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萧学民 被包的感觉还不错
2007-07-25 10:12:20 吴启基
谁是萧学民? ■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16岁到新加坡进南洋美专西洋画系■以画油画、水彩、粉彩闻名,有人物肖像、历史人物、风景和峇厘画■曾在台北和新加坡举行个展 本地画坛盛传画家萧学民被印尼画商所“包”,收入丰厚。一般人认为,画家被包,原因不外擅长创作某类高价作品,因此以“囚人囚画”方式大量生产出货。但萧学民并没富有到住大洋房驾大房车,他也说自己享有完全的创作自由。 萧学民究竟如何“被包”,“被包”的感觉又如何? 本地画家被包第一人 古今中外画家“被包”的例子还不少。中国南宋赵徽宗时代已有画院的设立,著名画家李唐、马远、夏珪等山水画大师全部被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米盖兰基罗和达芬奇也被有钱有势的大公所包。当然这种例子不限于皇廷,还有文艺复兴时代前的教廷。“被包”的感觉好吗?新加坡又有多少画家有“被包”经验? 一段时期本地画坛盛传“被包”之事,所指多是萧学民。萧学民毕业自南洋美专,受过严格的中西画训练,他以油画、水彩、胶彩画肖像、风景和历史题材最广为人知,但据那些指他“被包”的人说,他最擅长是峇厘画,包他的人以印尼收藏家为主。有人还认为,因为“被包”,画家的收入,数他最为丰厚。 丰不丰厚,萧学民并没有“富有”到住大洋房买名牌房车。 被包的感觉又如何?萧学民坦言:“我先后和两个画商结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古代不说,目前日本、中国都有这类运作方式,中国还因有了美国画商和收藏家做后盾,产生目前某些画作价格高昂的商业现象。画家有时还真需要这类衣食父母。但我自己的收入并没增加多少,被包期间一个月只赚取四五千元,时间也不长。” 靠卖画养家糊口 他解释:“我靠卖画养家糊口,10多年前对方答应每月给多少钱,岂知半年后速度减慢,97年金融风暴爆发,对方也许烧到手指,付款变成一年三五万元,10年下来总数大概只是50万,分开算,每个月不过四五千元。” 至于第二位收藏家,情况有所不同。“被包期间我的作品不能卖给别人,属于全包的垄断。也许他财力更雄厚,给的是‘安家费’,不限题材,每有所作,他有先看先选先得的权利。” 他也说:“有一点比较特殊,他放了定金买下的画并没拿走,也说好要安排我到雅加达开个展,最后是去了中国北京美术馆展出。” 一般人认为,画家之所以被包,原因不外他擅长创作的某类作品是“高价贵族”,因此以“囚人囚画”方式进行工厂式大量生产、出货。但萧学民并没遇到这样的恶例,也就是,作为画家,他享有创作的绝对自由。 商家是永远的衣食父母 谈到他个人“被包”的好处,他说,最大好处,除了可自由作画,生活安定,莫过于经常给自己定下创作目标,可去除懒散惰性。此外由于画商对每一画家和每类作品都有规定价码,对画作也可起到价格稳定的作用。 谈到炒作,萧学民说:“如果有个买家或收藏家已经拥有某个著名画家一批作品,价码是每幅三万,他就不容许有人只卖一万,这是常情。对画家来说,买家商家是永远的衣食父母。” 被“包”有没有明文的制度? “我不知道外国有没有制度化,本地区能看到的多是口头协议,诚信是重要守则。此外虽然绘画作品完成后难免变成商品,也应尽量少去牵涉商业运作上的炒作魔障。要怎样平衡艺术与商品两者间关系,是画家本身要认真对待的。” 以人物之少带出历史之多 像很多扬名立万的画家一样,萧学民“一艺多能”,是油画家、水彩画家,还是粉彩画家。以题材来说他的专门“项目”是人物画,现在却一举进入历史画阶段。虽不是人物大排阵的大型制作,却在精心描绘时加入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可说是“以人物之少,带出历史之多”。 他受访时坦言:“长期来以创作人物肖像画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人物画多了,自然想到去画历史画。” 