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随笔 ——读克莱夫·贝尔《艺术》有感
2014-01-21 08:58:41 陆琦
画是艺术的一种观赏形式。绘画就是对观赏形式的创造。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动人情怀的观赏形式呢?这是每个画家必然探求的课题。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指出:“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于是,有意味形式这个美学假说,就成了当时倡导的、绘画艺术的一种观赏形式。笔者粗读了贝尔的《艺术》,对它所向往的目标及其内含之精华,谈一些关于艺术的看法。
(一) 艺术的本质是情的传达,绘画的功能在于以情感动人。《艺术》中提到的“情感”,指的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名状的、纯粹的、抽象的审美情感;在画面上只反映线、色组合的抽象和谐,以期获得比反映事物和观念,更加深刻、更为崇高的艺术感受。西方绘画,强调写实,重视再现;文艺复兴后,找到了光、色的绘画语汇,其极端写实派有公开否认线的存在。实际上,线是传递情感的媒介,是演奏心灵音乐的琴弦,线色和谐相生,相辅相成,是形式美呈现的必然,故而印象派之后线的运用又在西方绘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审美情感是在凝神寂照中,感受直觉之错觉;在悠扬歌声中,领略深情荡漾;在类似“拈花微笑”中,感悟色相之微妙;在诗的启示中,探求艺术真谛;最后以虚静的心态,去求返心灵节奏,直指生命本原,而发现其奥妙,并把它召唤出来的。启动审美情感,有助于艺际心觉交流,领略精神内涵,品尝个性韵味,导致心灵感染,也就是:以情去感动人心。
(二) “意味”与“形式”,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汇。在绘画艺术中,它们紧密相连,会通交合,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会通,指的是万物通于一,以一总万;也指一事多觉的贯通,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鸣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有作者因科举落第而愁眠的心觉,有“残月”、“霜天”、“渔火”的视觉,有“鸟鸣”、“钟声”的听觉,三觉会通,相互感应,印象至深。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皆有其二,古之言道者,必以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天”、“道”作为最高概念,在逻辑上同于“一”。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笔与墨交合,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意味,因形式而流露,人们看到的只是形式,画家创造的也只是形式。这就要求作者,要多体验情境,常浮想联翩,把情景交融、意境相偕、线色交合、动静节律、内在结构等等看不见之意味,注入于形式之中,把富有意味的作品,创造出来。
(三) 有意味形式,是形而上的形式,在画面上看不到反映事物之形,它只能是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并赋予不同事物不同意味的“物自体”或“终极实在”;它不暗示思想和信息,而只有纯形式的抽象美;它不关心客体映现的光影,而只为审美主体寻求梦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揭示人类、宇宙的深层意义。《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不可言、不可感、不可见的精神,器是可言、可感、可见之器皿”。形而上融于形而下,不可见之精神融于可见之器,浓郁的意味融于动人的形式,最终形成感人至深的意味而进入了意境。
那么,画家怎样去寻找他那不可见的精神之道呢?“道”字,古为四边都是路形,中间是个“首”字,意谓;用头脑去辨别方向,引导应走的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最高意义的道路,“大道无形最玄妙”。“道”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只有沿着“心驰神往”的“思路”走下去,才有可能找到它的所在。
(四) 世界上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审美主体的心灵映射;一切美的境界都是心灵感受和体验的成就。画乃心灵本身的声物。心灵感受,在绘画艺术中,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含“心”词语良多,如:①心有灵犀(灵感),②心灵映射(启示),③心花怒放(顿悟),④艺为心表(创作),⑤心旷神怡(感受),⑥心慕手追(临摹),⑦物我谈心(写生),⑧表露心怀(色调),等等。
我国唐代画家张璪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理名言,其“中得心源”,就是“心灵映射”的代词。贝尔说:“决定他创作的,将不是他所见到的,而是他所感受到的”。“感受到的”,也是“心灵映射”的代词。可见,心灵映射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心灵映射怎样启动呢?我以为:
① 体验审美情感时,追求视觉感受;落笔前,引发内心激情;
② 构图布局时,思绪缜密审慎,心情敦厚淡定;
③ 写生时,把静物当作心花怒放,把溪水看成经心田而流逝;
④ 创作时,心地朴厚,灵机波荡,思接千里,传递真情;
⑤ 郑板桥:“40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点出了:“思是画之根,画是思开的花 ”。思中自有“悟”,悟分顿悟与渐悟。 “常思多悟”是心灵映射的零距离!
