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与商业结合——艺术家的商业逆袭
2013-08-09 08:35:30 焦萌
沃霍尔曾说,百货公司是新时代的博物馆,他意识到购物会让下一代人痴迷,他希望成为时代的明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的作品走出了画廊再次进入日常生活,他让高雅艺术转变为一种品牌,并将他有关现代消费的文化的艺术融入其中。他打开了艺术百无禁忌的大门,无论他一生是如何追逐名利,晚年的他是多门的爱财,但其影响不可否认,他将艺术带入了不同领域。
在安迪·沃霍尔所处的时代里,消费文化刚刚兴起,而在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如果不能消费恐怕每一个现代人都会感到恐慌,有多少人是靠 shopping来发泄心中的不快。沃霍尔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性气质在上世纪下半叶已经饱受诟病,从早期的由商业插画家身份向职业艺术家的转型,到生命中最后的20年里极尽捞钱之能事,无不遭到鄙夷和唾弃。就拿他给日本磁带TDK做的广告来说,沃霍尔诠释的是他的招牌动作,怪异的假发,没有表情的面孔,该广告还被视为艺术创作在泰特美术馆展出,当然我们有理由去质疑这是否能够称之为艺术品,因为沃霍尔肯定是收了大笔广告费用在先。不过在今天,这早已屡见不鲜,艺术与商业的联姻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
所谓联姻也就是艺术家与商业品牌的合作,在合作的关系中艺术家已经不再是以自己的创造力和魅力去影响品牌,被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追随,艺术家与商业品牌之间存在着交易的关系,简言之各取所需,品牌提供资金予以回报,艺术家出手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双方共享粉丝。
时尚手表品牌斯沃琪(Swatch)可以说是最早一批与艺术家合作的商家,早在1985年法国艺术家琪琪·毕加索(Kiki Picasso)为斯沃琪设计首款艺术家纪念表,是“斯沃琪与艺术”的开篇之作,并为当年春季140款腕表发布揭幕。次年,斯沃琪顺势邀请艺术家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再推4款艺术家珍藏表。2011年11月24日,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在香港推出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共有4000余枚私人收藏的斯沃琪手表参拍,其中哈林参与创作款是最被藏家看好的款型。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与斯沃琪合作的艺术家名单在不断增多,包括中国艺术家岳敏君也参与其中,艺术家成为该品牌屡试不爽的一张牌。去年该品牌还携手艺术组合鸟头(宋涛和季炜煜)推出了水墨大鸟腕表系列,该设计源于二人对摄影媒介的关注,以光影的方式探索和记录时间的流逝。
村上隆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典范,2003年他设计的樱桃包曾让众多女明星为之疯狂,一度掀起全球抢购热潮。2007年他携手路易威登在洛杉矶当代美术馆举办展览,除了其个人作品外,还展出了他与该品牌合作的作品,展览期间美术馆内还特设了短期限量品专卖店。2012年,另一位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也加入了与路易威登的合作,7月10日草间弥生参与设计的产品开始在全球461家店铺销售,两天后草间弥生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回顾展开幕,由路易威登赞助。
为品牌设计产品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合作形式,此时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当然这种身份的转换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得了的。2007年,爱马仕(Hermes)这个拥有170年手工制作经验的品牌首次向中国艺术家抛来橄榄枝,邀请丁乙为其设计丝巾。最初丁乙是排斥的,这个原本对品牌了解不多的艺术家听说要给别人做丝巾,第一反应就是“要我画别人的东西,这不可能”。随着不断深入的接触,丁乙最终还是被手工传统的力量所打动,决定于爱马仕合作,前提就是保证自己创作的自由度。面对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大多数时候还是“外人”看不过眼,2006年知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周铁海[微博]为其北京店面设计橱窗,此举在当时显然会遭到抨击,有媒体以《奢侈品牌招手,中国艺术家折腰?》为题撰文来解读该现象,甚至有网友将该合作推到了更深刻的层次,称周铁海丧失了中国艺术家的尊严,其实问题远没有那么严重。有些艺术家以与品牌合作为荣;有些艺术家虽接受了邀请但内心还是清高的。显然周铁海属于前者,他表示顶级的奢侈品牌也是艺术品,在国际上,顶级品牌向来是找顶级艺术家合作,并坦言希望还有机会再合作。
