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化历史建筑 才谈得上守望广州两千年文化
2012-04-28 08:49:10 宋金绪
相关链接:老建筑在城市里怎么活?
近年来,广州的历史建筑消失得越来越快。从署前路民国别墅,到恩宁路粤剧名伶故居,一栋栋倒下,让多少广州人心痛。放眼全球,从欧美到香港,都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作为重要的工作,城市中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反观中国大陆,号称几千年文明,但代表着这些文明的载体之一的历史建筑在城市中却逐步消失。
专家圆桌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
★广州民间建筑保护人士、豆瓣发现广州发起人刘伟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议题」
近年来,广州发生了一系列盲目拆除老建筑、随意改造文物的现象,比如去年拆除署前路的民国老建筑,前几年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埔军校广州同学会被蛮横改造,最后被叫停。这一类的现象引起了民间的极大反对声音,无论是对广州历史,还是对有关部门,都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评价广州尚处于起步阶段保护须有具体的指引
记者:广州市政府有关方面今年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新举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汤国华:广州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最近几年才刚开始。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公布历史建筑的名单,还在调查中,因为广州在这方面起步慢。下一步是要对广州市的历史建筑进行登记,然后对外公布名单,并挂牌,对每栋建筑做出具体的保育和活化指引。每栋历史建筑的具体情况不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不同,因此对里面的历史建构保留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也要符合现代规划。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才能让历史建筑活化起来。
刘伟伦:感觉政府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得还不够,保护的建筑往往是零碎的,没有整体连片保护。广州的老城区需要整片保护。比如荔枝湾附近的陈廉伯兄弟故居,故居留下来了,但是周围的老巷子有的被拆了,附近变成了一个小广场,这样就失去了原来的历史味道。我觉得应该对历史建筑整体进行保护,在拆除周边建筑时也要有个评估,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历史面貌。
我前两年走访了很多历史建筑,发现有的建筑比文物还漂亮,却没有评上文物。等后来再去走访,发现有的里面结构大变样,被改造了。这样的事情很多,我觉得很可惜。
反思依靠民间力量来保护制定叫停拆除的法律
记者:去年,署前路一民国建筑被拆除。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情况?
汤国华:首先是制订可以及时制止拆除历史建筑行为的法律。有些建筑不是文物建筑,不受法律保护,但不等于它就没有历史价值。在香港,有“暂定古迹条例”,当拆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情况一出现,发展局局长可以马上宣布为暂定古迹,所有与暂定古迹相关的工程和其他行为马上停止,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对暂定古迹进行重新评估,确定是升格为法定古迹还是取消暂定古迹。而广州没有这样的机制,如果广州也有这样的应急机制,在危急情况下就可以启用应急机制,对拆除行为马上叫停。
署前路那座民国老建筑可能是省长署,也就是以前省长办公的地方,之所以遭到拆除和破坏是因为没有法律来制止。政府的做法应该是:先立法,然后公布历史建筑的名单,再挂牌。另外要发动群众来保护历史建筑,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但这种民间组织要得到政府认可才行。
建议单体与成片保护并重静态与活化保护共存
记者:对于广州历史建筑的保育和活化,两位老师有何高见?
汤国华:重单体保护,轻成片保护是目前文物保护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物保护法只能保住单体的建筑,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线索的历史建筑群惨遭被拆除的厄运。保护历史建筑可借鉴香港的做法。香港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按照由高到低的级别分为法定古迹、历史建筑、非评级历史建筑,其中历史建筑又分成一二三级。一般来说,第三级的历史建筑可以拆迁,但无论哪一级的历史建筑拆迁都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没评级的历史建筑不受保护,但如果市民举报认为需要保护,政府也认可的,可以将它公布为暂定古迹,责令暂停拆除,在一年内由相关专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认为需要保护的,可以转变为历史建筑;不需要保护的,暂定古迹撤销。
冯原:从保护的角度来讲,有两种保护方法。一种是静态性保护,另一种就是活化保护。当然属于价值最珍贵,或者说时间凝聚非常久远,唯一性特别强,以及包括特别容易受损的老建筑是不合适做所谓的这种活化经营,所以应该是做静态保护的。但城市中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中的中间级别,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建筑的价值,另一方面还不至于达到一级保护的程度。这种类型的区域其实应该是活化保护。这种活化保护就是让它重新被好的经营者所利用和改造。为什么叫好的经营者?新型消费者会消费历史氛围,只有好的经营者才会懂得去保护这种历史氛围。因为这是它的消费对象,他不仅不会去破坏它,他还会刻意去保护它。所以这么一种对历史氛围的保护,就是保护历史建筑,这两个不矛盾。所以他所参与的部分或者说改造的部分其实是做一些功能性改造,这些功能性改造呢,比如说做更好的下水道、洗手间。因此这种建筑做出来,一方面不会去破坏历史建筑,另一方面又会使得建筑获得使用。
近年来,各地政府常常提出打造、改造之类的口号,我认为政府需要做出政绩。凡是在打造范围之内的,你会发现几个特点,第一是速度特别快,还有就是面积特别大,效果很快出来。几个特点是典型的政府行为的特点。那么这种做法当然也有它的必要性。但个性化的,特别是历史建筑如何被活化利用,属于非常个性化、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政府干不了的。你可以改造恩宁路,但改造完了之后,至于哪个地方可以出现一个小酒店,这是政府管不了的,只能出让给民间。只要在规则上面制定一个大规则,让它自生自灭,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自发现象。
他山之石
南关戏院逃过拆除重新开放
南关电影院的前身南关戏院开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拥有900多个座席的南关戏院是广州四大戏院之一。民国年间,南关戏院变成电影院。此后一直断断续续。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火让南关电影院闭关12年。2010年,借北京路商业街大改造之机,南关电影院重新装修,专放怀旧电影,在树影婆娑之下,颇具历史风味。
香港旧大澳警署变身文物酒店
