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法之间:陈伟农的艺术体验

2012-06-17 21:08:42 叶箐.阿德丽亚娜

  石涛言道: "笔墨当随时代".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说: "Il faut être de son temps!" (要做一个自己时代的人)

  与陈伟农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法国巴黎。我是意大利人, 陈先生是中国人, 虽然我们来自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但当第一次在罗马看到他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正如看到其他东方大师的现代艺术作品那样,虽然我对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语言不太熟悉,但却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精神震憾力,我的心能与之交流。有这种感觉,首先是因为我和陈先生都是当代人,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又都喜欢去探寻不同的、遥远的世界。

  2001年陈先生来到欧洲探寻新的艺术领域, 在对全新的世界进行观察和体验中,他找到了新的灵感, 他思考之前走过的路,开始重新调整看待事物的视角。从那以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心中充满的是对东西文化和艺术的感知和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与渴望。他的艺术创作随之也开始发生变化。

  陈伟农先生意识到中国传统艺术需要与其他形式的艺术进行比较, 当代艺术创作需要超越中国传统艺术的疆界, 要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精神的--"气韵"与世界文化脉络相互交融,使之成为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只有这样做, 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他深知,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应具备独立的个性、创造性和艺术敏感性,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和修养,但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应当具有当代意识,关注生活现实、时代潮流,应汲取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虽然不一定顾及到方方面面,但应把建立中西方联系作为追求的目标。王冬龄先生也曾说过: "作为当代人,必须充分吸收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1]。陈伟农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当代人。

  当代人必须创作当代作品。栗宪庭曾写到:“‘当代’作为一种欧美的词汇,其拉丁文词根是时间,就是说,当代艺术强调的就是艺术家对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感觉的表达。…...可是中国在10-12世纪就有了当代艺术。…...八十年代中期,’新文人画’潮流的出现, ......正是强调对笔墨韵味的重新继承。”[2] 读这些文字,让我想起陈伟农先生的抽象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与文字相像(字相),但它们不是传统的文字书法,而是并不能读的当代书法,是陈伟农先生的原创杰作。陈先生的书法作品今天拥有国际价值,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 不仅西方人,而且东方人, 都读不懂他的书法, 但却能欣赏那些书法抽象线条的独特韵味。我以为,陈先生的书法作品虽然抛弃了以汉字为依托这一程式,但没有摆脱线条的排列组合与构成形态,有着与中国汉字结体及中国书法章法相近的形式感。这种作品是一种没有文字功能干扰的纯视觉形象的表达。这样就意味着符号不再是文字的代码, 而是表现现代人审美意趣的“情感代码” 。如何能使书法真正从“ 文字代码”转变为“情感代码” , 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并使客体能从“代码” 中解读和体会主体的“情感”呢?关于这一点,陈先生在给我的第一封回信中这样写到:“我的作品, 尤其是我的《非书非画》系列, 是超越国界的, 当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不错, 我是一个中国画家, 但首先是地道的书法家。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肯定如此,特别是文人画家,"书画同源"嘛!” 陈伟农与"新文人画家” 和而不同, 其都不会放弃传统文化的价值,而前者同时也关注当代思维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 更期望在接受西方艺术的影响的同时抑或影响西方。

  陈伟农先生的《非书非画》系列便是从他的泼墨山水自然发展的出来的“自动书写”艺术。 他的泼墨艺术源自唐代王洽的画法, 而“自动书写”则是自动主义艺术的特征, 源于草书, 尤其是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泼墨和草书是陈先生艺术创作中继承中国传统的渊源,但我看到这些作品时,感觉其明显与杰克逊•波落克的滴洒绘画和运动画派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十分相像:陈伟农的宣纸和波落克的画布都铺在地上,人在画面中间,很象在舞蹈, 而笔是悬在空中的,并不接触纸面, 墨水或油彩从笔尖滴下来, 滴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陈伟农先生建议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称作“书法表现主义”或者“中国式抽象”。

  陈伟农先生的《泼墨山水》系列、《意象山水》系列、《绢上泼墨》便是从原创传统山水画发展出来的"当代水墨"。自然造化对于陈伟农先生的绘画创作来说永远是灵感之源。 陈伟农先生的泼墨山水不是展现具体某一个风景, 而是他胸中的丘壑, 即是他饱游沃看山山水水后的升华;精神的图景取自自然的精粹是他创作山水画的途径;"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是他的泼墨山水的构图特点。山川和海涛是他主要的灵感源泉。石涛说: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能荐灵;山能脉运。...... 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3] 我们还可以说: “皆在陈伟农先生的一笔一墨之风流也。”看他的泼墨山水作品, 也让我想起石涛在《画语录》中写的话: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4] 我们可以感受自然的形势气象, 通过豪放的、简练概括的写意风格还可以理解艺术家与自然相亲相和的天赋禀性。陈伟农的泼墨画幅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佳作。

