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金沙:向大师致敬

2013-08-30 14:44:18 未知

——谈创作《向大师致敬》过程体会及感想

  尽管近些年,我曾尝试过丙烯、装置、陶瓷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但也许和自身的个性有关,我唯独对三矾九染——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工笔画传统技艺情有独钟,迷恋于那种循序渐进、精微细作的手工制作的感觉和严格谨慎的制作程序。

  所谓染,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渐进过程,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仿佛一个虔诚的悟道者,长期端坐,诵经炼文,因此修行之深。染的过程就是我的创作过程、思考过程,与古代先贤们和作品的颜料、纸张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让我时而欣喜若狂、时而忧虑万分、时而深邃思考、时而激情昂扬。幻似与古典大师对坐,意念深处的动情世界,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经典之作,还是中国古代绘画折射出的哲学理论,都能寻找到这些古代先贤们给世人遗留下来的无尽的担忧……

  我的作画过程就如同和一个知心朋友就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进行交谈,而这种交谈不是激进的、短暂的宣泄,而是在一个舒缓而安详的气氛中,就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一场长时间的、私密的、非公开性的讨论,言语间我们提出设想,阐明观点,提出意见和见解,测试因果关系,交谈从一个话题开始,逐渐地丰富和深入,不断地挖掘主题,谈到精彩之处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兴奋和激动,也充满迂回曲折,层层递进……通过毛笔、水、墨和颜料与绢丝的反复接触,一遍遍的渲染、罩染、清洗、矾水的不断重复,将作品中的细节在此过程中逐步显现,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偶尔出现的意外效果,使得整个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活力、变幻和诱惑,也让我的创作情感可以保持至终,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半年、一年……认真而严谨地完成对作品中每一个图像的描绘和部署,直至所有的细节被层层揭开并最终完成。此时,这场图示性的交谈已不再关乎如何运用工笔画特有的表现语言来表达作品最初所要构建的观念,而是如何能把自己的创作思想和那些隐晦在作品中的内容传达给观众?我期待着观众可以通过对画面中的所有细节的阅读,发现我隐埋的各种微小线索,并沿着这些线索进入到预设的话题,开始新一轮的交谈……

  《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和大师对话》系列作品始创于1995年,主要是对传统工笔画的写实性表现技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和达芬奇、丢勒、弗兰西斯卡、凡·艾克等大师的对话,体验到文艺复兴大师们精湛的古典主义手工绘画传统,但最大的收获却是领会了大师们大胆的实践和创新精神。2003年之后,创作的作品应属于第二阶段,内容也由第一阶段的技法研究为主转为观念的表达,此时的作品题目改为《向大师致敬》,其原因来自于我对当前文化商品化以及可能引发的文化消逝等问题的关注。我选取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典型经典作品为母本,运用传统的工笔画手法加以诠释、拆解和改造,在保持原作面貌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实现了与中国艺术的转换,让作品呈现出中国绘画的意境与格调,并品味到我们共同担忧的现实问题。向大师致敬——向我们曾经创造过的灿烂而辉煌的文化致敬,同时,寻找大师——找回我们失去的或即将失去的优秀文化传统。

  文艺复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缔造了欧洲文化的辉煌,也是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到当时的那个年代,我们不难发现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所创造出的艺术经典毫无疑问地应打上当代艺术的标签,他们带着新的观念对当时的古典艺术进行了重组,使之成为了人类文化不朽的经典,他们是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当代艺术大师,而今,他们是全世界公认的传统艺术的典范。实际上,艺术正是在传统与当代的不断渗透和转换中得以传承与发展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