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日本当代艺术市场观察:在保守市场中力寻出口

2012-08-17 16:56:25 未知

  日本当代艺术市场观察:在保守市场中力寻出口

  借着七月初举办的Art Osaka 2012,研究室专访了活跃于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日本当代艺术画廊业者以及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馆长,探究日本当代艺术市场现况。

 

 

 Special Exhibition in Art Osaka 2012:Art & Abstraction – Japanese Postwar Art ©Art Osaka Organizing Committee

 

  昙花一现的艺术泡沫:1986– 1991

  1960年代开始,二次战后的日本进入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达8%的高速发展阶段,受惠于高储蓄率、巨额贸易顺差以及日圆强劲升值等因素,股市及房市在1986至1991年间蓬勃发展,形成泡沫经济荣景。当时日本买家在资本市场获利后转战艺术市场,搜购的艺术品以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作品为主,成为当时全球艺术市场的主要推手。在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艺术市场─英国及法国─的非欧洲出口对象中,对日本的艺术品出口额比例自10%以下跃升至20%左右,仅次于国际型艺术博览会云集的美国和瑞士[i];日本企业家齐藤了英在1990年更以8250万美元购得梵谷的「嘉舍医师的肖像」(Portrait of Dr. Paul Gachet, 1890),迄今仍是名列拍卖成交额前十名的画作[ii]。

  失落的十年:更趋保守的艺术市场

  然而自1991年起,过度膨胀的资本市场因日本政府改采货币紧缩政策而大幅萎缩,造成日本失落的十年,艺术市场泡沫也随之破灭,先前争相以高额购入的艺术品不仅质量良莠不齐,转手变现时也因过高的取得成本而以赔售收场。分别于1991年及1992年开设的Röentgenwerke及帝冢山画廊,回顾市场冷清的90年代,泡沫经济瓦解使日本藏家数量锐减,态度更趋保守,搜购的艺术品类别如同当前的M型化发展趋势,若非价格低廉的作品,就是已在艺术史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作,松尾良一表示当时当代艺术市场规模很小,约八成都集中在近现代艺术,包含日本画(Nihonga)以及毕加索、夏卡尔(M. Chagall)和毕费(B. Buffet)等大师作品。作品尺寸相对较大的当代艺术则较受外籍人士青睐。1992年,首届日本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Nippon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 NICAF)登场,初期有许多看好日本购买力的海外画廊参加,但当代艺术市场尚未成形,难以抵挡经济崩盘的后续效应,石田克哉并表示日本人热衷参观美术馆却鲜少购买艺术品的习惯也导致NICAF参观者众但买气不高,博览会遂于2003年告终。

OSAKA machine (Art Osaka Version), 2012, ©Satoru Tamura, Courtesy of TEZUKAYAMA GALLERY

  以出口为主的艺术市场逐渐成形

  2000年前后,信息科技泡沫(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bble)稍微拉抬了艺术市场,根据池内务的观察,欧美藏家自此开始大量收购日本艺术品,台湾及经济起飞的中国也成为重要助力。以MEM为例,有八成为国外买家,主要来自台湾、欧美、韩国及中国。鉴于内需市场仍笼罩在泡沫消退后的阴影,且2005至2006年艺术博览会在艺术市场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以往将重心放在举办展览的日本画廊开始踊跃参与国内外艺博会,透过这个接触国际藏家的重要平台向外推广日本艺术。因此,2005年至2008年间,不仅国内开办了东京艺术博览会(Art Fair Tokyo),日本画廊参与海外艺博会如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家数亦自2008年起每年均有成增长,2011年占Art Taipei展商比例已高达四分之一[iii]。各类国际艺博会可说是日本画廊的主要战场,例如Röentgenwerke已连续四年参加Art Taipei,亦曾参展Art HK及SH Contemporary等;MEM锁定摄影相关艺博会如Paris Photo、Tokyo Frontline、Photo Taipei及Seoul Photo;帝冢山则跨足美洲New York City Art Fair、Art Toronto,以及Art Stage Singapore和KIAF等。

  题材方面,受到日本政府2005年「漫画动画外交政策[iv]」(Manga and Animation Diplomacy)的驱动以及村上隆和松浦浩之等扬名海外的艺术家的影响,近年来受海外藏家青睐的作品仍以卡通动漫系列为主。另外,日本的摄影作品也广泛引起国际注目,主要经营摄影作品的石田克哉表示,除了已经相当知名的森山大道、荒木经惟、蜷川实花,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尚待引介至国际艺术市场,MEM近年来参加许多欧美摄影艺博会均获得不错的回应。虽然亚洲专门推介摄影作品的画廊为数较少,不过近来对于摄影作品有兴趣的画廊有增加的趋势,不同的亚洲城市如东京、台北、北京和首尔等也陆续开办摄影博览会,但这些艺博会才刚起步,销售成绩还有提升的空间,石田克哉期待未来有更多质量兼具的摄影博览会加入。

Today's Levitation 04/01/2011, lambda print ©Natsumi Hayashi, Courtesy of MEM, Tokyo

