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经神学的视野与方法——读穆迪•史密斯《约翰福音的神学》
2011-11-17 21:29:00 祝帅
在当下中国的神学教育中,实用神学(如宣道法、教牧学)和理论神学(如基督教伦理学、符类福音研究)两大部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的。以设在首都北京的燕京神学院为例,一般地,神学生在本科的前两年中将接触到新旧约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则进入系统神学的教授与学习阶段。然而,新旧约导论一类的课程,在缺乏神学理论的观照和指导的情况下,主要任务只能集中在每一卷圣经的背景、主题以及释经等方面,而不太可能按卷展开神学上的思考;在接受了系统神学的训练之后,此时在课堂上又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圣经进行分卷的神学研读。所以在笔者所了解的范围之内,无论是国内的神学教育还是神学研究,无论是学术向度(如国内各高校的宗教学专业或社会科学院系统)还是教会向度(如神学院)中,通过系统神学的背景思入某一卷圣经本身的专题研究的思想性著作都不多见。即便是历来引起研究者最多兴趣的新约《约翰福音》研究著作,目前仅有的基本也多以注经书为主。笔者并无意否定注经书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但这只是圣经神学的基础,相关研究著作的缺失对于中国内地神学研究(并不一定指向“汉语神学”)来说毕竟是一种遗憾。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当笔者读到穆迪•史密斯的《约翰福音的神学》一书(以下简称“《约》著”)时,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更愿意将其介绍给中国的教会与学术界。
《约》著是作者长期以来在美国杜克大学神学院讲授《约翰福音》课程系列讲座的底本。作为一位有着比较完善的人文学科训练的圣经学者,作者充分显示出自己在历史学、哲学、文学诠释学及其当代进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体现了作者长期以来在该领域的独特思考成果。作者在重视对圣经文本研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系统神学思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充分参考已有的约翰福音研究著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框架和研究体系,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本篇幅不厚的著作既是了解和把握西方神学界长期以来约翰福音研究综合成果的一个导引,又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视角把握约翰福音及使徒约翰本人思想的积极的尝试。
作者紧扣约翰福音的写作背景与主题,将全书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在篇幅不长但提纲挈领的《导论》中,作者不可避免地对于《约翰福音》研究史上已经得到较多讨论的作者、读者、写作地点、资料来源、文学特点及其与符类福音书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长期以来,福音书的研究在新约研究中占有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其中无疑与其他三部福音书有着明显不同的《约翰福音》最为研究者所青睐。这不仅是因为《约翰福音》使用了与其他三部福音书不同的资料来源、叙事技巧及时间线索,更是因为《约翰福音》从开篇就具有的强烈的思辨气息和神学品性。长期以来,不仅是教会中的人士、普通信徒对于这部第四福音书青睐有加,就连一些非信徒也无法否认《约翰福音》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因而,对于这部并没有署名的福音书的作者及其写作环境、地点、语言风格等问题的探讨的研究著作,已经可谓汗牛充栋,足以令任何一个出入门的研究者望而却步。但对于一部完整的《约翰福音》研究著作来说,这些问题又的确是不可忽视的。《约》著则在有限的篇幅中,概说了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参以个人的理解,对于读者则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并不旨在标新立异,但是有很多观点读来还是令人颇感新鲜。
第二部分则讨论约翰神学的一般特点、来源及其历史环境。作者充分体现出在历史、哲学等相关人文学科上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使徒约翰时代的宗教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紧接着分析了约翰福音文本的叙事及其来源,尤其是与犹太教及早期基督教的关系。历史化是作者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把圣经文本置于历史境遇中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探讨和完成诠释学中的“视域融合”,无论如何也应该看作对圣经文本进而展开神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学术准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开阔的比较研究视野,不仅极为关注传统上公认对于约翰福音的写作有重要影响(甚至这种影响有可能是双向的)的希腊文化哲学背景,尤其是古希腊思想史(尤其是智者学派、柏拉图思想)中的“logos”观念的产生与演进与新约圣经的关系;而且还特别提及了与古代东方神秘思想(如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诺斯替二元论的影响。这种对于东方文化的关注和知识储备,以及比较研究的视野,在很多西方学者那里是不具备的。此外,作者也并没有忽视新约圣经时代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希伯莱文明。作者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如死海古卷)和犹太的智慧文学传统,论述了此文明的时代特征在《约翰福音》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新约圣经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中,作者着重处理了约翰神学中的主题,作者紧贴圣经文本,分析处理了《约翰福音》中关于上帝、圣经、耶稣、传道、教会、圣灵等中心概念,以及耶稣作为弥赛亚或基督、耶稣的角色及身份及人如何归信耶稣、耶稣的服侍、神子与人子、爱与团契等《约翰福音》中的重要主题。在这里,系统神学中的基督论、救恩论、教会论等主题与经文得到了紧密的联系与落实,而对经文的分析因为有了理论背景的支持与依托而显得厚重而扎实。因而,不同于一般注经书,作者是通过主题把一串串经文纵向地联系起来的;而同样不同于一些抽象的系统神学或基督教思想著作,作者充分做到了对于圣经原文的尊重,并没有随意的发挥或妄解。所以,对于《约翰福音》经文引用之多、密度之大,以及与旧约圣经的联系之紧密,都是此部分与很多其他同类研究著作的一个较为明显的不同。毫无疑问,作者并没有回避《约翰福音》研究史上的一些重要讨论,如七次的“我是”论述,以及七个神迹等等。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也是作者所着力讨论的。
最后一部分讨论约翰的神学及其引起的三个重要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由约翰的基督论引发的神话学问题;由《约翰福音》中对于拒绝接受耶稣的犹太人的负面描绘所引起的反犹主义问题;以及由约翰与新约其余部分及稍后教会的信经的关系而引起的关于基督教的本质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忽视对于《约翰福音》的作者与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位约翰所写的《约翰一、二、三书》及《启示录》的整体联系,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处理了耶稣神人二性等系统神学中的重要问题。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最后通过雄辩的经文和思辨指出《约翰福音》中的耶稣,尽管在叙事和事件记载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的的确确与其他三部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是同一个人:他有着一成不变的服侍人的本性,符类福音的记载同样也印证了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本体特征。作者甚至认为,约翰福音必须在其余的新约圣经,特别是符类福音的对照阅读中才能发出它的全部亮光。约翰神学的主题,最终统一在整个新约圣经的整体以及系统神学的基督论之中,这使得约翰福音既成为一本有个性和特点的文学著作,同时也使得整部新约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主题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它所传达的并非仅仅是人类的哲学,而是圣经的真理、上帝的默示。正如这部福音书的作者自己所说:“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我想,作者所提倡的历史化的圣经神学的研究及其与系统神学的相互补益,其出发点和旨归也正在于此。
而笔者更期盼的是,圣经神学研究在中国学者中也能够引起较多的反响,在系统神学和按卷查经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让神学研究广泛接触、造就教会的同时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把体系化的神学研究向着一个个源自圣经文本的专题推进和深化。
2006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张红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