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肖邦24首前奏曲中的风景

2013-05-22 11:53:41 熊宁辉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从语言去诠释音乐,本来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但是,无论是音乐家,还是诗人、作家,哲学家,还是不断地尝试以文字形式从音乐中苦苦探求其中的诗情和哲理。更进一步,是否可以将我们脑海中音乐的意境画出来?其实我这些年对音画联觉的规律探究,摸索一种适用的绘画思维创意模式,为了就是圆这个梦。

  肖邦这24首乐思凝练鲜明,结构完美严谨的前奏曲,有淡雅,也有浓烈;有疏朗,也有晦暗;有宁静,也有躁动;有倾诉,也有怒吼,它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法国钢琴家科尔托,以及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彪洛,都曾用他们笔墨的在肖邦每一首前奏曲的乐谱上,抒发过自己的审美感受。钢琴家傅聪说:“肖邦的作品中具有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仿的意境”,在中国,更有人将它们与唐诗赋予美妙对应。

  对我而言,肖邦的这24首前奏曲是探索音、画、诗的交互作用非常有意思的美学案例,听肖邦的音乐,用自己的感受去画出自己内心的音乐风景,翻遍唐诗宋词去寻找那些一致的境界,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经历。不仅如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的过程,材料技法综合运用的进一步掌握,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乐事。

  还是在2011年春在准备《画出心中的音乐第二讲-音画联觉与情感表现》之时,我注意到肖邦这24首前奏曲在情感表现的典型性,同时具有极强的画面表现空间,非常适合用音画联觉的规律去进行画面的设计,将各种材料技法开展综合运用练习,我便开始酝酿这个新的系列,聆听比较历史上大师演奏录音,收集音乐家和各类乐评,研究乐谱,收集每首曲子的给予的综合联觉感受,尝试构思草图,寻找适合的技法……反反复复,直到今年4月才告一段落。

  在整理创作思路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常被同事提及的“精益管理”常用的“鱼骨图头脑风暴分析法”,这不就是我在综合某部曲子考虑到的联觉印象吗?将听到的转化为视觉的造型、色彩、空间的运动、触觉甚至是味觉的感受。因此开发了“音画联觉鱼骨图分析法”。

  在此期间,我又开始接触中国古典画论,思考抽象绘画美学现实意义,试图从当代西方抽象画那种“无意味的形式”中走出来。而这个系列的实践,恰恰让我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力量,音画联觉的本质就是“应物象形”(感应对象)、“随类赋彩“(移情,异质同构),就是“澄怀味象”(用联觉去感受对象),这样才能做到“传神写照”;绘画中追求的“气韵生动”,其实就是我们听音乐的感受并诉诸笔端画布而达到的那种最理想的效果。而中国画论中的华琳总结的“退远之法”、“画之变生于破”、“画中留白”,在我的绘画探索中恰恰是最实用的,我在西方近现代的抽象画画论中是根本没有的。

