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定制”的中国梦
2013-07-25 09:07:59 黄俊
中国设计师劳伦斯·许在 2013 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举办时装秀
“中国定制”似乎正迎来最好的时代。目前,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的知名时装设计师都是定制设计师,然而他们大多只面向国内市场。7月4日,中国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在巴黎举行了个人的定制首秀。继马可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再度亮相于巴黎高级定制舞台。
7 月 4 日,中国设计师劳伦斯·许在 2013 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举办时装秀,以中国国宝级面料“南京云锦”为主要素材。
两米高的云锦织布机上,织工正在埋头苦干。静态展示区内陈列着 6 件华服,其中包括助范冰冰征战戛纳红毯的龙袍。时装秀开场前,李玉刚穿着好友劳伦斯·许设计的服装,化身中国古典四大美人“王昭君”登台献唱。中国设计师劳伦斯·许在本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举办的这场时装秀取名“绣球”,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出。
劳伦斯·许本名许建树,毕业于中国中央工艺美院,后留学巴黎。他走的路和大多数中国设计师不太一样:他从未在国内参加过任何时装周,但众多女明星邀请他为她们设计红毯礼服。他更像早年在好莱坞的制片厂工作的戏服设计师—他的确曾是一位电影服装造型师,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服装即出自他手。
如果说之前的红毯礼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那么此次在巴黎的个人首秀,让他终于有机会从个人角度出发来讲述衣服的故事。龙袍、梅花、刺绣、流苏,整个系列满满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大部分作品中,劳伦斯·许选用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1600 年历史的中国国宝级面料“南京云锦”作为主材。整场秀以具象的龙袍开始,到最后以“珍珠折枝”收官,仿佛上演了一场宫廷大戏,从中可以看到劳伦斯·许对中国元素从具象到抽象的运用过渡。
发布会尾声,设计师携“小绣球”谢幕
“龙与凤是我国的传统吉祥物,我很自然会把这些元素融进设计。” 劳伦斯·许说。谈到 “中国定制”是否只会给人留下绣龙刺凤的印象,他直言:“一个设计师如果不展示本土元素,就没有个性。”
这是继马可之后,中国设计师的身影再度亮相于巴黎高级定制舞台。这场秀也为一个名叫“ 中国定制”的五年计划拉开序幕。这一计划由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中国代表法新国际集团发起。“中国的定制市场已走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有很多定制设计师涌现出来,消费者也越来越个性化。”法新集团董事赵倩说,“对中国定制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出发点,也是‘定制年代’的开始。”
在未来五年内,她希望最终能有一位设计师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协会名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中国人获得过法国官方颁发的“高级时装(Haute Couture)”标志。这一标志受到法律保护,只有特定品牌才被允许使用,法国工业部特设专门委员会每年颁布法令,将获得批准的品牌列入其中。作为长期会员,品牌必须先满足这样四个条件:第一,在巴黎设有工作室,能参加高级时装协会每年 1 月和 7 月举办的两次女装展示;第二,每次展示至少有 75 件以上的设计是由首席设计师完成;第三,常年雇用 3 个以上的专职模特;第四,每个款式的服装件数极少,并且基本由手工完成。目前高级时装协会的长期会员仅有 11 个,其中包括 Chanel、Christian Dior、Jean Paul Gaultier 等时装屋。而 Valentino、Giorgio Armani Prive、Viktor & Rolf 等时装屋则是“特殊会员”。
此外,还有一批不固定的“邀请会员”,中国设计师马可和华人设计师殷亦晴都属于此列。“我们希望劳伦斯·许能率先成为高级时装协会的特殊会员,当然,这是我们一个很完美的理想。”赵倩说。
劳伦斯·许与法新集团董事赵倩在后台合影。
投石问路
位于巴黎八区的福宝大道比香榭丽舍大街窄了不少,却被视为世界上最时髦的街道之一。这条街上的 100 号,便是法国高级时装公会自 1973 年成立至今的所在地,其前身可追溯至早在1868年创办的高级时装协会。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Didier Grumbach)在会议室内与记者聊起了他眼中的“中国定制”—就在我们聊天的这张圆桌上,6 年前,迪迪埃曾为马可进入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官方日程投下赞成票。
在劳伦斯·许之前,马可是唯一一个以法国高级时装公会邀请会员的身份前来巴黎展出作品的中国籍设计师。2007 年,马可率先登陆巴黎时装周,以其“无用之土地”系列表达中国设计的精神内涵。
