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杜子(杜剑锋)

2013-11-27 09:42:12 未知

  杜子凭借《瘢痕》获得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最重头的奖项——优秀摄影师评审委员会大奖。作为他的朋友深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当然也责无旁贷的要为兄长“吹嘘忽悠”一番。于是,有了这个长达6个小时漫无主题的聊大天儿。

  对于杜子这次的获奖,即使作为他的朋友我来讲,也可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惊喜来形容听到消息后的心情。

  可能对于大多数的圈里人来说,杜子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圈里“老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在太原市五一路广场、迎泽公园,以“一根麻绳,数幅作品”的精简布展,办过个人展览。90年代初,因在《人民摄影》报担任理论版编辑的他,还博得了“杜理论”的美名。之后下海经商,与这个圈子玩起了若即若离的“暧昧”。

  2012年杜子毅然决然“回归”艺术。对于他的这次转身,关爱他的朋友都对他竖起了大拇哥,钦佩于他的勇气与信心,同时又为他前途未卜的未来纠结担心。这次的回归,杜子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舍与得”的割裂。他放弃了经营得颇为顺风顺水的生意,放弃了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独自一人闯荡于京城的宋庄。

  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大的勇气?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杜子说是生活的“无常”,让他原本的人生规划提前了。说到底,杜子骨子里就是个“文艺男青年”吧。

  对于这次的获奖,我调侃的说他成功进级为“成功人士”,并成功的遭到了杜子的白眼与否认,但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展览了8张照片,成片的作品大约10张,但这8和10的背后是几个T的庞大数字。

  我从来不认为好的作品是要以作者吃苦受累、风吹雨淋、细致入微作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对于当代摄影作品。虽然他的这次创作,确确实实,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着许多汗水与智慧织就的故事。相信这些内容也多有已见诸媒体。但是作为朋友我又是那么希望,我这位兄长的作品被大家认可,被市场认可。

  我问杜子,如何来评判一幅当代摄影作品的好坏?他说没有标准。我又问那么对于这组作品的创作,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他说是希望在两个方面有所探索,一是社会价值一是语言价值。

  这组作品他的题目原本叫《瘢痕的皮肤病理学分析》,希望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时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进行图像式中立的观看和分析。

  环保这个题材应该说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尤其是在当代摄影的圈圈内,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要选这个“老套”的题材作为回归后送给自己的第一份礼物呢?杜子说,是因为这几年在旅行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很多让人感觉触目惊心的人为环境改造。机缘巧合,今年的秋天北京的雾霾现象非常严重,让他觉得环境问题真的要认真思考面对了,所以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作品。

  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览的前言,是这样对主题进行阐释的:

  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高歌猛进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包括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是巨大的。这块土地上温情脉脉的田园景色变得日益稀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已渐成传说,越来越多的是GDP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兴建与废弃。

  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早期的旧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在朝野都得到了实用主义的默认和奉行,认为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这一切,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下,更是蔚为奇观。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情境,造就了中国目前复杂丰富的社会和自然景观,也催生出一批异于以往的摄影师,他们“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重新审视日益畸变的故土,一种新的景观摄影风潮日益成形”。

  杜子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

  前言的阐述与评述,有助于解读和理解他的这组作品。我却对这组作品着眼的科学“病理分析”、超精细的“图像印证”更感兴趣。

  对于这次获奖,杜子很谦逊的把之归结为评选的偶然性。但对于这组作品本身,他是很有信心的。而他对待事情的认真,也让我对杜子本人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参考了许多朋友智囊的意见和建议,这组作品最终以超清晰、超精细、超大体量的形式呈现。

  首先每一幅作品,都像一个宏大的叙事史。其场面之大,让我很难想象,他要站在多远、多高的一个位置与拍摄的场景对话。

  其二,10亿、20亿、甚至数十亿像素构成的“巨像”,让每一幅作品中的细节都可纤毫毕现。每一幅作品的拼接、后期无疑都是一个消耗体力的大工程。

  其三,其严谨科学的分析。每张作品的旁边他都并置了一幅由卫星地图构成的方案,并像医生一样,试图以皮肤病理学的理论对地球的“皮肤”进行诊断、分析。

  其四,其认真中立的态度。 个省市的跋涉,相同环境场景的对比选择,他的“良驹”也“瘢痕”累累。且与一般性一边倒的批判不同,杜子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瘢痕”产生的必要与无奈,进步和改善。

  在与杜子的聊天中,谈到了摄影从技术职业到生存技能的变革。处于当下的职业摄影师,要想立足,必须要把摄影从生存技能提高到技术职业。这让我联想到了包豪斯学派的理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恐怕这也是他这组作品能傲视群雄的原因之一吧。

  但作为他的朋友,我更希望他的作品在市场上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我以为,没有钱的艺术家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我们聊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杜子说对于当代摄影的好坏没有评判标准。我说有一个标准——市场。他驳斥道,如果一个作品仅以市场作为评判标准,那对艺术品和艺术家是一种催残,也将没有真正的艺术品和艺术家。

  好吧,杜艺就好好艺术吧。我们帮你想想怎么花这10万元的奖金。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