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国先生长白山山水绘画研究

2011-11-28 15:37:42 于露璐

  一、 刘国先生的长白山绘画的形成

  (1)、长白山自然景观与文化对刘国先生绘画的影响

  长白地区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东北各地就出土了古朴自然的石器、陶器和陶质塑像。考古学家在辽西牛河梁一带发现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玉龙等遗址遗物,其年代距今五千五百年,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外,东山嘴与牛河梁陶塑人像和玉器雕刻、小河沿文化的图画文字符号、莺歌岭文化的动物陶塑、白岔河文化的岩画,辽西发现的乐器石磬,以及遍布东北各地的陶器和铜器上的铭文,反映当时长白先民已开始出现了原始的文字、音乐、歌舞和雕塑艺术。此后,又有闻名于世的辽阳汉墓壁画,朝阳袁台子晋代墓室壁画,义县北魏万佛堂石窟,集安高句丽墓室壁画,无不证明长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考究壁画的绘制者究竟是谁,但是壁画所描绘的原始场面却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状况。渤海以后,长白山文化走向成熟,出现了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和蒙古文化,其内容涉及文学创造、语言文字、文史科技、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到了明清时期,一方面满族人非常重视文化,积极吸收周边各族文化的精华,创造了成熟多元的满族文化;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原地区的汉人流入东北长白山地区,形成一股“流人诗潮”。满汉文化合流,奠定了现代长白文化的基调。近世以来,长白文化又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终于形成了现在长白文化的独特风貌。

  由于长白山文化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形成了只有东北人才具有的精神文化修养,这种文化特征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人们的骨子里,使东北画家从小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东北人民特有的血液,东北画家的绘画作品中饱含东北文化的气息,和南方画家的作品有很多的不同点。北方画家的画中多了一些雄健、刚韧、质朴、粗犷。与南方画家婉约,细腻,有所不同。绘画与文化的关系,在我看来是密不可分的,在山水画中,正是体现着笔墨与文化的关系。山水本身就镌刻着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山水画中不应该仅仅是表现山石、树木、河流,画中要有画家对文化的认识。长白山文化对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画家的知识结构,画家的文化修养,画家对生活的体验,这些都会是一个画家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些也会体现在画家的绘画当中。一个画家他从幼年开始就接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熏陶,生长环境的不同使画家的性格,气质,思想都有不同的特点,画家在把思想情感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特点。中国现代山水画要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不应该仅仅靠画家纯熟高超的绘画技巧,画家要在山水画中表达画家对家乡大自然的丰富的情感,先进的思想。而画家的文化内涵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山水画到最后画的都是文化。一幅作品到最后完成,看作品是否格调高,有深度,这些就需要画家有很高的文化底蕴,所以说文化积累对于绘画创作是至关重要的。长白山文化对长白山山水画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在长白山脚下的画家,就应该了解长白山,表现长白山。把长白文化的深刻内涵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山水画才有灵魂,才称得上一幅好的作品。

  (2)长白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长白山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地貌非常奇特,见过它的人无不称奇。长白山天池是长白山地区的地标景点。最具长白山特色的也是天池。具考证天池是几亿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长白山天池处于长白山主峰的顶部,经过年复一年的积蓄雨水形成了山顶上的湖泊。天池有如一块碧玉,绘制出“山因水更奇,水因山更秀”的长白山美景。

  长白山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的气候多变,关于天池的神秘传说也很多。这就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长白山的独特景色也吸引了许多绘画创作者来到长白山写生创作。

  长白山有它独特的地貌特征,它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①长白山是我国最高的名山,它在海拔高度及面积上都超过我国其它名山,长白山高达2794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分布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火山锥体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大自然造就了长白山各种奇峰。历史文献有天池十六峰的记述。近年来,又有人给有特点的山峰命名,有落笔峰、不老峰、织女峰、双目峰、赤峰、望天鹅峰等。长白山还有四大坡口、五崖五台、三壁以及天池一柱等胜景。长白山的景观都是自然形成,全靠天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这是其它名山不能具备的。

  ②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最高的天池,高1980米,比天山瑶池高209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是瑶池的16倍。

