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海报,绝不只是大头贴……

2011-06-11 10:37:10 简芳

  海报是一部电影的封面,一位摄影师朋友说:“设计、装帧这些艺术其实非常迷人,比如韩国顶尖设计师安尚秀说‘贱册如贱父’,意思是糟蹋书就等于亵渎父亲,一本具设计感的书、CD封面、海报会促使人迫不及待地想去知道更细节的内容。”

  只可惜,在票房的驱使下,大部分影片都走上了畅销书的路子。不论类型、风格、内涵,一律包装成大头贴+大名字的经典人民币款式,仿佛张张都在向观众的荷包招手。如果说功能性和艺术性是天平的两端,目前出现在内地影院里的海报,绝大多数都严重地倾向了左端。操刀了《打擂台》、《不再让你孤单》、《大魔术师》等影片海报的王宁更直言,“全是功能性的,艺术性的很少。好莱坞的商业片也没有什么艺术性,但国内是商业片、艺术片一样,都做成商业片。”

  于是顾长卫的新作《最爱》上映时,随处可见的海报都是章子怡和郭富城的上下大头照、结婚照,而导演自己参与设计、更偏艺术性的“最后的晚餐”群像横款海报,却始终未进入更广阔的视野。在某影院贴出的海报上,郭富城和章子怡的结婚照下方,导演顾长卫的名字后面竟然被加了一个括弧,特意标明他“蒋雯丽老公”的身份,令人啼笑皆非。

  电影海报真的只能有“大头贴”一种模式吗?南都记者采访了业内的多位人士以及视觉传播专业的老师,请他们一起来讨论电影海报这门曾经的艺术在如今这种商业环境下究竟该何去何从。

    A

  《最爱》:每个人脸上的光影都是精心考虑过的

  最爱《这张“最后的晚餐”版海报在网上发布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追捧,这张海报上集中了电影里出场的主要角色,每个人的表情都不相同,而且各怀心事。有网友评论道:“看过电影,再回过头来看这张海报,会觉得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其实都映衬了他的角色和他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这张海报也只是在网上受追捧而已,各地影院里的大幅招贴还是郭富城和章子怡那张“结婚照”版海报,虽然那张海报也有创意,但是很多影迷还是喜欢这张“最后的晚餐”版。

  不是戏仿,是再创作

  有很多网友觉得这张海报只是对“最后的晚餐”的戏仿,或者说,CO SPLA Y,但是这张海报其实凝聚了包括导演顾长卫在内很多人的心血,是一次基于电影和艺术的再创作。自由摄影师张晋曾参与了《最爱》海报的设计工作,他见证了顾长卫对海报的“苛求”,“倘若你仔细看这张横版海报,十三个人物脸上的光影、色调、表情都不尽相同,深深地跟人物自有的个性融合在一起。”

  2010年8月底,顾长卫的导演助理找到了张晋,希望可以邀请他参与海报的设计工作,还给了一些基本要求。当时《最爱》预计要在10月底上映,张晋9月中旬还必须出去拍摄专题,双方的时间都很紧张。“那时顾老师这边给了几个草案,也就是他的初步设想,用A 4纸彩打了几张小样,”不过张晋一开始并不看好“最后的晚餐”这个构想,“因为当时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做,最后出来的成品很容易让观看者掉进Photoshop的技术中,而失去我们想要的‘神性’。”

  “没想到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很震撼,”据张晋透露,“这个横版海报是顾老师的绝妙想法。顾老师自己早年就画画,他的艺术修养很深厚。对色调、对光线、对视觉都很严苛。”虽然后来因为拍摄不得不放下海报设计的工作,由另外一拨人接手,这款海报仍然是他眼中艺术性最强的一幅。

  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但遗憾的是,后来发行方的意见与导演相左,这款耗时半年左右完成的海报未能最终出现在影院和公交车站或者是地铁里,让更多的人欣赏。张晋说:“当然,自己制作的海报能出现在院线,那是开心的事情。但是未必要出现在院线,因为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何时用何种风格的海报整个电影团队都会去考量。”

  B

  《武侠》:改了100多个版本,还没定

  “设计师开玩笑似的对我说,以后再也不帮陈可辛做海报了。”《武侠》的出品方“我们制作”的陆垚对记者大倒苦水。而就在前晚,《武侠》的海报在黄浦江边举行了亮灯仪式,他们大手笔买下了黄浦江边一幢摩天大楼的墙面广告,打出了《武侠》的巨幅海报,这幅“海报”的尺寸足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幅海报,是陈可辛改了100多次,用了内地6支团队、香港4支团队,改到一个设计师胃炎发作的结果。

  巨幅海报只突出两个汉字

  让人惊讶的是,《武侠》画大价钱展出的海报的“主视觉”也就是最突出的部分并不是甄子丹或者是金城武,更不是汤唯的大头,而是毛笔写就的两个大字———“武侠”。在很多发行方的眼里,这是完全彻底的“浪费”,但在陈可辛的团队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陈可辛拍戏就是比较浪费,《十月围城》里复制一座城,那个城里连一瓶酱油都是货真价实的酱油,何况是海报这么重要的东西。”