  肖邦的音乐只是音画联觉的一个案例,但正如中外艺术巨著一样,它那永恒的魅力引导我在东西方艺术的比较和实践中,领悟了许多审美真谛,意料与意外。

熊宁辉

2013年8月于北京望京寓所

  肖邦24首前奏曲的录音,历史上公认的是科托的版本;听他的演绎;曲曲“言之有物”,他以丰富精妙的想象力将这24首前奏曲联缀成一串美轮美奂的珍珠,他在每首前奏曲的乐谱前都用文字标注了自己的审美感受……第一首:C大调:狂热地等候心爱的人;第二首:A小调:悲伤的沉思;远方,有一片荒凉的大海;第三首:G大调:溪之歌;第四首:E小调:墓旁;第五首:D大调:摇曳着歌声的树;第六首:B小调:乡愁;第七首:A大调:美好的回忆如香雾般漂浮;第八首:升F小调:大雪纷扬,狂风怒号,暴风雪肆虐,但是我悲戚的心中,鼓荡着更猛烈的风暴;第九首:E大调:波兰的末日;第十首:升C小调:陨落的焰火;第十一首:B大调:少女的祈愿;第十二首:升G小调:夜骑;第十三首:升F大调:在异乡的星空下,怀念心爱的人儿;第十四首:降E小调:风雨里的大海;第十五首:降D大调:母亲摇抚着她的孩子,半入梦乡;在梦魇中她看到她儿子被送上绞刑架上了;第十六首:降B小调:急通向深渊的歧路;第十七首:降A大调:那时她对我说,她爱我;第十八首:F小调:诅咒;第十九首:降E大调:如果我肋生双翅,亲爱的,我会飞到你身旁;第二十首:C小调:送葬的行列;第二十一首:降B大调:孤独地回到昔日海誓山盟之地;第二十二首:G小调:革命;第二十三首:F大调:水仙子的嬉戏;第二十四首:D小调:精力、情欲与死亡。

  他的弹奏的肖邦钢琴前奏曲堪称经典,而这种意境上的文学诠释触发了我画出肖邦的音乐风景。尽管我这种用油画诠释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一切的感受和联觉是根据他演奏而来,而不是其他版本。

  作品名称:激动的,C大调 ,选自肖邦钢琴前奏曲第一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54x102cm,旧画布有色油性作底,罩染薄涂

  音乐描述: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

  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

  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充满活跃的跃动感。

  诗意感受:

  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波接着一波,是一种相思还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C大调:狂热地等候心爱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对杨贵妃人生境遇的感慨,移情自四季变化:“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 ”,也与音乐的意境颇为相似。

  绘画概念设计:

  用细腻优雅的罩染薄涂的手法表现如梦幻般的细腻优雅,用类似图像叠加的方法表现在流逝的时光中花开花落的影像,时而清新美丽(喜悦)、时而黯淡枯萎(伤感),用横向的构图方式去体现音乐那种一波接着一波的感觉。

  ------------------------------------------------------------------------------

  作品名称:慢板,A小调,选自肖邦钢琴前奏曲第二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50x118cm,塑性膏作底(各向同性),黑白构图起稿,玛斯黑大部罩染

  音乐描述:

  缓板,2/2拍子。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A小调:悲伤的沉思,远方,有一片荒凉的大海。”阿劳在演奏时也谈到自己的感受:“出奇的荒凉和寂寞”。其实正是这左手和弦(像形容词一样修饰)色调和节奏,忧郁出自于这里,但右手的旋律并不是完全向下的。

  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许适合这种意境(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可寄托;由环境感染到内心),但生活还在继续,正如音乐在继续一样……。

  绘画概念设计:

  黑白灰为主色调的音乐风景,淅淅沥沥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勾勒出的幻境,也许是山脉起伏以及不断重复延伸的层次。用横向构图,粗颗粒的背景,建立这样一个画面的空间环境,不断延续伸展这种凄凉。

  ------------------------------------------------------------------------------

  作品名称:充满活力的 ,G大调,选自肖邦钢琴前奏曲第三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72.5x92 cm,白沙泥丙烯混合作底(各向异性),黑白构图起稿

  音乐描述:

  甚快板,4/4拍子。在左手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下,右手奏出黯淡的旋律。主题经过反复演奏后,第二乐句被扩展并装饰。左右手不同的声部的不同,但逐渐合二为一,右手和左右用相同的音型,消失在高音部。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G大调:溪之歌。”

  在溪边,那里有什么?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那种春天里新长出的嫩叶催换着枯死的旧叶,奔腾的流水后浪推前浪,流向远方……充满的活力扑面而来,一种运动感。

  绘画概念设计:

  快速掠过的风景,不时出现反光亮点、折光的颜色和光影,记忆中的景象是动态的颗粒般浮现,同时具有运动的方向性,基调是明媚的。

  ------------------------------------------------------------------------------

  作品名称:广板 ,E小调,选自肖邦钢琴前奏曲第四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0x106 cm,灰色油性作底,薄涂