  天池神奇莫测,变化万千,气候多变,狂风、骤雨、密云、浓雾、雨雪甚多。一日数变,天池若隐若现;变化无常的万千气象,呈现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景观。这在其它湖泊中是很难见到的,只有天池有。

  长白山天池的水质好,无色、无臭、矿化度不高。池水清澈碧透,犹如美玉,又像一面镜子,高峰环绕在池边,倒影水中,有“处处奇峰镜里天”之美。登到长白山山峰上,向下俯视天池,池水悠悠,林海眼底,美不胜收。

  长白山天池的瀑布,位于天池北侧,是有名的佳景胜境,长白瀑布由于水是从山顶落下,落差很大,在两条水柱的猛烈冲击下,崖下形成十米多深的水潭,景象十分壮观。河水注入二道白河,这就是松花江的源头。长白瀑布在群山竞秀的山崖天堑之上,景致壮丽。这条瀑布在很远以外就可以看到,长白山脚下有一个叫“望瀑坡”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就可遥看瀑布。长白瀑布从天池缺口直泻而下,水汽弥漫,珠垂玉坠,泼翠喷金的天下奇观,尽收眼底。

  ③长白山形成的历史悠久,是我国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高度达二千多米,致使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生态系统非常完整。在海拔、气候、土壤等因素作用下,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其它山地不同,呈现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特征。

  在长白山独有的气候特点下,植物形成独特的纯自然地长白名山景观。从山下到山上呈现四个温带、寒带类型的景观带。在长白山从山下到山上可以饱览到四季不同的景观。正如古诗里说写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长白山丰富的自然景观给画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许多画家以长白山为题材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

  二、长白山绘画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

  (1)长白山地域文化特点的认同和影响

  关于东北文化的定义命名,近些年来大多数人称之为“关东文化”。但是我认为仅仅用“关东”一词命名东北文化,并不能涵盖东北文化的主要特征。因为“关东”一词是移民得来词,东北地区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东北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人们的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奠定了东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要说最有资格作为东北文化命名的标志,我想就应该是长白山了。东北地区的最高山峰就是长白山,它的历史在众山之中最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编成书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书中记载了“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的语句;这句话中的不咸也就是指今天的长白山。从这可以看出长白山在战国时期就有明确的记载,也说明长白山是非常重要的大山,养育了众多生灵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它是东北地区人民创造精神文明的基石。

  首先,肃慎民族起源于长白山脚下,是比较早的生活在这的一支民族,肃慎文化应该是长白山文化的原型。当时与东北和长白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肃慎民族,这个民族与当时南方的民族有很多的不同点,他们当时是以一种在江中撒网捕鱼、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和东北多平原,所以农耕也很多,这样就形成了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混合型的文化,这种原始的混合文化特征对东北地区的各族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各民族或多或少的都接受某一方面的文化营养,所以肃慎文化也就成为长白山文化的历史源头。

  其二,长白山文化是多元的复合型的文化。自古长白山地区就共同生活着很多民族,这些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也就产生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就得到互相的融合。后来出现的满族文化就是融合了长白山地区其它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新的民族文化。因此长白山文化是一种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

  其三,长白山文化是唯一具有北方特色的山林文化。长白山文化起源于高山密林,与南方秀山静水文化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南方比较封闭,北方相对开放;南方散落,北方聚和;南方清秀,北方粗犷;南方排外,北方海容;南方柔媚,北方刚健;北方的这些文化特点也就造就了北方人粗犷刚毅豪放的性格。总之,长白山文化是一种北方混合型山林文化。

  这些长白山特有的地域文化对画家有很大的影响,从画家的描绘题材,画家的风格的形成都有不可小看的影响。由于东北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这也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画家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素养,画中有北方民族的文化内涵。画家所表现的绘画题材也多是具有东北长白山地区特点的。渔猎、畜牧、农耕和东北大汉是画家常表现的内容。东北的自然景色,花草树木,神秘雄伟的长白山,都为画家提供了绘画素材。黄山,太行山,泰山,衡山,华山,庐山,都是画家常常描绘的对象,创作出了许多以这些大山为素材的著名佳作。长白山特有的风光,对于画家来说是难得的绘画题材。

