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景漫谈
2010-11-15 14:54:40 晏文正
1982年与应届毕业生在学院大门前的合影
青岛三面环海,自然风光绮丽秀美,饮誉中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不少西画家来青写生,如倪贻德、吕斯百、李剑晨及吴冠中等,其中我曾亲见了倪贻德几件笔法粗犷、颇似后期印象主义画家塞尚(Cezanne)的写景青岛的油画。
青岛海滨为我任教学院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可以不时带学生到沿海写生实习。学生们虽大多生于海边,但面对大海写生时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问这问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海是蓝还是绿。已经是专科二年级的美术学生,却流露出太多的畏难和犹豫。我对他们说“要画海先要爱海”,正如风景画家柯罗所说“对自然要有一种无法压抑的热情”才行。
海 浪
风云变幻,海也是千姿百态:沉睡的海如女性的抚爱,愤怒的海又如雄狮咆哮,明净的海沁人心肺。面对浩瀚大海,人又显得多么渺小无力,但它的磅礴气势又给人以力量和智慧,鼓舞人奋发向前,海的博大、包容和壮美,应该是我们精神上爱海、画海的动力吧!绘画技巧的提高要靠顽强辛勤的磨炼,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我们曾安排过写生示范课,由教师做写生示范,边演示边讲解。水彩画《海浪》就是1974年去崂山海边做写生示范课所画。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准备出一本《水彩画技法》,该社美编云森同志向我约稿,我就将这幅《海浪》及创作文稿寄去北京,后蒙其一并收入于该书。
海景画只是风景画的一种,但实际上极少有单纯地画海,多以海岸、岩石、船只、树木、建筑等作衬景。风景画虽早在18世纪的欧洲诸国就出现了,不过都是为了烘托人物活动,有理想式的、相同的模式和色彩。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应当是始于19世纪的英国,如康斯泰勃尔(Constable),他评论沿袭古风的风景画“一点都不知道田野和阳光,只知道看画廊和博物馆”。他看到阳光对一切景物的美化力量,开始重视写生,他的不少充满空气感、雾海变幻的油画和水彩画,象征着绘画新时代的曙光,对法国风景画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受阳光照射的海的颜色是复杂多变的,许多画家苦于探索新的表现技法,写实画家库尔贝(Courbet)曾用调色刀表现运动的海浪和白浪的闪光,热衷于追求光色变化,促使了印象主义画派的诞生。莫奈的《日出》微妙地表现了海与日光相互交映的印象,成为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谈到风景画,总要联想到欧洲绘画史有关风景画发展和户外写生的问题。大自然本身都是按照美的法则营构而成,一切符合美的景象,都各有千秋地达到艺术的境界。
绘画艺术在发展,数十年的求艺苦旅使自己从缝隙中偶见到一点新的东西,便如获至宝。老来欣逢开放盛世,五颜六色一拥而至,却令我失去了感觉。今昔对照,感触良多。今天的西方绘画不仅仅是描摹自然,中国画也要“现代化”,这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责任编辑:毕艳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