  音乐描述:

  最慢板,2/2拍子。乐曲是以高音部的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构成的,其中伴有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 E小调:墓旁”。卡拉索夫斯基称这首曲子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据说这首乐曲曾与b小调前奏曲一起被用于肖邦的葬礼上用管风琴演奏。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不要说人不会魂散神离,西风卷起竹帘的时候,你可曾见那枯萎的菊花?我憔悴的容颜比那菊花还要瘦黄),也是类似的意思。

  绘画概念设计:

  暗淡忧郁而优雅的哀伤情调,用黑灰色和灰粉绿为基调的细腻薄涂风格。此时的音乐风景可以理解为烟雨蒙蒙中的大山水,飘荡着灰绿色的云,弥散着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

  ------------------------------------------------------------------------------

  作品名称: 很快的快板 ,D大调,选自肖邦钢琴前奏曲第五首

  作品材料:85x61 cm布面油画,旧画布油画棒调色油稀释,薄涂

  音乐描述:

  很快的快板,3/8拍子。乐曲开始处出现的华丽动机贯穿全曲,做种种和声上的处理,编织成绚丽的旋律。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D大调:摇曳着歌声的树”。他的演奏有一种摇摆感,闪光、色彩感,甚至有些晕眩。类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之意。

  绘画概念设计:

  在动感晕眩的背景空间里,跳动的起伏的彩色亮点,忽明忽暗、繁花似锦。

  --------------------------------------------------------------------------

  作品名称: 非常缓慢的,B小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六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99x64 cm油画棒调色油稀释,局部构形,在白色底子上调色刀作肌理

  音乐描述:

  高音部的单调类似”敲击”伴奏下,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但不是向下而是上扬,踏板的使用使得回声浓郁,一种回味。肖邦与乔治•桑住在西班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尔德莫萨修道院期间,创作了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其中一首就是本曲,另一首是现在被称为“雨滴”的是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B小调:乡愁”。 科托的演奏与其说这是B小调的悲哀到不如说其实是一种惆怅和感慨。

  这种寒冷的美感,伴随着相思之间,正如李商隐的《月夕》:“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寒,此夜姮娥应断肠。”

  绘画概念设计:

  音乐给予上扬和飘逸的感受,似在云雾飘荡的白色仙境,但内心却有一种思索或惆怅,缠绕着一个未解心结。这里的色彩还是中性偏冷为主、偏灰色的。要表现这种愁绪,需要一些带肌理不规则的弧线压痕。

  ------------------------------------------------------------------------------

  作品名称:小行板 Andantino A大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七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1x56.5 cm旧画布有色透明作底,罩染局部厚涂,保留局部原肌理

  音乐描述:

  行板,3/4拍子,其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和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A大调:美好的回忆如香雾般漂浮”。这里的旋律动机有八个变奏,好像还可以继续下去的意思。

  这不是“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吗? 宋代 陈亮在他的《梅花》描述的就是一朵梅花忽然间率先绽放,上百朵梅花紧跟着散发香气,这里有新事物带动起来的意思。

  绘画概念设计:

  音乐的旋律动机与到盛开的花朵同构,八个乐句联想到不同的花朵形态,在晨曦朝阳下竞相开放,同时,裹着清香弥散开来。采用横向画面表现香雾扩散的绵延不断,来衬托出逆光视角看绽放的花朵,这正是需要营造的环境空间。

  ------------------------------------------------------------------------------

  作品名称:非常激动的,升F小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八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1x50 cm旧画布有色底,油画棒、皂化腊油画混合厚涂,局部罩染局,保留局部原肌理

  音乐描述:

