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当下故事
2013-01-01 08:46:50 陈海波
1.朱建安作品 《收获的安逸》
2.龙德明作品 《瓷板姹紫嫣红锁深春》
3.朱建安作品 《等》
1712年9月1日,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景德镇陶瓷见闻录》为题向神父奥日写下一封长信,其中不乏许多生动有趣又极为直观真实的描述,譬如:“外国人是不准在景德镇过夜的,所以只好呆在船上过夜,或宿在能为他们担保品德的友人家里。这就保证了拥有易勾起无数盗贼的贪欲心的大量财宝的这个地方绝对安全。”又如:“其他省,如福建、广东等地也制作瓷器。但是,即使是外国人也绝不会把它们同景德镇的瓷器加以混淆。”在那个时代,景德镇独占着向世界各地供给瓷器的荣誉。
如今,“景德镇”仍遍布全球,亮相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它不单是一个地名,更是中国制瓷业,乃至世界制瓷业里不容忽视的灵魂人物。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了陶瓷悠长而又深厚的故事,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千百年。不过,令“读者们”好奇的是,如今这段故事又发展到了哪里?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评论陶瓷绘画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她指出说:“陶瓷绘画艺术是最具有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品牌,而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陶瓷绘画艺术交流一直是我们努力推荐的文化项目。在继承传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中国陶瓷绘画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机遇,也是艺术家的责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厚古薄今始终是收藏圈大多数人的不二法则,官窑御制精巧绝伦似乎才值得登上厅堂、拿捏品玩。在此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近现代艺术陶瓷便也分开成几条路子,或者迎合市场古今相结,或者曲高和寡独树一帜,传统、学院也曾互争高低,然而不管是哪种形式几番变化,还是何种比拼争奇斗艳,说到底,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都形成了更为繁荣的景象。“景德镇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潜力的地方。”几个相识的国外艺术家曾这样评价。千年的瓷都尚如小荷才露尖角,对陶瓷艺术创作及欣赏的发展又岂会止步?
如今,不论是收藏圈内还是外界宏观政策,都在逐步挖掘并推动当代中国艺术以及近现代艺术陶瓷。2012年秋拍,全国设立近现代艺术陶瓷专场的大型拍卖公司已达7家,成交总额达到2.5亿。与2008年仅1家拍卖公司设立专场,成交总额2000万元相比,整整高出10倍有余。这期间,仅短短四年。
而在市场形成背后更为难得的根源是人们对于近现代艺术陶瓷的重新认识、价值发现以及信心。近现代艺术陶瓷萌芽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之中,它从繁华中蜕变而出,见证了陶瓷绘画个人创作意识的首次集体爆发,面对过西派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它骄傲过、迷茫过,最终完整了自身。
瓷版画便是当代陶瓷艺术中一枝骄人的奇葩。
此次在擎艺公司的大力推动下,为期一个月的《火的艺术》高温窑变当代瓷器展于2012年12月18日在普陀区中江路388弄国盛中心1号31层的擎艺展厅拉开帷幕,推出了以画家尉涧松为代表,包括朱建安、龙德明、周国桢、江爱民以及朱文在内的当代瓷版画旗帜性人物,一件件精品瓷板画有的传统、有的现代、也有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不管是大师还是新秀,通过他们的作品总能令我感触颇深,并收获更多的启发。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艺术的不同感悟,创作手法的延续或是革新,呈现的不仅是瓷器艺术本身,更是多样艺术思维凝聚成的时代艺术。而属于时代的艺术,终有一天为历史追溯。
(责任编辑:郭燕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