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看法 目前完成的几幅历史画其实是“历史人物画”。如带领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历史人物,画面上只有三个人: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画16世纪欧洲探险家在东南亚寻找丁香之行,画面只是一个赤身露体长发披肩的外国人,丁香只是人物手中一枚叶子。他还未下笔、将以九一一为题材的新闻画,人物也不会很多。画家说:“人物多了,个性反而不鲜明。” 谈到创作历史人物画,画家说:“也不是每一历史事件都能入画,叫我听命他人去创作一些特殊历史题材,我也无法做到。我希望在作品中表达一些个人对历史和事件的看法。” 莱佛士登陆新加坡那幅,画面是当时新加坡的三个原住民,每个人内心都有本身的民族感受。画丁香寻宝之旅的那幅,画面简化到单凭一片洋人手中的叶子,可看出当年他们得宝的热切心情。一找到丁香,冒险家就会把整船贵重物品全部丢弃,只为装满丁香回国。 2004年才在本地举行首次个展 早已从画界人士口中知道,萧学民的绘画作品独具一格,尤其粉彩画已达出神入化地步。令人遗憾的是他作画多年,从1980年到1988年多次在台湾举行个展,反倒在成长、生活的新加坡,长期未有任何个展,作品也只偶尔在联展出现。 谈到“不展”的原因时他说:“主要是新加坡的朋友对我的作品非常熟悉,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我就不再展出相同的作品。此外作为专业画家,我一直在为生活作画,肖像画是谋生本行,至于真正艺术追求的作品,相对就比较少了。” 2004年他终于打破“不展”的惯例,在本地举行首次个展,且出版大型画册,都是在10年前接受好藏之美术馆东主之邀,在一种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创作出的一批自己喜欢的作品。 他现在的生活和绘画已入佳境,每天从早上画到下午一时。午饭后小睡,喝完下午茶再画一小时。平均每天作画四五小时。但他也说,目前的作画,手法已没有问题,时间用得最多的是资料的收集。 注重画外的“声音” 他的作品往往注重画外的“声音”。比如他画麦里芝蓄水池,早上的树林池畔,极右边坐着一个沉思的白衣裤老人,似在享受浮生的半刻平静与安宁,岂知不远之处,出现一只大型变色龙正在窥伺,那代表的应是“画外”的危机杀机。 萧学民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在新加坡接受小中学教育,16岁辍学后到南洋美专,次年兴趣转变,为了阅读更多美学书籍,选择到胶林从事割胶工作。曾加入劳工党的政治活动,直到该党解散为止。 1975年他到新加坡开画廊,专门替人画肖像,画名远播,曾为许多台湾、印尼人立此存照。一段时期,在了解了亚洲的地理、人文、民俗后,他也到亚洲和东南亚各国旅游并大量作画。他说,到峇厘去知道了画画不可闭门造车,这使他更多地去研究、理解别人。 谈到影响,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是他小学美术老师刘先德,12岁时他画一堆山竹,只突出表现几个山竹,受到老师大力表扬,认为是可造之材。 老师是先驱画家钟四宾 到他在美专时,老师是新加坡先驱画家钟四宾,当时他对老师的抽象画有兴趣,也刻意模仿学习,没想到老师却要他另走新路。 萧学民主要是个写实主义画家,他说,青年时代学西洋画,油画纯属自学,原则之一是注重形象的画法,且尽量保留时代精神。写实有容易了解和沟通的特色。虽然自己也喜欢抽象画,发现有些抽象画法的偶发性,是双手难以做到。 在西洋的粉彩、油画中,他也利用中国水墨画的构图法。像他画中建筑物常见的柱子,就和梅兰竹菊的画法一样。 至于为何只画亚洲和东南亚题材?回答是:“西洋的许多题材,已经被欧美画家画完了,倒是如果我们借用他们的手法来表现亚洲题材,反而更有意义。” 萧学民也出版过厚400页的大型画册,收入作画20年的各类作品188件。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