  更热烈的,4/4拍子,三部曲式。主旋律由右手拇指弹奏,三十二分音符的音群将它装饰得非常优美。虽然全曲由相同的节奏构成,但肖邦以不同的独创性的音型及和弦变化,巧妙地防止了单调枯燥的感觉。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升F小调:大雪纷扬,狂风怒号,暴风雪肆虐,但是我悲戚的心中,鼓荡着更猛烈的风暴。”

  这里明显地有尖锐的风声在呼啸之声,如同傍晚时分云低天暗,旋风刮得雪花纷飞疾舞,所谓“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出自于杜甫的《对雪》。

  绘画概念设计

  夜里(黑漆漆的背景),狂风呼啸的“流线”,夹杂着扑面而来的大团的雪片“点与块”的集群,疏密相间,一  ------------------------------------------------------------------------------

  作品名称:广板,E大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九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72x60 cm旧画布有色底,油画棒、罩染薄涂,保留局部原肌理,调色刀刮出底色

  音乐描述:

  最缓板,4/4拍子。主题在上下两声部4小节的旋律中夹带着三连音的伴奏型,以相同的形式反复三次,第二次反复时转调到降A大调,在肖邦的前奏曲中这是一首大手笔结构的乐曲,这首前奏曲用了48个不同的和弦!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九首:E 大调:波兰的末日“。而彪罗称之为“幻象”。

  给人英雄暮年最后一举之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好景不长,不久将衰败之意, 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李商隐 《无题》)

  绘画概念设计

  这里的音乐风景“幻境”非常具体,支离破碎的心形,里面是黑洞,透过幽兰色的光点,外面是蘑菇云般的暖色的花朵还在继续四散,基调是棕红的,空间是从中心四散向外扩散的。在粗质地油画布上油画棒笔触逸出是画面织体的主要部分。

  ------------------------------------------------------------------------------

  作品名称:很快的快板,升C小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1x65 cm即兴、调整与保留

  音乐描述:

  甚快板,3/4拍子。这是一首简单的即兴曲,4小节的一个乐句反复了4次。旋律的

  第一次是升c小调;第二次是升c小调转升g小调;第三次是升f小调转升c小调;最

  后是升c小调。哈涅卡说:“这是带有重音的琶音练习曲。”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首:升C小调:陨落的焰火”。据说科托称这首是从天上射向人间的四支金箭。

  《楚辞九歌 东君》上说,“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也就是讲, 穿着青云和白虹做的衣裳,举起长箭直射天狼星的意思。

  绘画概念设计:

  黑夜里陨落的焰火,一道道光束划破天际,反射到到黑黝黝海面,若隐若现。音乐就这样将这个乐句重复四次,但每次在都在变调和处理,让我们联觉到焰火的不同花色变化,但焰火的方向和水面的反光,是同一种视角的。

  ------------------------------------------------------------------------------

  作品名称:充满活力的,B大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一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60x82 cm碳铅笔作底、罩染薄涂、局部增厚

  音乐描述:

  甚快板,6/8拍子。这是一首轻快的乐曲,有浓厚的肖邦风格。乐曲在两小节的

  序奏后,第3小节起为4小节一组的乐句,在中段旋律一时转为升g小调。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一首:B大调:少女的祈愿”。彪罗称之为“蜻蜓”。阿劳演奏的感受:“表现了最纯粹的梦幻的美,感受到生命中最美丽的但瞬间即逝的东西,又好像思绪飞向远方,那个美丽的国度”。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的美若天仙的那个样子:“风吹仙玦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我想到了唐代的胡旋舞的样子。

  绘画概念设计:

  舞者的动感舞姿(旋转着)是视觉空间的中心,白色和绿色半透明的,细腻柔和的笔触是必须的,扬顿挫的旋律联觉到舞蹈动作的疾与缓。

 

  作品名称:急板Presto 升G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二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50x117 cm白沙泥底、碳棒作底、油画棒调色油,局部增厚

  音乐描述:

