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书入画 大气磅礴——纪念王个簃先生诞辰110周年
2008-06-30 11:24:47 董成伟
20世纪初,一代画坛巨匠吴昌硕独开生面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之风,他将自己深厚的金石造诣入画,改变了中国画的内涵和形式,以雄强古厚之风格,一扫清末画坛的柔弱,而依然饱含中国文化精神,奠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朱屺瞻、沙孟海、诸乐三等人,无不受到启示,追求浑厚、质朴成为一代风尚。而王个簃更因其为人与艺术天赋得到吴昌硕的赏识,成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
吴昌硕看中王个簃,不是他的谦恭,而是其内在的潜力。当年,对这位很年轻的追随者,吴昌硕就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乎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恩师的教诲和鼓励,寄托着他老人家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缶老辞世后,王个簃先生对“吴派”金石大写意画风,起到继承、推行与发展的中坚作用。先生从艺70余年,一直孜孜不倦地勤于传承,敏于探索,求新求变。在晚年更是得《石鼓文》之精髓,画风大进,炉火纯青地运用篆籀之笔,泼墨酣畅,雄浑而跌宕,高古而清俊,气势恢弘,大气磅礴,达到了他一生绘画创作的巅峰,发展了独具个性的中国画意趣。
众所周知,以书法入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以书入画更为普遍,如元代赵孟就有“书画本来同”之说,其人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以书入画亦是“吴派”画风继承中国画传统的重要特色,王个簃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拓展,使画面充溢着浓厚的书法意趣。他曾自评曰:“平生得力于书法演画法”。我们从王个簃先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运用书法入画已成为他的终身追求。
王个簃先生早年初法颜真卿、黄庭坚,后研《石鼓》《琅琊》《张迁碑》,兼傅山、黄道周、王铎,正、草、隶、篆老劲朴茂,无所不能。尤擅篆、隶,摹古碑无数,后得老师吴昌硕所赠《石鼓文》之精拓本,如获至宝,日夜摹习,数十年不辍,到晚年仍每天临习,足见其刻苦精进的精神。
书法虽不以自然造型为基础,但它同样能够表达出人的思想和精神,这就是书法之生命力。一旦将书法的意趣融入到中国画之中,便更具深刻的内涵。王个簃先生经长期篆刻磨练而成的腕力渗透于他的书法用笔之中,运笔时导送运腕,笔笔翔实,用腕劲健,力透纸背,畅其浑古的笔力,同时以篆籀之法运用到大写意中国画之中,隽逸薄发,浑厚华滋,使观赏者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王个簃先生书法功力遒劲深厚,特别在85岁以后,以书以画,已自成天地。在他的笔下泼墨酣畅,奔放中见法度,古拙中见生机,整体中见气魄,细微处见精湛,达到烂漫疏朗,无法而有法的自由王国境界。《翠柏泻秋声》是王个簃先生92岁之作,此时眼睛已看不清楚纸上所画的细部,而是以篆籀之笔,洋洋洒洒,凭着书法的功力在宣纸上挥写,整幅画面笔力雄健苍劲,笔墨恣纵,古意盎然,浓墨焦墨浑然一体,有横绝百代之势。可见王个簃先生以书法入画,在“吴派”画风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正是王个簃先生数十年所追求的意境。这种新的意境,在王个簃先生晚年的作品中,给观众的感觉是造型正而又不正,似与又不似,在具象与意象之间,同时疏放与精微兼顾,随物象变化而变化。正如程十发先生对王个簃先生的评价:“在王个簃老九十寿辰书画展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王个簃老正在变化,正在创新。打比方说,他过去几十年好像在铸造一座金属的钟鼎彝器,为使他这座艺术品的古茂斑斓而不断冶炼它,使它增加重量和光彩,这是他花了极大的心血才达到的艺术高度。可是,他今天的作品,表明他在追求另一个境界,仿佛是将一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使人只能看到而摸不到的满天飞舞的珍宝和霞光。他所创新的一切,正是我们最需要追求的东西。”
以书入画,画得书法之气。观画坛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画,皆有书法之气。王个簃先生的画,也是以书法之气贯之的。中国自老庄以来,便对气这一概念有多种阐述。在古代文论中,一直存在着“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王个簃先生的画中之气,有着多种的表现形式,如画中的浩气、清气、逸气、郁勃之气等等,都可从王个簃的书法作品中找到依据。画中之气,还可以理解成“气势”,主要表现于布局和用笔。王个簃先生在继承“吴派”的基础上,在观察生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绘画构图上吸收书法的气势,经常是造成一种斜升之势或直开之势。如《满庭艳景》《墨竹》所画的枝叶多作斜势,如《杜鹃松林》《腊梅斗雪》挺立直上,有直冲云霄之感,在他的画中有的构图是枝干从画面的中部起笔,画上端密而封其顶,好似顶部已长入空中,而画面的下段留出空白,供其枝干或题长款,整个画面上密实、下空灵。《万年长春》是向左右延伸扩张,使观者感到“画外有画”。也有的画四边皆有伸向画外的,使整幅画面极具张力,极具体量。
王个簃先生在画面上的气势,早在年轻时就有过人之处,他的老师吴昌硕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猛笔个临大涤,老缶题诗凝秋毫。涛声浩浩无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王个簃先生经70年的锤炼,整个绘画过程已成为画气的过程。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他在年轻时就有过人之处的气势来绘画;第二,胸之气诉诸书法,相得益彰,又以篆籀之笔入画,其画中苍古浑劲的气势通过书法用笔倾注到绘画的笔墨之中;第三,是他对画中气的重视,他的画极注重气的抒发。作画之前,他胸中已存郁勃之气,不可阻遏,沛乎养成,直扑笔端。等到画时,则势如风旋,一气呵成。他以气推笔,再行于纸而成画,变不见为可见,从而形成他笔下的磅礴之势。
我们所说的气并非是什么玄妙的法门,它指的是艺术家创作时解衣磅礴和气韵生动,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发挥和自我表达,它也是艺术家日积月累的个人修养,特别是书法修养在创作时的激情爆发与自然流露。王个先生曾对学生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奔放之处离不开法度,精微之处仍照顾到气魄”。他所说的技巧,就是要讲究如何在笔墨中赋予气势,且又能将放出的气势有效地收敛,从而把握住气的流守。王个簃先生在整幅画的创作过程中,全都是根据气的流势而布局,题款位置,用印取舍无不以气势来完成整幅作品。
在王个簃先生的画中,诗、书、画、印四者总是和谐统一,相互映衬、浑然天成。早在宋代,苏东坡与米芾就力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所以,追求诗书画印完美的融合,成为王个簃先生毕生的追求,而以书入画,以气写画更是王个簃先生的物我两忘之境。中国文人画最基本的四个元素─诗、书、画、印的相互融合,王个簃先生已发挥到几至完美的境界,这其实也正是王个簃艺术成就的卓著之所在。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个簃艺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