  陈伟农先生的水墨画和书法作品都有一种“另类”抽象风格, 一些评论家说他的画作立足于传统的抽象水墨画。 陈先生说:“"传统的抽象水墨画"的寓意是抽象表现,或者叫笔墨表现、是中国笔墨的新表现 。”"抽象水墨画"这个名称让我想象他的绘画作品是由两部分结合在一起的, 即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传统水墨艺术, 也就是中西艺术的融合。但这种抽象与西方艺术的抽象概念是有区别的,中国艺术中有 “心象”、 “意象”、“书象”、“墨象”的概念,皆是笔墨之象。因此,菲利坡.萨尔维亚蒂教授说:“把陈伟农的画看成抽象,是一个错误。他在画中表达的是一种"气韵"。”[5]

  我以为,东方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展示了抽象绘画风格的艺术原动力, 如蔡邕等人论述书法时,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线条的艺术原动力, 这种艺术原动力逐渐沉淀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感知。 对抽象的艺术媒介的精神性认识, 中国人也许比西方人来得更深刻。这也是王冬龄先生的观点:“ 东方人最近接触到西方抽象主义,就唤醒了中国抽象线条的审美力量。”[6] 我知道中国传统艺术, 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确不是抽象的艺术, 有文字、有山水的意象表达自然元素, 表达个人情感, 可是又有抽象的影子、种子 。陈伟农先生利用康定斯基发现的抽象主义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使这颗种子发芽了。然后除了抽象线条以外,他还增添墨块,空间、阴阳、虚实, 这些不同的要素对立统一、互补融合构成为了美不胜收的作品 。

  根据范迪安先生的观点, 中国书法和水墨画造成语言在写实和抽象之间的形式特征在中国艺术家那里积淀起来的视觉经验, 与抽象艺术表现的"纯粹精神"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来自本土艺术传统的惯性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7] 但是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更多发自于表现的愿望, 首先是意象表现, 其次才是抽象语言的使用。因而, 中国抽象艺术的另一种主要特征是从表现出发,归结于抽象,是一种表现性抽象主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陈伟农先生的作品属于这种表现性抽象主义。

  旅法十年中,陈伟农先生从多个视角观察世界, 以动态的目光、时间性的流动创作出生动的图像;他的书法艺术本质是线条在平面上连续的运动和对空间的分割,是节奏和律动,它具有时间的要素,它是具有线性、字相特征的。他的泼墨创作也有节奏和律动, 过程痛快淋漓,和现代社会快节奏合拍,它需要激情与非理性。这两种创作方式都极有意思, 其节奏似摇滚乐。 艺术家在地上作画, 绘画过程的一举一动都非常优美, 是一种舞蹈。 舞蹈也是张旭狂草书的灵感: "见公主担夫争道, 又问鼓吹而得笔意, 观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8]他们的作品风驰电掣, 畅然奔放,具有龙飞凤舞的意味、笔走龙蛇的回荡。

  受到西方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泼洒绘画)、行动艺术、自动书写艺术,中国的水墨、大写意、草书的综合影响, 陈伟农先生的艺术既是抽象艺术,是情绪艺术,也是行为艺术。 陈先生来到欧洲,探索西方的21年纪的前卫艺术, 深刻地思考、审视中国的传统艺术, 从而发展了当代艺术, 即意在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相和谐而代表未来。他的艺术源于传统, 同时带有实验性的特征。他注重在传统基础上的原创精神, 同时承担 "实验性的创举", 其使他从各种张狂和激越的形式中释放出笔墨能量,引导他去建立一个与整个世界相和谐的图像天地。

  陈伟农先生是个“全能型”艺术家, 他不仅创作书法和水墨画, 还扩展到油画(如《大师之门》)、视频(如《千里江山图》)、雕塑、装置、等领域; 他不仅仅是书法家和画家, 也是一位诗人, 比如他写了《泼 墨 弄 潮》诗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蘇東坡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总之, 陈伟农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是当代的文人画家。他的作品所展示的是个人独特视角的形式缩影。 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对顽石般的“过去”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并不是一种对过去的自我渲染,而是在“当代情景”中播散的愿望。陈先生的作品以一种生动、微妙的表达形式实现着渴望穿越多重人性的创作意愿。

  陈伟农先生谙识中国文化,也了解西方文化,他取二者之精华,成功地创新传统,无疑是“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者。

  [1]王冬龄, <享受现代书法的智慧>, 载《艺术当代》, 第4卷 第3期 2005年, 第11页.

  [2] 栗宪庭, <文人精神与水墨的当代>,载于2011年9月6日至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太和艺术空间”画廊推出的“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关怀》画册上的前言, 北京:太和艺术空间出版社, 2011年版.

  [3] 石涛, 《画语录》, 海涛章第十三.

  [4] 石涛, 《画语录》, 山川章第八

  [5] 菲利普•萨尔维亚蒂 “陈伟农的水墨画”, 文章登载于 2010年11月6日至25日在意大利八画廊推出的《陈伟农水墨艺术展》画册中,罗马八画廊出版2010年出版.

  [6] 同注1, 第8页.

  [7] 范迪安, <中国抽象艺术: 从艺术史到当代艺术>, 载于2010年4月14日至2010年4月2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推出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 —— 21世纪的中国艺术》画册, 北京:中国美术馆出版社, 2010年版, 第25页.

  [8]《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第202卷, 第5764页.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