  急板,3/4拍子。这是踏着半音阶上下的强壮的乐曲,拥有肖邦的热情。主题由最初的8小节构成,之后立即反复但后半段转到B大调、b小调上去发展。进入中段,出现有b小调、a小调、G大调、e小调、B大调、升d小调、升g小调等频繁的转调,增强了乐曲的热情。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二首:升G小调:夜骑”。彪罗称之为“决斗”。

  音乐的律动和气势让我们想起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何时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绘画概念设计:

  这种节奏音型联觉到马队的行进,中段的高扬旋律动机对应着飘扬的风中旗幡和士气象征。横向构图式样以展示马队之绵延,横向是疏密和旗幡相间产生熙熙攘攘的气氛,纵向是队伍的层次和空间背景,大漠风沙的颗粒感般的记忆也要体现出来。

  ------------------------------------------------------------------------------

  作品名称:慢板Lento 升F大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三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1x100 cm厚油画塑性膏肌理作底、薄涂

  音乐描述:

  缓板,6/4拍子。这是肖邦前奏曲中最优美的一首,乐曲开始是在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中,右手静静地奏出默默祈祷似的8小节恬静的旋律。旋律全部经过反复,但后半段有变形处理,再奏出新主题。中段的速度转慢,旋律非常优美,开始于升d小调,最后转入升F大调。在再现最初部分时,主旋律只用了后半部分,和声上有完全不同的处理。肖邦原稿上是3/2拍,傅聪讲也许肖邦怕人家弹得太实,要虚一点,2/3就有切分的感觉了,有流动性。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三首:升F大调:在异乡的星空下,怀念心爱的人儿”。尽管是大调的标题,还是感觉是小调的,一种流动的神秘美感。

  这也有类似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之感。

  绘画概念设计:

  不甚明确色彩的风景画,有风的流动,懒洋洋的太阳照耀着,有树影、湖面和远山的层次的意象,乍看有形(大调)但细看又虚幻不实(小调),作底时留下的大块面不规则肌理,增加了这种朦胧之美。

  ------------------------------------------------------------------------------

  作品名称:快板,降E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四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110x60 cm有色底、油画棒调色油、布印、油画厚涂

  音乐描述:

  快板,2/2拍子。全曲充满了热情,是由一小节4个三连音齐奏形成的动机反

  复来发展的曲子。乐曲在10小节之后,有降b小调经f小调、降D大调至降B大调等转调。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四首:降E 小调:风雨里的大海”。彪罗称之为“恐惧”。的确,低音伴音,有种大海的波澜摇摆感和恐惧。

  按我们古人的说法,他们对江河的印象也许更为深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 。李白在《将进酒》 中曾有过这样的形容。

  绘画概念设计:

  波澜起伏的横向构图,在墨色的大海的背景上,泛着白色、蓝色的惊涛大浪的笔触肌理,快速地奔涌袭来,纵向是前景和远景的层次的气氛处理,突出整个场景的写意性。

  ------------------------------------------------------------------------------

  作品名称:舒展的,降D大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五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92x68 cm白沙泥丙烯混合底、油画塑性膏局部,罩染薄涂

  如歌的行板,4/4拍子,被冠以“雨滴”前奏曲而著名。乐曲的伴奏声部生动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中段升c小调部分,有些狰狞,而最后降D大调的回归,又充满了清爽及优美。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五首:降D大调:母亲摇抚着她的孩子,半入梦乡。在梦魇中她看到她儿子被送上绞刑架上了……”。尼克斯说:“中段升c小调部分,是在描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尔德莫萨修道院阴森的回廊及祈祷者,仿佛看到了深夜僧侣们搬运着他们同伴的遗体赴它界安息的行列。又让人想起乔治•桑所说:‘肖邦恐怖于修道院之充满了亡灵。’这升c小调部分就像恶魔在对我们张开狰狞的面目。而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又回到最初的降D大调,犹如驱逐了恶魔,给我们重新带来新的、自由的新鲜感。纯净明朗,如赞美诗般清新与宁静;步态款款的抒情吟唱,如深谷幽兰般的宁静、芳香,似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中间段袭来一阵阴沉不安的旋律,似寒肃之气弥漫。主题鲜明,对比强烈,结构简约。