  (2) 刘国先生长白山山水画的形成

  长白山绵延千里,东北大地冰封万里。东北这片土地有悠久的历史,山青水秀,培育出大量绘画人才。在长白山脚下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彩的文化。“长白山山水画”诞生在这片广阔的热土上。长白山山水画虽然形成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具有东北独特的地方文化特点。显示出与其它山水画的不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所描绘的都是东北的山、东北的水、东北的树和人。山水画极具东北特色,描绘的都是东北的生活,看起来格外亲切。

  长白山山水画的形成有它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是东北地区这一特定的环境造就了长白山山水画的形成,在它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刘国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上百次去长白山体察感受写生,并对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及风格进行研究比较,发现每个名山地质地貌都有各自特点,并且每个名家都有表现自己风格和感受的技法,从此他开始对长白山绘画系统的进行开发与创作。

  他几十年来,以长白山为创作研究基地,长期深入长白山区进行写生感受,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新技法12种,是第一个推出以长白山为主题的个展的画家,刘国先生,1956年生人,五岁拜师学画,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陆严少、刘海粟、吴作人、沙孟海等先生,现任职长白山画院院长,北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文书画院院长、中国民族艺术家学会会长、吉林省美学协会副会长、延边大学课座教授、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教研会理事等多家学术团体会员,世界文化中心研究员。刘国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学与研究、书画创作与技法开发。多年来,以长白山为创作基地,其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影响国内外画坛、被称为“刘国山水”,并被中华百绝博览会评为“中华一绝”。 一九九一年创作的《长白雄魂》60米巨件被评为世界最长卷。先后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韩国、以及广州、海南、哈尔滨等国内外的主要城市举办多次大型个人画展。先后展出两千多件作品,多副作品获奖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国际著名院校及知名收藏家收藏。并多次受邀对外讲学,学生遍部世界各地,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出版专作有《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刘国画集》、《刘国山水画集》、《刘国画选》等。主编了多部教科书,发表了23篇艺术教育论文,2000年完成由教育部电教办组织、刘国教授主讲的109集系列教学片《画中学――中国写意画技法》主课任务。在国家和省级教育电视台反复播出,受到了广泛赞许,2005年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白头山初雪》《秋谷浓装》获传世金奖。刘国教授不仅在绘画理论上有独到的建树,并且在水墨画创作中创造了12种新技法,建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作品体现了一种新奇粗犷、大野天成、气势磅礴、深邃幽秘的境界。既有东西方传统绘画的精髓,又深具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刘国教授先后荣获“二十世纪国际名家教授成就大奖”,并获得“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国际银奖艺术家”、“中华百绝精英画家”、“中国实力派名家十杰”、“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中华当代慈善艺术家”、“吉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艺术传略被《世界名人录》等60余部国内外名典收录,被誉为中国实力革新派画家、美术教育家。

  刘国治学从艺有两个特点值得称道。其一是坚持“师造化”画“真山水”的优良传统。重视身经、重视目历,避免口耳相传。这在前几年反传统呼声高涨的岁月中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他在丰富发展山水画技法上不遗余力。山水画固然要写景抒情而写景抒情的成功与否,除去艺术语言的继承与创造外,使用物质材料的技法亦相当重要对于学画者尤为入门津梁。这几年,刘国先生在探索描绘长白山奇观与北国风光的精神意蕴中,一直注意新技法的吸收、实验、探索与创造。他总结自己的技法实践,思考别家在技法等方面上的新经验,从纸、水、矾、胶的相互作用与运笔用墨,掌握揉拓等方面入手,反复研讨,颇有所得。

