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 钱 (散文1990年)
2010-07-12 16:12:14 刘山民
那年,我正读初中。也正是这时令——
一天,上代数课。代数老师姓彭,名字却记不清了……讲完新课,到下课还有点时间,彭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几道习题让大家做。他反剪双手,悠闲地望着室外。校园里有棵高大的榆树,结满了绿茵茵嫩生生的榆钱,成嘟噜成串的,把枝条都坠弯了。才几日,榆钱老了,一阵轻风摇落一阵急雨—一榆钱片儿扬扬洒洒扑朔迷离地飘落。触景生情,彭老师信口吟出一句诗来:榆钱满地未疗贫。
我的心立时一震!
榆钱,与“余钱”谐音。钱有余而至于满地皆是,却未能疗救贫困。巧思!妙语!令人拍案叫绝。
我当时暗自稀奇:教代数的老师竟然也能吟出这样的诗句!是出于他本人的锦心绣口呢,还是摘自哪位前贤的名篇?
榆钱空万叠,春风买不住。一年一度榆钱落,转瞬间三十几年过去了。人到“不惑”,一些不切实际的闲情逸致早为务实的“成熟”所取代,少年的•代的浪漫情调更为岁月和忘却的积尘所湮埋,唯独这诗句和当时情景,至今鲜明清晰地保留在记忆里,保留在意识与情感的潜层。每到时令,便会萌动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触,撩拨着情怀。这些年,与文友聊天,多次谈起这句诗,也曾欣欣然为之属对,其中自也不乏对仗精巧的佳句,如“柳絮漫天不御寒”,当下也颇觉新鲜贴切,事后沉心琢磨,终不那么踏实,总感到一丝“拉郎配”的痕迹和意味。
于是就想,什么时候探亲,一定要去母校拜访。可又不免惴惴:阔别三十余载,十白江山依旧人事已非,那彭老师也十白早巳调动。但愿能打听到他的下落……然而,终日碌碌于远离故园的闹市,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在忙些什么,竟很少有回乡的机会。每次回去又总是来去匆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落实母校之行。那关于榆钱的诗句,便至今孤寂寂地悬在心里,至今不明其出处。
又到这个时令了。轻风簌簌落榆钱。
前日,一陌生人来访。见面便感叹:“都……老喽”我却茫然歉然。“贵人健忘!”我只有苦笑摇头:“人,未贵;忘倒是‘健’的”及至落座叙谈,才知是初中同学。豆蔻年华的一幕一幕,当年学校生活种种,自然成为中心话题。我终于得了机会,急切地问:“彭老师现在......”
“哪个彭……”
“代数老师。”
“噢,去世——好几年了。”
我,若有所失,一阵怅惘。
看来那诗句的出处将成为终生不解之谜了。
当时怎么没想到问彭老师一声呢?那本来是多么便当的事啊!
人,一生当中,往往有许多这样的“茬口”——对某一美好事物,当时漫不经心,未能及时把握,以致失之交臂,事后或有补救的可能,却又一再迁延,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成为追悔莫及的遗憾……
(责任编辑:刘文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