞外艰难、悲伤等内容,被移花接木,用到了昭君身上。
蔡邕擅长音乐,收集整理了琴曲《琴操》: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穰见昭君端正闲丽,未尝窥看门户。以其有异于人,求之皆不与。献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文章的内容已经完全背离史籍。误述昭君为齐国人。第一次描写昭君貌美,“颜色皎洁”比喻昭君像月光一样美丽。《汉书·元后传》:“初,李亲任政君在身,梦月如怀。”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母亲当年怀她时,梦月入怀,王政君经历四代帝王影响朝政60年,王莽是她的侄儿。蔡邕将月亮借用到昭君身上,从此昭君与月亮联系起来,并传说王昭君是农历八月十五出生。作者戏说历史,说元帝与匈奴使者喝酒闲聊时随意决定了昭君出塞。昭君不愿再嫁给世违,“吞药自杀”。作者还冒充昭君写了诗《怨旷思惟歌》。
《琴操》是继焦延寿《昭君诗二首》的第二篇文学作品,是流传最早也是流传最广的作品。对虚构昭君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王明君辞·并序》:虚构“陵辱昭君”
石崇 (249-300) 处在三国与西晋时期。他16岁时,司马炎建立西晋;42岁时,西晋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这场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大屠杀为匈奴人介入中原提供了机会,导致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晋书·石苞》记载,石崇自小聪慧、有勇有谋。曾参军作战;当过官,因放荡不羁,官职受限;后来成为文学家。他财产极多,身边美女如云,“后房百数”,他与王恺争豪斗富的故事流传千古。石崇51岁被斩首时内乱仍没结束,内乱直接导致了西晋被匈奴灭亡。在他的笔下,一个背离史籍的昭君文学形象诞生了。《王明君辞·并序》: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明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选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作者颠倒历史,说昭君出塞时“匈奴盛”。诗的开头是昭君不愿嫁的凄离场景。她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后,内心伤痛无以复加。她进了匈奴的政治中心单于庭,贵为“阏氏”,但昭君并不觉得荣耀。她先后嫁给父子单于是一种“凌辱”。在苦闷、寂寥的生活中,她忍耐着种种精神上的煎熬,内心积满了愤恨,甚至想到了死。作者把细君公主当年用琵琶消愁借用到昭君身上,昭君第一次与大雁相连,后来有了昭君“落雁”之美。
(三) 小说《西京杂记》:虚构画工毛延寿
《西京杂记》作者葛洪 (284-364) ,晋朝人。他生活在中原内乱,匈奴等北方民族强盛阶段。他在7岁-23岁,亲身感受了“八王之乱”的灾难;大约20岁时,他参军立功,但不想争功,“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 。28岁时匈奴人攻占洛阳,33岁时匈奴人攻占长安,消灭了西晋,建立前赵政权。46岁时前赵被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广大区域形成“五胡十六国”。他在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状态中度完余生。《西京杂记》把王昭君“哀怨”首次归罪于画师: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藉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作者不顾汉元帝情感挫折以及后期长期生病。乃至“不亲政事” 的事实,虚构“案图召幸”。写昭君“貌为后宫第一”。画工毛延寿在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毛延寿并没有给昭君画像。毛延寿这一虚拟人物被后人不断丰富,演绎成为影响昭君文化最为重要的人物。作者首次描写王昭君情操高洁。文章首次把一件普通、正常的政治和亲历史事件转向了人间善恶斗争的社会生活,人物之间的对立、矛盾与冲突雏形显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些冲突的存在,吸引了读者的想象,使得《西京杂记》对后世的影响比《琴操》更大。
刘宋王朝的临川王刘义庆 (403-444) 编著的小说《世说新语·贤媛》中的王昭君内容与《西京杂记》前半部分一致,没有皇帝追责,斩画工的部分。
(四) 《后汉书》:定义“悲怨昭君”