  刘国先生的《长白雄魂》是他三十五岁前画幅最大,构思时间最长的力作,横60米,纵1米,经十多年感受、构思,用皮纸画成的。

  他开始构思时就明确了表现主题思想,第一要表现长白山特有的大温差带,第二要表现长白山的魂魄,第三要表现长白山五彩缤纷的色彩,第四要表现长白山的风土人情。他把大量的速写本和写生稿及摄影资料经过反复筛选,认为最能体现长白雄魂及温差及色彩的是秋光,最能代表长白山貌的是天池,最能体现长白山奇峰的是天池周围的白云峰等十六奇峰,以玄武岩和碎屑岩为主体,形态粗犷、雄厚,最能体现长白山浩瀚的是长白林海,长白山以浩瀚的林海著称于世,最能体现流水地貌的是长白瀑布,因为长白瀑布乃三江之源头,最能体现长白山的风土人情的是冒儿山等地。

  他的选材注意了长白山的特征和蕴涵,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旅游图式,开始了构图,在构图上他利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综合布置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于一幅画中,注意主次分明,在变化中求整体,以长白天池为主要中心点,为了使长卷“步步有景”“景随人移”,向两端展开,又设几个中心点有聚有散,中间较紧凑两端较散,这样才能使画面的局部“头得过去”,“转得过来”,又对全卷加以位置经营,连得自然,接得合拍。

  在落墨时丢掉小稿,只强调感受,把握大式不受小稿的限制,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加强天池周围的十六奇峰披雪岩石的质感,他把纸揉团后,喷上矾水一气呵成,这样从画面上可看到,长白山上部大雪封山,表现了长白山的北极气温和地貌。山的下面倾盆大雨,这是用没骨洗洁法完成的。山的正下丛林火海,表现了长白秋光的艳媚,和山上形成了强烈的温差对比和色彩对比。在云雾处理上,利用了放墨、漾墨法使云雾有动感。这副作品从始至终在色彩、笔墨上、线面上都追求着统一中的对比,是经过紧张的落墨一起完成的。

  综上所述,刘国先生在长白山水画上进行了系统的开发与创作,他以长白山为创作研究基地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十二种,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成专著全国发行,由教育部电教办组织撮制成刘国先生主讲的画中学一中国写意画技法一百零九集教学片在国家和省级教育电视台播出,中国教育报分十二期转载了刘国先生创造的中国山水画新技法,刘国先生首创长白山长卷《长白雄魂》填补了长白山长卷的空白,他以长白山创作的两千多件作品在十几个国家展览十八次,讲学多期,把长白山山水画推向国际,得到各国同道和主要媒体世界日报,侨报,太平洋电视机构,海峡时报,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南洋商报,印度尼西亚日报,印度尼西亚电视台,新加坡电视机构,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上百家媒体好评。

  他为开拓“长白山山水画”做出了突出贡献,吉林省政府批准他为笫五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三、长白山绘画对未来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1)“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跋画》中的名言。

  全文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大意是:时人作画与时代跟风,就象过去的诗文一样,汉魏六朝的诗句文章色彩华丽、高贵,气势雄浑大气,而无斧凿痕,变幻莫测,有可遇不可求之象,古人的画仿佛似之;晚唐时期,大国恢弘之势已去,特别是安禄山起兵之后,国势愈衰,诗文一脉,亦走向下坡之路。此时之画,受大势所趋,而气势渐削弱;到元朝则如阮籍、王粲,心有余而力不足,徒维持一脉而已。倪瓒、黄公望等人亦不过是重复着古人的一点智慧,画面再不见古人气势之恢弘,一览群山的壮观景象,而只在自家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侍儿扶起娇无力”已在千年画人的笔下再无一点新意,别人已烧过千百滚的水,你就是再滚它一次、十次又能如何呢。我认为这样只嚼古人吃过的东西是索然无味的。

  中国画的发展是不断在继承和创新的矛盾交替中进步的。中国社会在相对稳定和保守时,继承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社会在相对动荡和转型时期,创新发展更为重要。传统和创新又在不断地转化着,在艺术上,今日之创新成果,很可能就是来日之传统精华。

  在艺术创作更重视独创性的今天,每个画家的追求有所侧重,有所执着,甚至有所偏激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才可能产生时代震撼,个性鲜明的大师。努力使艺术风格差异性的增大而又彼此宽容,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长白山画派”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画派,应该有它发展的空间和美好前景。

  (2)长白山山水画的发展前景

  长白山山水画是长白山地域的画种。发展长白山山水画是时代的需要,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部分,是丰富中国山水画内容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长白山山水画的发展前景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①要努力探索创立长白山山水画文化。