建于1902年的旧大澳警署是二级历史文物,两年前由香港历史文化保育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活化。今年2月正式开业。酒店设有9间客房,分别由囚室、警察宿舍、办公室等改装而成。酒店设计力求“原汁原味”,保留旧警署特色,原有的铁窗、原木地板、囚室铁门、火炉、水池、炮台等一一保留。据介绍,酒店以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模式运作,优先聘用大澳居民、采用大澳食材、雇用大澳服务供货商,所有盈利投放在酒店维修及保养、文化保育及旅游发展上,预计两年内能达致收支平衡。
北京路旧建筑变身为创意会所
在北京路与大南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有一栋建于1949年的五层楼。2009年,这里变为“歌莉娅225”,因这栋楼的门牌号就是北京路225号。设计师对楼体作了全面的钢结构及水泥灌柱的支撑加固,对风化墙面进行修补及防水处理。经过改革,很好地展示了这座骑楼独特的扇形结构。如今这一会所专门出售创意和定期展览,扶持女性艺术家。
政府措施
广州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
今年初,陈建华当选为广州市长,其梦想之一就是“要争创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辉煌,在挖掘、保护、继承、弘扬广州历史文化中做一个守望者,做一个建设者、维护者。”3个月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召开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暨《广州市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纲要》专家研讨会”。广州市规划局提出,对一批具有保护价值、反映广州历史风貌和广州特色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风貌区,将通过立法尽快确立其法律地位和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据悉,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职能已由市文广新局调整到市规划局。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完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和重新评估机制。除完善历史建筑保护立法外,还将争取加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另外,还将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常规性工作机制。目前,市规划局正着手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开展广州市历史建筑家底进行普查,建立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经名城委审议后公布。同时,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布后,将由市规划局牵头对列入名录的历史建筑分期分批编制保护规划,经审批后纳入到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依据,避免误伤误拆。
4月16日-25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拟订的《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在广州的老城市划定了包括沙面、上下九、人民南、北京路、逢源大街在内的22个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准备在越秀区和荔湾区,各选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试点开展房屋连片保护。
记者观察
把广州的根留住
我常常感觉,中国已经被绑在一辆高速发展的列车,这辆庞大的列车,在GDP和经济利益的带动下,以抛开历史和传统的大无畏精神,满载金钱和权力,呼啸而去。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个人,都被挟持着、挣扎着,无奈且无力。
从城市来说,这几年遍地是大拆大建,从北京到广州,抑或是其余的城市,就这样,一座座凝聚着历史的建筑轰然倒下,或悄然消失。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没有对保护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有足够的重视,每一个城市也都大体如此。如果一个城市遇到有点历史文化情怀的领导,就值得庆幸了。
广州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广州的文化能够在全国领先的主要集中在晚清、民国和改革开放时期。所谓领风气之先,同样体现在建筑上。一个城市中如何体现出其自身的文化气息,某种程度上,历史建筑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广州的根。
南华西的行商大院、西关大屋、东山别墅,这些或成片或散落的历史建筑,代表着广州的文化血脉,没有这些,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何谈起。试想一下,放眼望去,全城都笼罩在水泥森林之中,被PM 2.5亲吻着,时间一长,人的身心不断受到摧残。
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广州的历史建筑一栋栋倒下消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关部门缺乏历史文化的关怀,说得再重一点就是,在经济利益之下,文化荡然无存。
在这过程之中,广州的民间一直在行动、呼吁,一些热爱老广州的人士,自发去挖掘探索广州的历史建筑,并把自己的声音及时传递给文化保护部门。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广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广州将加快有关立法,普查历史建筑,试点成片保护。
但愿,从此能把广州的根留住。
微言·大议
文化源远流长,它深深地附着在当时的建筑中。隔不断的文化,不会也不能以有没有一道“文物保护单位”的免死金牌,而被旧城改造的“拆留”所割裂。但现实却是历史建筑被拆得面目全非。让历史变成某些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完全被当权者作为为自己歌功颂德、贪天功为己有的道具。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拆除广州有代表性的、有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不论是否“文物保护单位”,都应该征求市民的意见,征求文物专家的意见。要本着“能不拆最好不拆”的原则,保护好广州的根。
———摘自王则楚《拆署前楼是在挖广州的根》
@穗城阿强:随着城市拆迁改造的发展,具有近代历史价值的建筑已在钩机声中变得越来越少了,例如举全市之力建造的流花路旧广州体育馆,是一座极具近代历史价值的健康建筑,就这样让位于建高楼与建地铁,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如何兼顾好,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
@恩宁路学术关注组:希望在历史建筑的评定过程中,不仅注重建筑艺术,不仅注重宏大叙事,更要注重时代的记录,例如吉祥坊一号体现的清末官宅生活,粤剧名伶故居体现的粤剧发展。而这些历史记忆,是在街区中发生的,与周围的人和事相互交织,并非孤立,因此也应该放在街区中整体保护。
@米兜大叔:广州的旧骑楼差不多拆干净了,我们只能去吉隆坡马六甲槟城怀念这些遮风挡雨的历史建筑了。为此向广东各大房地产商以及广东各地规划局致以最深切的问候。
编读互动
@列孚:其实珠江新城就应当至少规定有一条路要建骑楼街才是,不要让我必须去这个城市的西部才看得到。
@钮海津:广州琶洲一带若在60层以上的现代高厦顶上加建一座仿古的五层的镇海楼,这样的设计建筑风格会不会把西塔和小蛮腰给灭掉?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