这次成衣发布的成功,为她受高定时装周邀请奠定了基础。2008 年,她携品牌“无用”参加了高级定制时装周的官方日程。马可花费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准备—前半年是构思期,再经过七八个月的纯手工创作。这场名为“奢侈的清贫”的高级定制秀更像行为艺术,它获得了法国媒体的高度评价。
“马可想证明自己是个艺术家,而劳伦斯·许,他更愿意来巴黎投石问路,我能看到他的意图。”迪迪埃觉得,相比马可,劳伦斯·许是个态度更积极的设计师。“作为一个亟须证明自己的设计师,劳伦斯·许知道这场首秀对他的意义有多大。跻身高级定制俱乐部绝非易事,但如果设计师确实才华出众,且精心于高级定制经营,也可尝试申请成为邀请会员,例如马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时装周,西方的设计师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去投石问路,‘中国定制’的未来不知道在哪里。”劳伦斯·许认为,中国每年举行的各种时装周和成衣发布,无外乎借鉴别人的形式,“我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上承载太多东西,但我愿意去尝试。”
这次劳伦斯·许的首秀由法新集团一手操办,在赵倩看来,“中国定制”的现状仿如19 世纪中期到末期巴黎高级定制繁盛时期的情境重现。在“高级定制”概念确立之前,巴黎人在社交活动和各类沙龙当中长期穿着“定制服装”, 当时在巴黎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服装定制单位,从而诞生了巴黎高级时装协会。协会的成立促使当时的定制从业者产生了召开发布会的设想。像 Christian Dior、Chanel 等老牌时装屋,早年都是把发布放在工作室举行,直接邀请顾客前来观看,而顾客们也必定精心装扮前往。渐渐地,发布会成为了社交场所,随着新闻媒体的加入,最后发展成如今的“高级定制时装周”。
在当今的中国,每年有数不胜数的学生从服装专业院校毕业,出国深造,再回国谋求发展。中国拥有大量的设计师储备,正如同当年的巴黎,而消费者的需求也与当年的巴黎人有相似之处—他们正处在一个需要丰富自己生活的阶段,在越来越谋求个性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希望体验和参与。作为中国最早的定制设计师,设计师郭培的客人是如今中国最有权力与财富的女性。
而 NE·TIGER 品牌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张志峰所制作的“华夏礼服”,则将“寸锦寸金”的中华文化瑰宝“ 云锦”发掘并重新演绎。赵倩说:“目前,几乎一半以上的中国知名时装设计师都是定制设计师,‘中国定制’时代有着非常优渥的土壤及未来前景。”她认为,巴黎高级定制的地位并非无法企及,“中国定制”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劳伦斯·许在为模特修改衣服。
道路漫长
前景并非一片光明。在迪迪埃看来,“中国定制”之路还很漫长,甚至有些艰难。“中国的定制设计师大多为中国市场而设计,譬如为女明星定制红地毯礼服、为明星定制婚纱、进行各种跨界的商业设计活动,很多定制设计师主要依靠这些维持生计。这和美国的情况相似,但中国却不像美国一样拥有完全成熟的市场,也不像美国那样可以很方便地出口设计师的产品。”他坦言,这两点是中国实现定制时装产业国际化的关键。
“当下的环境对‘中国定制’来说是有利的,只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定制设计师能拥有国际性的影响力。”迪迪埃说。能走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 T 台,劳伦斯·许是幸运的,但是,他之后的路该如何走?值得欣喜的是,劳伦斯·许的首场发布结束后,已有巴黎的买手店表示愿意在橱窗内展示他的四套作品,之后或许还会跟进一系列购买计划。相比单单举行一场发布,这才是“中国定制”计划中最振奋人心的成就—中国设计师开始进入巴黎高级定制的销售渠道。
巴黎买手店 LES SUITES 的创始人艾卡·依库丽兹(Eka Iukuridze) 拥有对高级定制时装的敏锐认知,在她的店里售卖的除了众多老牌时装屋的精品外,还有各国新锐设计师的服装。“我已经厌倦了每天看到雷同风格的服装。” 艾卡说。劳伦斯·许作品中的传统中国元素是吸引她的主要原因。“法国人很愿意见到这些具有历史性的中国图案, 这与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式设计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劳伦斯·许把传统的刺绣工艺嫁接到十分现代的设计形态上。”艾卡从买手角度分析劳伦斯·许的设计,认为它们“很新鲜”。但是,她并不觉得这些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巴黎有很多不同背景的设计师,来自同一地区的设计师也会有迥然不同的设计。”
艾卡坦言,通常当人们说起中国设计时,产生的并非都是好联想。一些负面消息阻碍了人们去发现中国设计师作品内在的美。“我相信只要有合理的定价、专业的推介以及媒体报道,欧洲顾客们会发现这些作品的美。当然,除了定制服装外,我还希望能在中国发现更多出色的成衣设计。”
迪迪埃也认为,文化根源固然重要,却不是基本要素。“来自印度孟买的设计师曼尼什·阿若拉(Manish Arora)在巴黎展示的时装并不是在印度市场销售的那些,他在印度市场销售的服装也不会拿到巴黎来展示。他在印度市场销售的款式更保守,在巴黎展示的则更时髦。中国定制设计师也一样,如果想要在巴黎获得不俗的反响,中国元素不是关键,一定要赶上潮流。”他说。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
