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乾隆玉玺伦敦拍卖 故宫专家再成“金字招牌”

2012-03-13 20:17:01 方翔

  图片说明:此次拍卖的玉玺(图片来源:网络)

  据海外媒体报道,一枚清朝乾隆皇帝在18世纪末用过、遗失百余年并已流落至欧洲的3.4英寸长玉玺“重现江湖”,将定于5月17日连同其他中国艺术珍品在伦敦一家拍卖行拍卖,目前估价高达100万英镑。

  据该拍卖行中国艺术品部门主管透露,该玉玺原先放在紫禁城养心殿西端的三希堂,大约在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被人偷运到欧洲。由于该拍卖行并没有披露这枚玉玺的现时主人身份,也没有透露主人如何取得这枚玉玺,只透露玉玺主人自己并不清楚这件古物具有这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拍卖行中国艺术品部门主管强调:“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的一位研究员见过面,他证实这枚玉玺是真的。”

  在拍卖界,流传有序无疑是最受到藏家关注,而像此次拍卖的这件玉玺,没有任何的相关信息,拍卖行特别强调了故宫专家的意见,这无疑是将其当作了“金字招牌”。

  近年来,一系列的赝品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故宫专家的身影:无论是“金缕玉衣”,还是“汉玉凳”中,都是一些泰斗级的专家涉及其中。其实,这些专家并没有以公务的身份参与鉴定,但是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业界权威,使得他们头上的“皇冠”始终闪耀着。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下,鉴定专家在法律上并没有多大的过错,无需承担多大的责任,因为他们的鉴定本身并不具备法律效应。虽然故宫博物院有规章制度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但是其中的“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的定义却是非常含糊,因为现在许多的鉴定节目以及活动中,并不是在其头衔上放上“故宫”二字,只是以简介中加以说明,有些专家因为实在太有名气了,因此都不用提到“故宫”二字。

  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一些博物馆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公务员的相关法律等进行处罚、记过以至免职。对于故宫来说,已经明确了不得以公务身份从事非公务鉴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需要更加可以操作的细则以及处罚规定。特别是什么是“公务身份”,在什么条件下属于“公务身份”,退休的故宫专家在外面鉴定算不算“公务身份”,这些都需要有一些明确的细则。同时,一旦发现相关问题,如何进行处罚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近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谈及文物鉴定乱象时表示,故宫有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我们在文章中,将这位研究员的名字隐去,但希望其能够站出来证实一下,该拍卖行中国艺术品部门主管的话纯属虚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晓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