  诗的境界好似“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知人 ”(宋代邵雍《清夜吟》)或是“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明代冯小青《题牡丹亭》)。这是那种只有在梦境才出现的美丽和恐怖啊。

  绘画概念设计:

  近景的流水溪岸、中景的小树林,有一种宋画的清爽和优美。但是,远山和天际的月亮被云端遮挡的样子,却呈现出来狰狞的面目。 音乐风景是棕红色、颗粒般的梦境,因为是梦,优美的前景和和恐怖的远景可以同时存在。

  ------------------------------------------------------------------------------

  作品名称:火热的急板,降B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六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60x86 cm白沙泥局部厚堆、有色底、 厚涂调整

  音乐描述:

  有魄力的急板,2/2拍子。这是肖邦的前奏曲中,很少见的以音阶为主题素材而作成的乐曲,有着很难的技巧。开始是6个强和弦,经过短暂的停顿,在钢琴高音部用十六分音符奏出急躁的音阶性的主题,低音部则是清脆热情的回旋节奏在支持。主题连续了16小节,再经过反复,伴奏的节奏则以八度音来强调。在高潮部分左手摆脱了节奏的援助,变为沸腾的分解和弦。最后由双手的上升齐奏引出尾声,突然终止。

  诗意感受:

  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六首:降B 小调:急通向深渊的歧路”;彪罗称之为“地狱”;傅聪认为是最恐怖的暴风雨,乌云压顶的感觉……那是黄宾虹最黑的黑画,浮士德下地狱。我的感受类似杜甫的《江涨》:“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大风强劲,吹得大地仿佛要转起来,浪涛汹涌,天好像是被踢的上下浮动),但基调是红色的。

  绘画概念设计:

  旋转和升腾,飞沙走石。但即使这样,音乐的美感和秩序依然存在,紧张却韵律十足,就像书法那样的有型的结构,孔武有力,大颗粒块面突显这种张力。基调是红色的。

  ------------------------------------------------------------------------------

  作品名称:小快板 Allegretto 降A大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七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61x81 cm旧画布有色底、厚涂点彩、局部露底色调整

  音乐描述:

  稍快板,6/8拍子,由5个乐段组成。这首作品类似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般甜美。曾有人问门德尔松对这首乐曲的看法,他说:“我非常喜欢,但到底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喜欢?都是我回答不出来的。只是以前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这首是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和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最爱。彪罗称之为“巴黎圣母院广场的场景”(A Scene on the Place de Notre-Dame de Paris)。写于1836至1839年间。

  诗意感受:科托在乐谱上的标注:“第十七首:降A大调:那时她对我说,她爱我”。

  科托的注意点在人与人的关系给人带来的感受 - 兴奋。而我关注的是自然的风景,一种发现带来的感受也是兴奋,如同王维 在《桃花行》诗中描写的:“山口潜行始隈隩(yu),山开旷野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当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里,肖邦的音乐的中心含义是“兴奋”,无论是由何引起。

  绘画概念设计:

  兴奋的颜色是带笔触的亮黄色,呈现出来那种惊喜,而隐约显现的风景,也许可以代表这种惊喜的发现吧,我似乎觉得又回到生命中那个最美妙的夏天,就是这个样子的。在深绿色有色底的旧画布上厚涂纯黄色(半透明的),会逐渐显现这种隐约的景色:深绿色底色的保留部分是建筑物、树木、远山的空间阴影,亮黄色部分可能是天空云彩和道路的留白,而旧画布留下的肌理刮痕,可能是风的痕迹、也可能是水塘的反光。

  ------------------------------------------------------------------------------

  作品名称:很快的快板,F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八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86x61 cm旧画布透明底色,局部薄涂,保留部分原画布上的肌理

  音乐描述:

  甚快板,2/2拍子。这是首非常激烈的作品,由4个乐句组成,富于戏剧性的夸张,时而失重般的下坠,时而突然拉起。作于1836至1839年间。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第十八首:F小调:诅咒”。彪罗称之为“自杀”。阿劳的感受是走向毁灭的阶梯,杜绝一切向上的可能。傅聪认为像孙悟空翻跟斗之感。

  但他们的描述给人的画面感并不完整。这种似乎无规律的下坠和突然的腾空飞扬给人带来的是秋风扫落叶之感:“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宋 代词人 张炎《绮罗香-红叶》)

  绘画概念设计:

  要表现这种秋风扫落叶之感,设计方案是:带不规则肌理的旧画布上用透明深色作底,因为这样可以画出风的无规律下坠和突然升腾飞扬的轨迹,和着翻飞的树叶或纸片。但音乐的空间感需要设计些泛着透亮的远景,以及闪电(象征着雷声),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作品名称:充满活力的,降E大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十九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107.5x81 cm白沙泥丙烯混合(各向同性)、油画棒、调色油、油画棒局部强调

  音乐描述:

  甚快板,3/4拍子,三部曲式,在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音型上,唱着优美的歌。作于1836至1839年间。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第十九首:降E大调:如果我肋生双翅,亲爱的,我会飞到你身旁。”彪罗称之为“真心欢喜”。

  肖邦的音乐有一种快乐的盘旋,喜鹊般的围绕着你。也许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诏诏?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代词人秦观 《鹊桥仙》)

  绘画概念设计:

  强调空间的纵深感(纵深的朦胧冷色和近处的暖色亮点)和盘旋(四散的折现),明亮活跃的大调联觉到充满活力的彩色小颗粒点彩,朦胧中似乎看到花的海洋。

  ------------------------------------------------------------------------------

  作品名称:广板,C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二十首

  作品材料:布面丙烯,85x60 cm白沙泥底

  音乐描述:

  最缓板,4/4拍子。它表达了悲哀的情绪,几乎像是一首葬礼中的挽歌。乐曲是以最初的一小节为动机,经反复处理而构成的音乐,逐渐减弱,直到消失。但这个节奏动机还是显得非常硬气的有棱角的,或大颗粒状的。

  诗意描述:

  科尔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C小调:送葬的行列。”

  音乐的速度和送葬的步伐一致,重音好似锤子击打胸口,隐隐作痛。但音乐始终保持一种不屈的气概,“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明代夏完淳《柬半邨先生》,英雄面对生死关头,却怀着壮志去远游一样,慢慢消失渐远。

  绘画概念设计:

  犹如透过玻璃上的雨滴,看到缓慢行进中模糊的景象,是去墓地吗?紫色的基调,暗淡的远景。用白沙泥作底和紫色丙烯画出的层次,单色的冲击力。

  ------------------------------------------------------------------------------

  作品描述:如歌的,降B大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二十一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45x150cm旧画转向改作,局部调整

  音乐描述:

  3/4拍子,是一首拥有甜美旋律的前奏曲,气氛上属于夜曲。右手在左手的伴奏下奏出如歌的优美旋律,降G大调的中段,新旋律以八度奏出,极为优美气息宽广。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降B大调:孤独地回到昔日海誓山盟之地,而大调中的有小调的惆怅和柔美。”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感,或是杜甫在《客亭》描绘的:“秋窗犹曙色,落木更高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也许更为确切吧。

  绘画概念设计:

  如歌的,要求的是流畅优雅的线条。开始时,柔和的旋律对应着暗红花朵般的曲线,而后逐渐变得明媚起来,气息宽广壮丽,全景式的横向构造走势,带金色跳跃(略微激动的),有山或云海的日出之感。从从左到右,线条的变化,由小的曲面过渡到大的直块面,曲线到直线。开始油画直接画强调这种块面和线条的变化。

