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正铉:白头大干的现代水墨“演绎”
2013-08-26 22:31:14 未知
艺术家金正铉
金刚之歌-The Song of Keumgang(123cm×223cm)2010年
金正铉,在韩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有演员金正铉、足球运动员金正铉,但我们此次介绍的并非这两位,而是艺术家金正铉。这位在韩国绘画方面已经有名气的艺术家,却在八年前毅然辞去教授的工作来到青岛。
在青岛的韩国人
第一次见金正铉是在北京的一家茶馆,未见其人,却先听见其爽朗的笑声,整个谈话过程他都非常富有激情,给我讲述他生活和艺术的点点滴滴。
他在2005年来到青岛,当时理由很简单,“因为在韩国我的朋友和学生很多,几乎每天都有朋友一起相约吃饭聊天,能够专心创作的时间很少。”
他决定逃离首尔。“上学的时候,因为学习过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中国历史悠久,是礼仪之邦,那时候就很向往中国的文化和礼仪,所以就选择来中国了。”
其实最初,他选择的地点并非青岛,而是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他兴奋地描述当时的印象,“贵州、云南等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很令人向往,少数民族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没有任何功利性。去他们家里做客,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他们的房子也很有特色,一般分为三层,一层饲养牲畜,二层家人生活;三层留给客人居住。把尊贵的客人安排在最高的一层,这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观念,我曾以这个主题创作过作品,觉得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
之所以来青岛,是因为青岛离韩国很近,坐飞机到首尔只需一个小时。他刚到青岛时,既兴奋又害怕。“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只是从书本上学习过,所以非常期待这次与中国的亲密接触。
“第一个星期,感觉什么都很新奇,很兴奋;第二个星期,因为自己当时没有学习过汉语,根本无法沟通和交流,听不懂,看不懂,心里充满了害怕和无助。” 但金正铉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学习汉语,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开车时都会反复的听磁带看书。3个月后,他走在街上,突然能听懂了路人的谈话,他后来兴奋地回忆道,“感觉世界突然改变了,生活充满了阳光。”他现在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最初来青岛的时候,跟周围的人交流很少,主要还是画画。后来他进入艺术研究院,做一些展览、讲座。从2009年开始,他兼任韩国中央大学艺术学院和艺术研究院教授,每个周都往返于青岛和韩国, 总觉得自己对学生有一份责任,所以他现在依然“飞机上下班”。
白头的赞歌 Paean of Baekdu(35cm×103cm)2010年
水墨情节
现在,金正铉的身份是现代水墨画家,但其实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年轻时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到欧洲和日本游学、举办展览,积极尝试新材料和新方法,用水墨进行综合材料实验,还做过雕塑和装置艺术,学习和研究过动画和电影。
金正铉本科时在秋溪艺术大学,攻读美术专业。和中国先进基础部,再进入专业学习不同,“我大学前三年,水墨、油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摄影、雕塑,全部都要学习。然后进入专业学习,我选择的是水墨,喜欢水墨里的那种精神。”
但对于学院的美术教育,金正铉有些叛逆,他觉得“本科学习期间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水墨技法、颜色等,不太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意和个性,只能算是技术,不能称之为艺术。”
毕业创作审核时,一般会有五个老师打分,他们觉得好,就可以通过。“但我觉得这只是五个老师的评判标准,不能当作艺术的标准。五个老师就算是绘画的标准吗?”
从大三开始,他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然后报名参加国家的评选,“国家的比赛我都会去参赛,基本上每次都会获奖,很多都是金奖。”
但同时,他又觉得,“我画画不是为了获奖,是表现自己心里情感的,所以之后我就没怎么去参加评选。”
金正铉在研习艺术过程中曾经学习研究过电影和动画,在韩国世宗大学任动漫教授。并获得中央大学电影学影像艺术学博士学位。他曾做过《长篇动漫叙述构造和场面构造的研究》、《动画叙述构造和场面构造的研究》、《韩、美、日动漫关系研究》、《关于短篇动漫研究》等论文。
来到中国后,金正铉受邀作为国际评委参加过中国四川、云南和常州等地的动漫节,这也让他对中国动漫有了进一步认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作、特效水平有了长足提高,“但是故事方面还很欠缺,不够吸引人。”
同时,他觉得中国在动漫方面的潜力很大,“因为中国的人口多,潜在的消费者也多,韩国动漫之所以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韩国受众太少。因为动漫的投资成本特别高,必须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才能收回成本,而中国有这样的条件。”
