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必须知道的摄影书】《明室》
2011-08-04 15:59:29 邬树楠
《明室》(【法】罗兰·巴特,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明室》(【法】罗兰·巴特,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副标题: 摄影纵横谈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1
页数: 187
ISBN: 9787503922916
内容简介
《明室:摄影纵横谈》内容为:现实主义者们,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在我肯定地说摄影是没有寓意的图象时,哪怕那些寓意使照片的解读明显地转了向,我就已经是个现实主义者了,根本不把照片当作真实物体的“拷贝”,而是把它看作“过去的实在事物的表露”;是“魔法”,不是艺术,研究照片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依照现象学的观点,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
编辑推荐: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也是符号学研究的先驱人物之一。罗兰·巴特所著的《明室:摄影纵横谈》是一本围绕摄影本质进行探讨的书籍,书中围绕摄影的存在与照片所承载的“存在过”提出自己的观点,罗兰·巴特在本书中不是要讲述摄影是什么,而是通过摄影的功能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的剖析。对于摄影家与摄影理论工作者来讲,本书是极为值得阅读的,此书1995年发行第一版,2003年的第二版引起很很多文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2011年初,第三版也已经发行。
《明室:摄影札记》(【法】罗兰·巴特,许绮玲译,台湾摄影出版社,1995年)
《明室:摄影札记》(【法】罗兰·巴特,赵克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目录
上篇
1、照片的特性
2、难于归类的摄影
3、以感动为出发点
4、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
5、被拍照的人
6、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
7、摄影如奇遇
8、不受拘束的现象学
9、二元性
10、“STUDIUM”和“PUNCTUM”
11、“STUDIUM”
12、传递信息
13、绘画
14、出其不意地拆除照
15、照片的意义
16、令人向往
17、单向的照片
18、“STUDIUM”与“PUNCTUM”共存
19、PUNCTUM:局面画面
20、并非刻意为之的画面
21、震动
22、在刺激和宁静之后
23、“盲画面”
24、推翻前言
下篇
25、“一天晚上”
26、历史像分界线
27、辩认
28、在暖房里摄影的照片
29、小女孩
30、阿里阿德涅
31、家庭,母亲
32、“这个存在过”
33、曝光
34、光线,色彩
35、惊愕
36、证实
37、停滞
38、平淡的死亡
39、时间有如“PUNCTUM”
40、私生活/公众生活
41、仔细观察
42、相像
43、家族
44、明室
45、“神情”
46、眼神
47、疯狂,怜悯
48、被驯化了的摄影
文摘
某些细节可以“刺痛”我。如果不能,那大概是因为那些细节是摄影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
在威廉·克莱因拍摄的(1961)《夏诺希拉,战斗的画家》里,人物的那颗畸形脑袋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我看得很清楚,那是拍摄手法造成的。背景有两个修女的那张士兵照片,已经被我用来当作例子,说明在我眼里什么是“PUNCTUM”(这一点,确实是初步的);可是,布鲁斯·吉尔丹把一个修女和几个乔装打扮的人并排地拍摄在一起时(新奥尔良,1973),那种刻意的(不说是过分强调的)对比,对我没起任何作用(如果说起了作用的话,那就是厌恶)o因此,使我感兴趣的细节,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有意为之的,很可能,必须不是刻意为之的。
有些上了画面的东西,作为一种补充,既不可避免,又很优美,这种东西不一定要显示摄影师的技巧,它所表明的,只是摄影师曾经在那里,或者,甚至只是表明,摄影师不能在整体拍摄一件东西的时候不拍摄这件东西的局部(凯尔泰什怎么能把土路和在土路上走着的那位乡村小提琴师“分开”呢?)。摄影师超人的视力不在于“看得见”,而在于他处身于那个地方。尤其是,他以俄耳甫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妻子被蛇咬死之后,俄耳甫斯不甘心,靠自己的音乐天才,求得冥王将妻子放还,但他违背了,出冥界前不许回头的告诫,功亏一篑)为借鉴,没有回头看他领回来和给了我的东西!
内页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