  作为一种从地方发展起来的画种,有它自身发生发展到确立的过程。长白山山水画也不例外,我们要遵循文化艺术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注意挖掘,在原有基础上继承

  创新和发展,使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山水画派。首先,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创作、创新。对长白山绘画形成,我们要进行系统的在理念风格和技法上进行研究,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百家之长,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作,赋予时代气息。其次,要在山水画理论上探索长白山山水画艺术的内涵、形式、特点。

  ② 要有显著的区域特点

  长白山独特的地域特点集中表现在博大、雄浑、奇美、壮观,它蕴育着自然美、内在美。画长白山,表现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重点要表现它独特的地域风韵上,这样才能有长白山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③ 画中要表现自己的风土人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白山的灵气造就了长白山人的质朴、豪放、粗犷、精灵的气质,这是长白山文化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长白山区人民形成了自己的民间风俗、风土人情。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要注意发掘长白山人民的品格、思想、风情,创作出具有东北特色的山水画作品。

  ④画中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白山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独特艺术特色的文化。它是区别于其它地域、其它流派的文化。我认为一种文化艺术风格越鲜明越独特,它的影响力就越大。在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中,要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发展,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使长白山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特点,情趣浓厚、寓意深刻、形式新颖,形成具有东北长白山独特风格的绘画模式。

  (3)长白山山水画对中国山水画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创作实践,在绘画技法上、绘画理论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现代生活环境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与孕育中国山水画的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中国画还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推陈出新,而且在逐渐适应新的表达对象。

  宋元至今,山水画的形式和内容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它特有的创作规模。近百年以来,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那种以文人画水墨写意为主流的创作趋势,在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出现了重要转折,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开始尝试新技法、新材料乃至新工具,给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各种文化思潮,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创作语言,影响了一大批的艺术创作者。山水画领域也慢慢受到影响,当代山水画家不断地思考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是哪里,不断地通过实践,创新中国山水画,给它注入新鲜血液。

  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扬州八家乃至近现代的大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写进了中国美术史,这是因为他们首先把自己投身于时代文化的前列,在研究和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他们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文化精神。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不同地区的画家创立了自己的画派,每个画派的画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中国山水画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传统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是不行的。长白山山水画派的创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丰富山水画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以长白山为题材的画家们创作的作品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其刘国先生创著的中国山水画新技法的问世,为中国山水画赋予了新的生命,首先,时代精神体现在他们作品的“新”中。新,就是创新精神,就是说在他们的作品中,融有因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对东北长白山生活的深入,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情感所形成的创作观,和为此而形成的独立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其次,古人讲,专其神,守其一。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其作品才可能产生心灵的震撼。我想,古代社会的生产效率低,信息传播手段差,物质匮乏,可是,却创造出了那么多的传世的佳作。这里有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作者钻进去了,完全忘我地与时代融为一体,是在进行一种心灵的创作,一种可以说是自然力的创造。这种不是当时生产力所能左右的,是超出生产力的东西。虽然我们的画家不能超脱传统,超越历史上的画家,但是我们当代的画家有我们的优势有我们的思想,我们创作的作品有当代的时代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观念,长白山特有的山水,养育了特有性格的人,画家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了解,天与人和谐的溶为一体。长白山的美、内涵、精神,画家都统统表现于纸上。具有东北特色的山水画,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画卷上添了一笔色彩。

  于露璐(长白山山水绘画研究)

  东北,白山松水,人杰地灵,充溢着浓郁的东疆特色,充满着绚丽的地方色彩,蕴含着多姿的民族风貌和文化融和的学术风采。长白山灵秀神秘,挺拔雄伟,成为东北的象征。在长白山脚下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在这一片广袤的热土上“长白山山水画”以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蓬勃的朝气,恢弘的气势,顽强的生命力,给世人以震惊,喜悦向往和难以磨灭的印象,刘国先生就是生长在长白山脚下、松花江畔、以长白山为创作为主题的主要画家代表之一。

  《2008年吉林省美学年会长白山绘画主题报告会》论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李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