  跨国合作&异业结盟

  很明显地,日本画廊将疲弱的当代艺术内需市场转化为积极开疆辟土的动力。以MEM为例,除了参加艺博会,更着眼于和其他国家的同业合作,藉由熟悉当地文化风俗的画廊以其独具特色的企划介绍MEM的代理艺术家,例如和中国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及+3 Gallery合作,在北京的草场地举办原久路摄影展,该展览同时也和欧美的画廊合作,于伦敦及洛杉矶展出。此外,自1907年三越百货率先成立艺术部门(Fine Arts Department)起[v],日本独特的「百货公司美术馆」现象持续至今,多数大型百货公司如大丸、阪急和阪神等都设有专责艺术品买卖的部门,平均每个月举办一档为期两周的展览。帝冢山就曾和大阪阪急绅士馆及JR大阪三越伊势丹合作,于百货公司内举办展览,未来也将和名古屋的百货公司进行此类合作。藉由百货公司位居闹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更为亲民开放的空间推广当代艺术,的确是在各大百货公司林立的日本甚为理想的异业合作模式。

“977”, 2007, ©Seiji Aruga, Courtesy of Röentgenwerke AG

  东亚市场的观察与反思

  Röentgenwerke、帝冢山以及MEM都是历史悠久,征战许多国际艺博会的画廊。对于目前的亚洲态势,一致认为香港将会是日益重要的国际艺术市场,即使本身藏家数量不多,却是重要的交易场所。香港的经贸税赋优势除了利于举办国际博览会,也吸引各国拍卖公司进驻。日本目前三大当代艺术拍卖公司中,除了SBI Art Auction外,AAAA (Asian Art Auction Alliance)及伊斯特(Est-Ouest Auction)均在香港举行拍卖。另一方面,池内务认为这反映出日本艺术收藏现况─日本有悠久的现代艺术收藏历史,这方面的藏家及画廊众多,但当代艺术则否,「不同于其他国家是线形演进,日本的艺术市场却是多线发展,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手工艺及古董四线并进,这样多头齐发对于市场成长来说并非好的现象。」对于全球知名画廊齐聚的Art HK,池内务表示Art HK的确是国际型博览会,但展示的作品却鲜具亚洲特色,相较之下,Art Taipei方是成功的亚洲国际型博览会,惟近几年他发现画廊在Art Taipei的销售成绩易受艺术家在拍卖市场的表现影响,显示买家有将艺术品视为投资商品的趋势。

  待寻回的产业链拼图:艺术评论及典藏机构

  就日本国内的艺术产业链来看,池内务特别提出日本缺乏专业艺术评论,此现象对于市场的成长十分不利。在90年代初,尚有许多年轻艺术家及艺评家十分关注市场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村上隆,目前仍几乎每天都在Facebook和Twitter发表言论。但是日本文化中强调的谦和态度却阻碍了艺评发展,所以目前即使日本有很多年轻艺术家,却少有艺术评论者。与之相较,台湾目前艺术评论面临的困境则是「艺评文体哲学化」,评论涵盖大量艰涩的哲学思辨语言,反而不利于达成藉由艺评推广艺术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亚洲甚至欧美当今艺评的现况[vi]。

  另外,松尾良一提出日本国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预算不高,典藏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比例也低,知名美术馆如东京六本木的森美术馆只办展览却无典藏殊为可惜。针对这点,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馆长山梨俊夫以该美术馆为例,因为以欧美战后及现代艺术为主要典藏项目,故用于收购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预算约占5%,平均每年购买或受赠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为20~30件。的确,典藏政策因各美术馆立馆宗旨而异,故关键是缺乏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美术馆。小山登美夫就曾指出「日本国内并无能够完整欣赏日本当代艺术整体风貌的美术馆,甚至没有美术馆积极进行收藏日本当代艺术品。」[vii]针对此现象,山梨俊夫另外提出企业收藏也是日本应该努力的方向,如DIC Corp.建立的DIC川村纪念美术馆有不错的美国战后艺术收藏,也收藏了一些日本当代艺术,但整体来说以日本当代艺术为主的企业收藏为数不多。此亦可作为台湾借镜,目前台湾虽有许多企业设立文教相关基金会,但如同德意志银行、卡帝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有系统且具规模地建立企业收藏版图者却寥寥无几。

The Swimmer Rides the Waves, gelatin silver print ©1984 Yasumasa Morimura, Courtesy of MEM, Tokyo

  尽管日本国内艺术市场景气尚待复原,政府对于当代艺术的政策规划及预算支持也未见完整形貌,日本画廊仍积极藉由参与艺博会及跨国合作等各种方式成为推广日本当代艺术的主力,或许正如池内务所说,部分艺术评论杂志认为书写艺术史的主体已从以往的学术殿堂和美术馆转由画廊经理人执笔。

  专访对象(依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池内务,CEO,Röentgenwerke AG

  石田克哉,Director,MEM Gallery

  松尾良一,Director,帝冢山画廊

  山梨俊夫,Director,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

  [i] 《The International Art Trade Over 25 Years》,TEFAF,2011,P. 168。

  [ii] 〈Top 10 most expensive works of art sold at auction - in pictures〉,《Guardian》,3rdMay 2012。Available from http://gu.com/p/37bvm/tw。

  [iii] 台北艺术产经研究室整理。

  [iv] Nissim Kadosh Otmazgin,〈Geopolitics and Soft Power: Japan's 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 in Asia〉,《Asia-Pacific Review》,2012,Vol. 19(1)。

  [v]  《三越伊势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三越伊势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2。Available fromhttp://www.imhds.co.jp/english/ir/pdf/annual_report/imhds/2011/2011_ar_e_all.pdf。

  [vi] 陈宏星,〈西方艺评‧台湾制造─台湾当代艺评的批判〉,《典藏今艺术》,2011 年8月号,pp. 132-137。

  [vii] 小山登美夫,《当代艺术商机》,商周出版,2010,p. 181。

  

(责任编辑:邰蜜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