  “这幅海报里的这两个字是剧组里的美术师找朋友写的,一开始只是想做些贴纸贴在运输车上,或者做成T-shirt穿在剧组人员身上,方便和别的剧组区分。但是陈可辛一看到就非常喜欢,他专程找到这个书法家买下了这两个字,然后告诉我们要做成海报最主要的部分。”在《武侠》的这幅海报里,这两个大字确实非常出彩,形神兼备,仿佛就是两个伸臂弹腿的拳师拉开架势在对打,准确地传达出了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因素。而甄子丹和金城武这两个明星主演,位置则只是在“侠”字的一撇一捺上,根本没有突出他们的意思。但是两人低着头,把脸藏在阴影里的设计,又传达出了这部电影的“悬疑”主题,确实是近期内地少见的出色海报。

  “不可理喻”的陈可辛

  这幅海报也是多次修改的结果,“先后改了100多版。陈可辛对这种细节的要求已经严苛到‘不可理喻’的程度,人物如何摆,要不要留白,底色该是如何,他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是陆垚也承认,最后进入院线的海报并不是这一款,另外一款“会考虑院线的需求,突出明星”。但进入院线的那款海报陈可辛还在反复修改中,“他今天飞去意大利,我在他上飞机之前把他拉住,叫他一定定下来,否则就可能直到上片,海报都做不完。”

  C

  《打擂台》:港味最浓,却产自内地

  郭子健和郑思杰导演的《打擂台》因为在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摘得最佳电影大奖,极大地鼓舞了片方的信心,4月又被拿出来重映。影片的海报因此再次被置放在了售票大厅的展架上。复古的手绘风格,泰迪罗宾、陈观泰、邵音音、梁小龙等人在同一幅画面内时光流转、青春再现,怀旧的气质与影片一脉相承。据创作者王宁回忆,两位导演首次见到成稿的时候,他们就high了,“立即从顶楼冲到了一楼,站在大街上狂喊”。

  《打擂台》的海报是一个特例

  王宁的公司承接了最近很多华语电影的海报设计工作,但是这家身在内地的公司,却做出了“港味最浓”的《打擂台》的海报。“《打擂台》是一个特例”,《打擂台》2010年春天在香港拍完,王宁作为忠实的港片迷,临时出手帮忙。之前他跟两位导演并无交情、毫不熟悉,只说了句“你们放心吧”便回来埋头制作。但他把素材看完之后发现:影片的剧照拍得一般,主演又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如果像其他影片一样打大头照,对年轻观众可能会没什么吸引力。王宁从常规思路中走出来,突然想到,不如用他们年轻时候的形象!这些演员年轻的时候都是青春偶像,他手里恰巧拥有丰富的资料,而手绘海报又正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主流的方式。

  确定了手绘复古风格之后,制作的部分就变得简单了。只用了两周的时间,这款海报的手稿就发给了导演郭子健和郑思杰,看到之后,那两个导演乐坏了,“因为我们不熟,他们没想到我能跟他们想的一样,觉得特别好。后来还印了很多的衣服,在庆功宴上也穿了。”这些都让王宁很有成就感。

  海报是综合的商业行为

  像《打擂台》这样的海报是王宁众多作品中的特例,能够成功“走入”院线,也要倚仗导演、出品方和发行方的信任。另外大多数情况下,他做出来的依然是突出大明星、大场面的海报,“很多公司不需要创意或者所谓的气质,商业片、艺术片(的海报)都做成商业片的样子。就算是接近艺术片类型的也不愿意承认,发行方会非常坚决地说,我这就是商业片。预告片也一样,能有多快就多快,挑衅、色情的对白都剪进去,让大家觉得‘很多电影最好看的就是预告片了’。”

  还有一些影片拍完了距上映只有两三个月了,才想到海报这茬,“剧照很差,海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演员后来宣传都配合得特别少。为什么海报特别不好看、不理想?有很多这方面的原因。最近的一部片子,女主角根本没有剧照,只好从胶片借画面,真的是非常头疼的事情,精度不够,质感也有问题。”但更惨的是,这样的影片并非少数。据王宁粗略估计,这样做出来的电影海报能占到所有上映影片的七成之多。

  王宁也从市场反应中明白了“大家都爱大头照”的道理,“海报的作用就是吸引观众进去买票。观众不知道看什么,电影院这么多电影,就靠海报了嘛。我接受大头(照),漂亮有创意的大头(照)OK,毕竟海报是综合的商业行为。前导海报(影片拍摄早期预告性质的海报)和参加电影节的海报,就可以大胆地做,随心所欲。”不过,他至今仍没有特别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在他的心中,好的海报不会为了明星和卖点来考虑摆放位置,“片子是什么感觉,海报就是什么感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黄玲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