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变·生--李曦作品展

2013-09-29 13:57:51 未知

Change•Growth--Li Xi’s Painting Exhibition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主办:今日美术馆

  协办:雅昌艺术网

  鸣谢: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策展人:吴洪亮

  开幕时间:10月12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10月13日至20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三号馆一层 

  李曦的个展是以哲学为起点,图像为终点的思维呈现。(In Li Xi's solo exhibition,she represents her thought by taking the philosoph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ainting image as the end point.)

  变与生,所提供的思考取向恐怕直指宇宙与某些终极问题。这样的课题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加以诠释是需要胆量与能量的!(The thought of change and growth may directly focuses on the universe and certain ultimate issues. It indeed needs courage and energy to interpret this topic in the way of visual art!)

  李曦,两个孩子的母亲,油画出身却选择了以中国式的“线”来表达她对天地的认知。这样的探索她已经坚持了12年,何谓笔墨之趣,何谓笔笔相生,何谓物我两忘,李曦在以修炼的方式进行着她每天的日课。笔底生成的线条连着手、连着心也连着万象。12年的打磨,李曦对于变、生二字,方有所悟:(Li Xi, a mother of two kids, represents her cognition to the universe by choosing the Chinese “lines”in spite of her major in painting. She has insisted on such an exploration for 12 years. What is the interest and meaning of brush-and-ink? What is the under-meaning between the lines? What is forgetting of both objective and oneself?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Li Xi has been keeping on her daily course day after day in a reflection manner. The lines from her brush-and-ink connect to the hands, the hearts as well as all manifestations of nature. After 12 years of practice and training, she has hammered her inside to the two words, change and growth, as follows:)

  变生,变生,由变而生;(Change to grow, and change to grow, change brings grow;)

  变其所形,变在其时;(To change its form, is change its time);

  何为生变,何为变生;(What is to grow to change, and what is to change to grow;)

  无变无生,生无所变;(Without change there is no growth, without growth there is no change ;)

  变无所生,是为变生。(Change without growth, finally to change to grow.)

  变生山 2012 纸上水墨

变生山 2012 纸上水墨 104cm x 455cm

无名名无 no name name no布上综合材料 2010\

无名名无 布上综合材料 2010 (no name name no mixed media on canvas) 190cm x238cm

绘的物性 No.5 physicalness of painting No.5坦培拉水泥砖

 绘的物性 No.5 坦培拉水泥砖(physicalness of painting No.5 ) 50cm x50cm x10cm

    策展人说:

  李曦是一位不知怕为何物的艺术家,不因为她是女性。她的思考由西画入手却试图用中国的线条建构画面直至整个空间。我的理解是李曦在用绘画解决“一”与“万物”的关系,这道难题只有李曦这样不知“死”的艺术家愿意去挑战。

  李曦的知识结构是我感到奇怪的,她好像对我们视为常识的东西浑然不知却通佛的性灵,她专注,她实证。她发现中国的笔法应该从自然生态中来,她就到故宫御花园中拍下那些奇异的树枝与遒劲的笔法相对照,找到其根上的来源。她创作的基础是线条,过去拿油画笔的她开始练字,五年的成果是线条有了些厚度,对线的内涵有了明确的认识。最近她的巅峰之作是《变生山》,这件长近5米的作品,将中国的笔法结构重组,有气吞山河的诉求。在李曦的作品中,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就是内容。

  ——摘自《江汉繁星计划  渐—2103青年艺术家研究展》画册

  认识李曦的画和人

  第一次见到李曦的作品是在2003年美院学生毕业展上,那张叫《雷火地-云境无边-曌-O》的大画,像一席遮天蔽日的帷幔从天而降,作品太大了,在地下的展厅只能斜挂。跳出的想法是;“这个年轻人够有劲儿的,画这么大个!够胆大的,敢用武则天发明的‘曌’字做标题!”对于作品的内容当时的感觉是陌生、气场大、无从说起,无法表述,因此印象深刻。由于用“曌”这个字,我猜想作者应是名猛女!后来与李曦熟识了才知道,李曦在那一年获得中央美院毕业作品的大奖并得到了国外的一个奖学金。这件作品为她构筑了一个好的开始。

  几年之后的一天,我太太唐胜兴奋地对我说,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女艺术家叫李曦,将手机里的片子给我看,我一看就想起了那张大画,对了这就是李曦!此后,我和太太过一段时间就会到她画室看画。再后来,李曦结婚了,嫁了个善良的挪威哥们儿。李曦生了女儿,李曦搬到大工作室,李曦请大家barbecue(烧烤)、李曦生了儿子,李曦好像在过平常人的生活。但我猜测她的内心如她的画一样,用“高远”二字应不为过。

  李曦对自己艺术的要求是要通过视觉的语言解决更为宽广、深刻的问题。她最初的知识结构与教育背景是非常西化的,从美院附中到中央美院油画系,再到读完张元先生材料专业的硕士,她本可以在一个空间与肌理的世界里顺次前行。然而李曦选择了线条与毛笔在纸上或者是布上进行着无具体形象的纯线条组合的探索。那种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线条纠葛在一起的黑白画面,传达的气场是清晰的,但因为没有可以依靠的具体的形象支撑,使李曦的作品很难被理解。也是因为这份好奇,我在两年前开始和李曦商量给她策划一个展览,不是解决她的问题,而是解决我的问题。

  ——吴洪亮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