周铁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与路易威登的合作既是商业的也是艺术的,通过合作他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当然这是后话,这肯定不是合作协议中甲方的义务。不过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倾向于给艺术家来个命题作文,最典型的题目就是从品牌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表面上看艺术家不用卑躬屈膝的为品牌提供服务,品牌也没有干预艺术家的创作。2009年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博]举办了名为“迪奥和中国艺术家”,共有21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完成了命题创作,时任迪奥CEO西尼·托雷达诺(Sidney Toledano)说:“我们不是在做营销,我们想影响文化。我们请艺术家们以迪奥为主题创作,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迪奥本人和迪奥王国的。当我看到已完成的作品,我被他们的创造性惊呆了。”显然CEO先生的话还不够坦诚,同时展出的高级定制服装,以及设计草图、照片,呈现了61年的迪奥简史,邀请艺术家的加入的商业意图相当明显。
2009年,国产品牌联想为自己的只能手机联想O1推出了艺术版,邀请4位80后先锋艺术家在其产品上进行二次创作,唐钰涵、李超、陈杰、卢征远凭借个人对科技的解读,分别利用镜子、油彩、阳光、指纹进行自我表达,使冷峻的科技产品与极富生命力的艺术相融合。此种合作形式演绎的最为华丽的还得数宝马,上世纪70年代初,宝马的第一辆艺术汽车3.0 CSL就已经产生,参与设计的艺术家是美国著名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除此之外,品牌还热衷于赞助各种艺术活动,宝马就赞助曾经的宝马权力榜,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扶植计划,以及前不久《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发刊活动。在近几年的艺术北京上我们都能看到豪华奔驰车停放在展馆最显眼的位置,爱马仕也曾在该展会上拥有自己的展示空间。
近年来,品牌在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势,他们更加热衷于在博物馆、美术馆内举办展览,故宫[微博]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都是他们青睐的场所,品牌扎根于权威的文化机构和场所内,结合机构本身的文化氛围,不惜成本的打造高品质的展览,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种邀请艺术家创作的合作的形式有些缺乏新意,专注于提高展览品质似乎更能赢得大众的好感。这股风潮的兴起应当追溯至1983 年,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时装史上的第一个时装展,此后的奢侈品牌艺术展大多是以回顾自身历史及经典设计为主线,顺便也会扶持新锐艺术家,或者牵手已成名的艺术家。2000年阿玛尼(Armani)在自己赞助的纽约博物馆内举办了品牌25周年回顾展,当时被时尚评论家毫不留情的斥责为 “毫无任何价值”的展览,只是借着博物馆的权威和影响力再给自己打广告。不过品牌对展览品质的追求是不懈的,“文化香奈儿”这个巡回展自开展以来广受好评。
艺术家瞿广慈[微博]和向京创立的品牌“稀奇”可以说是个例外,艺术家并未对哪个品牌折腰,而是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品牌,而且经营的还不错,自从打算创立“稀奇”,瞿广慈整整 11个月没有时间和经历做雕塑,一心扑在品牌建设的工作上。现在说起来瞿广慈已经不仅仅具有艺术家这个头衔,同时也是一个商人。
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已经没有什么好回避的,这也是大势所趋,既来之则安之,艺术家既没有必要装清高,也没有必要对金钱趋之若鹜。就像评论家张晴说的那样,这样的合作“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就像我们无法对春夏秋冬的更替说出好坏一样。它出现了,我们只有接受”。更何况合作双方对此乐此不疲,4月 22日,纽约CK宣布其Collection女装创意总监弗朗西斯科·科斯塔(Francisco Costa)将与知名的艺术家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合作推出一款裙装,以庆祝艺术家90岁诞辰。在5月份由迪奥赞助的2013泰特博物馆艺术家晚宴上,诸位艺术家同各界名流一起,身着奢侈品牌华丽的服饰出席,他们彼此需要。不过我更期待下一个独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