(五)有两种艺术形式,被贝尔竭力推崇:
1、原始艺本。他认为:艺术形式是永不枯竭的。无论是前天在巴黎创作的,还是五千年前在巴比伦创作的,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原始艺术的共同特点是:不追求精确的再现,没有技巧上的装腔作势,唯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换言之,原始艺术家,只有表达自己的形式感和形式美,而不想也无力去创造形似的幻想。他们的艺术品,在形式上的意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而且能超越时空,把审美情感传递下去。所以,直至今天,它们依然永葆青春。
2、后印象主义。贝尔肯定:后期印象派画家,在讲求纯形式和不寻常性的前提下,断然以简化的构成,采用“充分变换”的手法,将再现成分进行适当的改造,为通向审美情感找到了一条捷径。具体表现:⑴它与原印象派不是决裂,而只是扬弃其妨碍艺术发展的某些传统;⑵重申艺术的首要追求,是创造形式,它要“跨越时空,去与拜占庭原始艺术以及一切富有活力的艺术运动握手对话”;⑶作为一项变革。它是一次回归,回归到视觉艺术的伟大传统;⑷它不在于追求技巧,但对塞尚的探索,十分钦慕。塞尚的探索有哪些特点?
① 注重几何形态,“表现自然,要用圆柱体、球体、锥体;感受自然,深度比平面更为重要”;
② 讲求物体的立体感和量感,不求质感;
③ 把物体与物体形状之间所产生的空间形状,作为负形来研究;
④ 形态异常稳定结实,不重瞬息印象;
⑤ 强调画面物体横竖的穿插关系,少有虚化;
⑥ 在笔法上,使用深思熟虑的、肯定的、厚重的笔触,不搞跳动的小笔触;
⑦ 以色彩表现物象的体面关系和内在结构,“不受头脑中逻辑的支配”。
一句话,重在表现事物与画面结构的本质,追求永恒。
(六)创作有意味形式需要具备特有的美术修养。如1:视觉敏锐。指眼光尖锐,能迅速辨明纯形式的表现;感觉敏锐,能体味和唤起审美情感。一切审美方式,都起始于亲身的体验,在体验中就是靠感觉敏锐,才能有所发现和领悟。2、追求创造。创造的对立是模仿,模仿只能步人后尘。贝尔说:“把一幅画,当作一张照片来看,他不是沿着艺术的溪流,进入审美经验世界,而是一个急转弯,径自返回到凡人皆有的趣味世界中去了”。3、情感意象。当然不会是形象之“象”,而只能是融入形式的意味之“意”。4、打动人心。这是一切艺术所具备的唯一的、共同的、独特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有意味形式的根本。5、熔炼成材,指将各种有意味因素,通过熔炼,而不是相加,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寓有生命特征的、具有变化节奏的整体,而进入深邃的意境;6、朴素简约。简则“取精用宏,以一当十”,给人看的少,让人想的多。有意味形式的画面,除了反映自身目的的纯形式,不把田野、农舍看作是风景的独特风格之外,更讲求:布局疏简、色彩素淡、表现含蓄、趣味天然。
总之,我的理解:有意味形式,可归纳为六句话:
1、贝尔珍视并追求:纯粹的、抽象的审美情感;“凡能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
2、艺术品是心灵自身的产物,启动心灵映射,表达审美情感,即进入:有所思、有所觉、有所悟,寄情于温暖人心,是创作有意味形式作品的首要之举。
3、有意味形式是一种形而上的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术品必然是道融于器,神融于物,其最终全都融入意味无穷之诗境也。
4、有意味形式自然讲求形式美,而形式美以抽象美为核心,如何把这两个“美”表达出来,是创构有意味形式急待解决的课题。
5、中国传统画论:“美乃宇宙多种事物和谐相生。”包括画面上表露的:“线色相依,抽象和谐”。这两个和谐之“和”的呈现,既显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特征,也透露有意味形式的独特风格。
6、创作真情流露、含意深切、技进乎道、动人心魄的作品,是绘画艺术的根本要求;画家就是以此为理想、为目标,乐于孜孜不倦地为它而呕心沥血!
(责任编辑: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