耐心等候
“要知道,让·路易·雪莱(Jean Louis Scherrer)第一次办秀时,连一件衣服都没卖出去,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很棒的高级定制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 Jean Paul Gaultier)也是这个情况。”迪迪埃说,“你在巴黎办了秀,不代表肯定会有买手下单。也不代表你就是个成熟的高级定制设计师了。高级定制需要设计师的激情与坚持,这比资金是否充裕更重要。”
迪迪埃见证过许多亚洲设计师在巴黎成功落地开花,比如日本的三宅一生、山本耀司以及川久保玲。当然,他见过更多昙花一现的亚洲设计师。
“设计师在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来巴黎走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能造成的只是假象。” 他坦言。
自 1998 年当选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起,迪迪埃对高级定制始终抱着尊敬的态度。他觉得“高级定制”是关于身体的艺术,就像画家在画布上作画。他透露,作为当下最好的定制设计师之一,艾德琳·安德烈(Adeline Andre)的工作室只有两个工人,但是她决心一辈子都投身到高定设计中去。“这就像艺术家的工作。为什么现在还没人能探讨劳伦斯·许的前景?因为他的创作究竟价值几何,需要时间来验证,不是只通过一场秀就能了解。” 迪迪埃提到了黎巴嫩高级时装设计师艾莉·萨博(Elie Saab):经过十多年在家乡的精耕细作,他从 1990 年代开始扩展时装屋规模,逐渐被欧洲认识,1998 年,他在米兰的成衣秀获得巨大成功,而直到 2000 年之后,他才开始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尽管这位设计师可谓久负盛誉,高级时装协会也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发布高级定制系列时就邀请其加入官方日程。“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等待品牌的成长,这对双方都有好处。”迪迪埃说。
劳伦斯·许的首秀结束后,一手操办整个项目的赵倩在后台显得有些激动:“我觉得这场秀最有意义的,是让人见证目前中国的定制业务走到了这样一个繁荣阶段,我们有很多承接定制的单位,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己掌控,这对整体定制产业有推动的作用。”她用“时势造英雄”来评价劳伦斯·许。“我们之前所推介的一些设计师,比如夏姿陈、马可,都是已经被写进中国时尚史的名字。
而最初遇见劳伦斯·许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名字将来也可以写进时尚史。”在接下来的“五年计划”内,除了继续推介时装设计师外,赵倩还打算发掘一批高级珠宝设计师。她计划带领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来中国参观设计师的工作室,一探“中国定制”的究竟。
对劳伦斯·许本人而言,这场秀的让他在中国定制业找到了一定的话语权。“这场秀让我人生无悔。巴黎高级定制秀场是设计师的梦想舞台,为此我等待了许多年。秀结束时,团队人员都哭了,而我却很平静—也许我早就把眼泪哭干了。”他表示,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他还没有开始规划,但他准备在定制这条路上走一辈子。这位设计师身上至今不脱淳朴亲切的气质,也许正是这种气质令他初一见面就获得了法国方的青睐。
在看了劳伦斯·许的发布之后,迪迪埃对“中国定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定制’必须变得令人渴望,这样销售渠道才会更宽。产品、市场营销都是重要因素,但品牌才是时装产业的产品。品牌是最重要的,比产品更重要,比价格更重要。”
在他看来,巴黎的高级定制有一种特殊的师承关系:“为什么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优秀?因为他是高缇耶的学徒。为什么高缇耶优秀,因为他是皮尔·卡丹的学徒。为什么皮尔·卡丹优秀,因为他是克里斯汀·迪奥的学徒。为什么迪奥优秀?因为他是罗伯特·皮凯(Robert Piquet)的学徒。而罗伯特·皮凯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定制设计师。”几句话就追溯到了高级定制的源头。自从英国人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于 1858 年在巴黎创建了他的高级时装屋,这一法国国宝的传统精神就从未中断过。迪迪埃认为,中国也是一个重视师承关系的国家,而这就是发展定制的好基础。
此外,当今的服装产业早已经打破地域界限,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在中国成立办事处,包括时装公会成员、设计师安妮·瓦莱丽·哈什(Anne Valerie Hash)在内的许多法国资深业内人士都在持续向中国设计师提供建议。“这会带动‘中国定制’的发展。”迪迪埃说,“只要找到有才华和创造力的中国定制设计师,我们一定会邀请他们加入官方日程。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
或许,明年在这同一张圆桌上,迪迪埃会为劳伦斯·许投下赞成的一票。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