  ------------------------------------------------------------------------------

  作品描述:很激动的,G小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二十二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114x64cm油画塑性膏底、油画棒调色油、油画厚涂

  音乐描述:

  很激动地,6/8拍子。可把这首前奏曲视为左手八度技巧的练习曲,左手八度的8小节主题以强音出现,中段为赋予坚强印象的降A大调部分。这里的单纯、直截的表现,令人惊叹。帕赫曼:“第22首前奏曲里,肖邦首创了现代的力量型八度演奏法。这是第一首这样的作品。”作品写于1836至1839年间。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第二十二首:G小调:革命”。彪罗称之为“不安分的”。

  我以为肖邦的音乐风景这里与大浪拍打礁石或高山峻岭之间的腾云驾雾有关。石涛的“我之受也,山即海,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意思是由山而知海的情韵,由海而知山的情韵,山与海的情韵在于波澜起伏、疏密多姿的线条与层次之美,山海的韵致,在于笔墨的出神入化处。

  绘画概念设计:

  高山流水和海岸礁石的综合幻境,起伏直上直下的横向动感景观,用粗的纹理底子加强这种气氛,色彩总体偏冷淡但却是偏明亮的,蓝绿色与跳跃的柠檬黄相间。

  ------------------------------------------------------------------------------

  作品名称:中板 ,F大调 ,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二十三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98x50cm油画棒、调色油湿布调整、皂化腊油彩、局部增厚

  音乐描述:

  中板,4/4拍子。这首前奏曲纤细典雅,优美迷人,是前奏曲中最受欢迎的小品。在右手十六分音符轻快的装饰中,左手奏出温雅的4小节旋律。当第二次反复时以C大调奏出,第三次又回到F大调,随后飘然地转为降B大调,最后又在F大调上反复。作品写于1836年至1839年。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第二十三首:F大调:水仙子的嬉戏”。按照乔治桑的话的意思,这里透着天堂的气息。的确,肖邦的颤音,最具特点的地方,那是来自天堂的妙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飘飘欲仙之意吧。

  绘画概念设计

  如何体现飘飘欲仙的感觉?围绕着太阳(放射状)那些上下翻腾的朵朵云彩(小曲线)混合着的奶油色,在深咖啡的背景下,甜蜜飘香醉人。空间感(深度)和运动(由一点扩散开来)的构造,用皂化腊加白色的弥散显示肌理动感。

  ------------------------------------------------------------------------------

  作品名称:激动的快板,D小调选自肖邦前奏曲第二十四首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79x60cm旧画布,油画棒、厚涂兼局部罩染

  音乐描述:

  富于热情的快板,6/8拍子。这首前奏曲有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相近似的内容,但比其规模更大,更直截地表达出热情,其结构更是堂皇无比。科托把这本作品概括为:精力、情欲与死亡。为什么,因为里面的三个动机给科托带来的灵感启发。彪罗称之为“暴风雨”(The Storm)。阿劳还做过这般戏剧性的比喻:左手打开了一个混沌的领域,似乎是最终敲开了毁灭的大门,当最后的俯冲其中后,三个降D把门永远的关闭了。作品写于1836至1839年。

  诗意感受:

  科托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第二十四首:D 小调:精力、情欲与死亡”。傅聪的诠释更为直观:“斯拉夫人有蒙古人的血统,这首简直是成吉思汗,横扫一切的感觉”。

  这个结尾,对我讲更是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人生天地间,若自驹过谷郤,忽然而已”(《庄子 知北游》),意思是人生生活在天地之间,如同骏马从缝隙中飞驰而过一样,不过刹那间的功夫。好像我们踏上的一列不归的列车,飞驰到终点。

  绘画概念设计:

  平行向下,急速行驶的“列车”影子,带动周围的气流的运动感要强,总体是桔红色的,对气流和“列车”的影子的刻画要有纵深感。精力代表运动的流线,情欲代表气流的色彩,死亡代表驶向终点的“列车”。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