范晔 (398-445) 是南朝初期著名历史学家。他处在汉匈民族融合的中后期:年幼时,融入月氏的匈奴人在今甘肃地区建立了北凉政权 (397-460) ,他生前并没有看到北凉政权消亡。在他20岁时,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裔铁弗人赫连勃勃攻占长安称帝,建立夏国。范晔一生依然生活在国家四分五裂的时期,看不到国家统一强大的迹象。公元445年,范晔因谋反罪,全家被斩首,这时《后汉书》还未完成。
《后汉书》记载东汉的事,与西汉时王昭君及其亲人无关。但作者所处时代的汉匈关系变化驱使他去改写昭君;这期间小说的盛行为他选材猎奇奠定了基础;《琴操》《王明君辞并序》《西京杂记》《世说新语·贤媛》等文章成为他的选材来源,于是综合整理定义了虚构的“悲怨昭君”。“悲怨昭君”折射出这期间人们对匈奴融入汉族以及国家四分五裂的痛苦反映。内容如下:
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这段文字历来备受争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661-721) 《史通·采撰》对《后汉书》选材猎奇而有失真实提出批评。南宋学者王观国《学林·卷四》明确指出,“后汉匈奴传所言王昭君一节,首尾乖谬之甚”“盖小说多出于传闻不可全信”。清朝也有学者提出这些文字来自小说及移花接木。当代学者宋云彬在《汉书·校点说明》中指出:“南匈奴传的注,复沓纰谬……而是后人补撰。”当代昭君历史研究专家林幹、马冀也对这段文字提出疑问 ,侯广峰指出这段文字是唐太子李贤等人写的注。
其实,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没有被杀。 这段文字只有“南郡人也”“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两处与史实大体一致,其余都是虚构。
作者把王昭君的名和字颠倒,误写成两个儿子。还凭空想象了一个“临辞大会”,其实元帝晚期因身体生病长期卧床。作者将汉元帝做太子时,他母亲要元帝“见政君等五人” 宫女的记载,变成元帝赐给单于“宫女五人”;将和亲乌孙公主刘细君的史籍“上书求归”“从国俗”,变成王昭君“上书求归”“从胡俗”。作者还采用小说手法对昭君进行心理描写“积悲怨”,用十六个字描写王昭君的美貌,“就像是一篇当时的小说,颇具吸引读者的魅力” (蒋方) 。因为这段文字出现在史籍,虽然备受争议,但情节很有吸引力,所以对后世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从此留传下来。
尽管这300多年时间里产生了5件“悲怨昭君”作品,但是这个时期史实“福德昭君”并没有停止传播,《汉纪》《后汉纪》进一步印证了史实“福德昭君”的内容。由此开启了史实“福德昭君”与虚构“悲怨昭君”两个对立的昭君文学形象同时传播的时代,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后汉书》后到隋朝统一前,这段时间产生了14首昭君的诗,都属于“悲怨昭君”的内容。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化呈现出以下规律:即当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符合史实“福德昭君”文学作品就多;反之,虚构“悲怨昭君”文学作品就多。唐朝统一强大,出现了一些“福德昭君”的创新文学作品,比如储光羲 (706-763) 《明妃曲四首》中描写单于体贴恩爱昭君,为昭君演奏汉乐府的歌曲;单于站在雪地中,轻轻地为昭君披上外衣;昭君与大家一起观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还有张仲素 (769-819) 《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展现在眼前。唐诗中至少有杜甫、白居易等六人提到昭君村、昭君寺庙等遗址遗迹,昭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北宋时期再次和平安详,“福德昭君”作品有不少,司马光严肃修史,《资治通鉴》摒弃《后汉书》中关于王昭君的那段文字;王安石发出“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赞美;还有方夔的“妾身生死何须道,汉人嫁我结和好”等。元朝是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对汉人实施的歧视政策,于是马致远的《汉宫秋》将“悲怨昭君”推向顶峰。明清时代依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成立后,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的作品成为当今昭君文化的主流。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