虽然专心学过电影、动漫,他最终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水墨创作中,“为什么改做水墨,是因为电影、动漫不是我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东西,需要音乐、动作、特效等团队的配合,但水墨我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他现在将精力更多地用在水墨创作上,“水墨内在的精神跟我的性格相符,深深地吸引了我。”
老鹰的希望 The Hope of Kite(145cm×365cm) 2010年
文化自觉
提到水墨,大家首先会觉得这是亚洲的艺术。水墨源于中国,后传播到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虽然都在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但技法上也有着各国独到的理论和概念。
但金正铉看来,“我表现的不是中国、韩国、日本的水墨,而是金正铉的绘画,我自己的绘画”,他特地强调说。他关注的不是韩国、日本或中国某国的历史,他关注的其实是水墨的历史,更希望通过他的水墨的世界,来找寻历史的另一种力量——宇宙、民族及历史里面的自我。
在艺术上,他超越了中韩艺术的界限,将韩国的现代水墨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结合得如痴似醉。其实,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艺术上,他都是一个敢于挑战自我,善于探索实践和乐观豁达的人。
与此同时,他对于水墨有一种文化自信。“现在很多人讲东洋画、西洋画,这种观念背后是西方的视角。所谓的世界名画大全,我根本就不认可,这只是欧洲的名画,并不能代表世界。所谓的世界名画史,应该是各个国家融合起来,相互之间是平等的。”
其实这种观念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形成了,“我本科学习的时候就不同意东洋西洋这种概念,我去德国、法国学习、展览的时候,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水墨一般是画在宣纸上的,宣纸放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问题,这是我们传统的东西。油画,如果不好好管理,很容易毁坏。油画错了,可以改,但水墨一次性完成,对艺术家的要求很高。”
而对于东西方文化,他觉得“无所谓优劣,墨、笔的表现方式是圆润的,他们的油画笔是平面的。”但其实,他甚至觉得水墨比油画的精神高一点,“西方画面很满,我们强调留白,给人以遐想, 油画全部都要用颜料,就算是白色也要用颜料。”
大自然是水墨作品创作中最主要的题材,金正铉也非常喜欢这一题材,但现在他也关注社会、人。 他用各种技法繁杂的墨色和笔调调和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怀,其中绝大部分喻寓着引人深思的感悟和情感。
花鸟、山水,只是他的表现形式,里面是有生命力的,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气息,不管是繁茂的花卉或冬日枯寒的树木,画面中有一种动感。”这样的观念跟水墨画中的“气韵生动”观念类似,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水墨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
金正铉的绘画作品,却已经不再是某一山和某一水,而是融会在心中积聚在笔下的意象山水和梦中故乡。他研究现代艺术构成,却不抛弃传统艺术根基。所以,我们从他作品中的浓墨泼洒与枯笔飞白中,感受到他的稳健与豪迈,在淡墨点染与随意勾勒中,能体会到他的理性与思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邢立宏是这样评论金正铉的:“ 韩国画家金正铉, 将贯穿朝韩半岛的脊梁——白头大干作为自己绘画作品的表现题材,不能不说这是一位优秀艺术家所具有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而体现在画面上的粗狂大胆、生动淋漓、简练概括、博大宽广的气势,只用单纯的墨色充分表现出来,使我们不能不赞叹艺术家的形式技巧与情感抒发的完美统一。在诸多的画面中,画家所用浓墨表现的山石、树木、鸟类形象时, 巧妙运用了黑白关系, 都达到了形神毕肖的境界, 图式的经营位置和现代的绘画语言, 都具备了类似超越自然的艺术感染力。观金正铉的作品,不论场面多大, 却径直抓住主体, 据弃琐碎,倾注全身心精力, 把笔作刀, 势如破竹。 使所画物象简练而有性格,单纯而有生命, 概括而不失自然, 收放自如地表现出艺术家深厚的造诣和对艺术所倾注的心血”。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授宫林是金正铉在中国少有的几个朋友之一,曾这么评价他,“他是一个在艺术上永不满足的探索者,特别是在水墨语言上的思考与实验,使他的现代水墨超越了笔墨技术的窠臼,并在传统章法的基础上,笔法所到之处达到了随心所欲和率真直观的视觉语言的指向性。画面中墨色的枯焦浓湿和笔法的强弱轻柔,都如同音乐演奏中的张弛急徐,形成了富有节奏的视觉交响乐,我们在他的水墨交响中听到的是风的呼啸,秋的萧瑟,山的呐喊和海的寂静”。
金正铉(韩国影像艺术学博士/画家)
现担任韩国中央大学藝術大學院,艺术研究院兼任教授。现居中国。用7年时间创作了《金正铉白頭大幹》个人画集,并于2010年7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2年作品参加欧洲-法国-匈牙利宫廷展览巡展。
曾先后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在韩国美术界大展中获得大奖十余次,在1984年至2009年共举办画展50余次,在2010年美国哈里斯堡艺术协会举办的82届国际展览中获奖。
除了绘画方面的成就外,还在动漫及影像领域里有颇多建树。多年从事动漫设计、创作、导演及教学工作,先后参加创作设计的动画作品有几十部。
(责任编辑:周永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