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申红飙:在古老与现代中游走的雕塑者

2014-03-07 11:33:08 罗书银

艺术家:申红飙

  导言:春节期间,艺术家申红飙的一件近4米高雕塑在法国巴黎苏福洛路(Rue Sufflot)的先贤祠(Pantheon)展出,引起了轰动,因为先贤祠是存放伟人巨匠的地方。这一事件不仅在法国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国内媒体也非常关注,受法国索邦大学之邀,申红飙将这件大型雕塑捐赠给了索邦大学。在其归国后,我们来到了其工作室,就此事,申红飙接受了雅昌艺术网的采访:

  申红飙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造型艺术协会会员,国际蒙古呼麦协会会员。1968年生于沈阳市;199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获造型艺术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获造型艺术博士学位。正是因为这段法国留学的经历,才有了这次申红飙作品的捐赠。

  雅昌艺术网:申老师,您捐赠作品给法国的索邦大学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能不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

  申红飙:我是2000年在法国索邦大学读的硕士,后来又在那儿读的博士,07年毕业,在法国读书这一段时间等于是一个转折点。每年法国索邦大学都会举办学术研讨会,经常会邀请某个艺术家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今年主要是讨论艺术品在公共空间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于是我的导师就推荐我的作品,然后组委会都同意展出我的这件作品,后来展出期间,院长,还有很多教授希望我把这件作品捐赠给艺大,我也没犹豫,因为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荣耀的事,我毕竟在那儿学了有七年,也是我对索邦大学的感谢馈赠。

申红飙作品:《蒙古人-站》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一件雕塑作品是怎样的,您能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吗?

  申红飙:这件作品是一个收藏家起的名字叫《蒙古人-站》,实际上我做的时候,考虑的问题没有那么太复杂,相对来说单纯一些。因为对我的创作来说,两方面的影响非常大:一是从传统里面吸收的,就是中国传统一部分吸收的语言比较多,汉代的,魏晋时代的,这个是我上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我的创作;再一个就是中国画的造化心源,我的作品很多媒介都来源于自然。我喜欢去内蒙古草原,有二十几年了,耳濡目染,我也就很简单的以一个摔跤冠军的形象做了这一个雕塑,也是通过我多年研究形体的张力、压力,通过这个方面然后来做这样一个雕塑。

  雅昌艺术网:它的尺寸是怎样的?

  申红飙:高度是3.6米,但是这个尺寸不是我事先计算的,我是大概凭感觉做这么大一个人,这个体量是逐渐加起来的,开始定这个尺寸时,搭的架子仅仅是一个小像,更具体塑造形象的时候这个架子已经不太管用了。

  对我来说,这个尺寸的雕塑,他的背景不是某个建筑,某种城市里的环境。而是整个草原的背衬、天地,和这件雕塑它们形成的一个关系。所以这件雕塑展出的地点只要是空间大,它就好看,空间要是小的话,那个视觉效果就不好。

  雅昌艺术网:这样一件大体量的雕塑作品在造价上应该不少?

  申红飙:做的那个时候要便宜一些,但是这么大一个雕塑怎么也得几十万的造价,仅仅是在你制作、翻制、锻铜、锻钢、铸铜这些就得这么多。

艺术家申红飙在作品前

  雅昌艺术网:作品在法国展出时,观众的反响是怎样的呢?

  申红飙:他反响过于好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这件作品,无论摆在什么位置,都会引起大伙的争议,引起关注这个我比较有经验。(笑)

  雅昌艺术网:争议的点在于什么地方呢?

  申红飙:以前有些人觉得是人体,不太接受,但是对我们来说,可能这点都没有想到,因为我从上学第一天做的基础训练就是人体。

  雅昌艺术网:肯定也有很喜欢您作品的观众?

  申红飙:有喜欢的。因为你做作品的初衷,你想表现的这些语言,很多跟观众是可以共通的,他看得懂你的作品,至少在精神世界这一方面可以沟通,更多的问题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雅昌艺术网:现在您所捐赠的这一件雕塑它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有没有定下来?

  申红飙:这件作品的位置要由索邦大学来定,先在先贤祠展出到2月底;然后香榭里舍大街正好是有一个沙龙展邀请这件作品去做展览,希望把这个作品在那儿展两个星期。我是觉得很荣幸,但是后来我去看了香榭里舍那个现场,我还是遗憾的拒绝了,因为这件作品如果是在香榭里舍大道展出,两排树就已经给它挤住了,那个位置虽然空间很大,但实际上要摆放的位置空间并不大,所以我建议说如果要是大体量的作品放在香榭里舍大道上的话,尤其是我的作品,一件视觉效果不是很好看,在那条街上至少要五件大作品才管用,从大皇宫到协和广场这一段路才能比较整体。现在是由索邦大学决定放在哪里,后来我看到媒体上公布很多学生在请愿希望这件作品能留在现在这个位置,也是我没想到的。对我来说,那当然更好了,能放在街上的,等于是能看的人就更多了。

  雅昌艺术网:所以正是因为您在法国留学的这段经历,促成了这次捐赠?

  申红飙:我是93年鲁美毕业以后分配到央美雕塑研究所来工作,后来雕塑系和研究所合并在一块,我在系里教书。99年我去了法国,开始在巴黎美院实习,因为西方有很多博物馆,搞艺术的很多,他们的氛围比较热闹,当时去感觉时间不够,没了解透,又继续呆了一段时间,这样就到索邦大学上学了,读的硕士和博士。

  对我来说,这一段很关键,不知道其他的留学生是不是一样的,到了国外以后,本来是抱着求学的态度去的,可是去了以后回头看中国自己传统的东方文化,发现这个山峰是高不可攀的,原来在国内的感受不强,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山底下或者在半山腰,离的很近,看不到自己要攀的高峰有多高,只看到了远处其他的山峰很秀丽、很热闹,等出去以后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座高峰。

  举个例子,我在上学的时候读硕士,班里有六十几个同学,每个人的专业都不同,搞装置的、搞油画、搞版画、搞摄影的,甚至有一些是搞设计的、搞行为的,这么一个杂班,大家共同来完成老师的命题创作,每个人都得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成。刚开始我稍微有一点不适应,因为跟国内完全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另外同学所表现的作品方式也完全不同。在那儿六十几人能剩下来的人,可能也不到1/10,也就是只有几个人才有可能再继续把博士完成。所以它是有竞争的,你要想在这个环境里站住脚跟,大伙儿一样,水平一般的肯定没戏,如果想在这里边比较出类拔萃一定要具备别人不具备的本领才行。作为中国人,如果不用你看家本事,在国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说这一段上学期间给了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可以说是转折点。我后来能继续读博士完全取决于在读硕的阶段得的分数高,正是因为我把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融入到我的创作中。

申红飙作品

  雅昌艺术网:所以法国这段时间的经历是您在创作上的一个转折?

  申红飙:我在鲁美读本科的时候,在传统语言,师学古人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鲁美相对于北京来说,没有受到“85新潮”、“89大展”这些现代、后现代的美术运动的冲击,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比较传统。等93年来到北京以后,有连续至少五、六年自己我觉得彷徨,方向或多或少有点儿受到打击,因为在北京当时毕竟文化活动很活跃,很多人搞后现代。

  雅昌艺术网:那个时候,您看到到了远方热闹的风景?

  申红飙:可以这么说,觉得外面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而且自己多年的追求、信条、信仰好像受到了一些冲击。那个时候自己是非常头疼的,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所以去法国留学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雅昌艺术网:所以我们现在才会看到您更加厚重,更加与内涵的作品。应该说一直以来您很注重的是去到草原上面,去接触到自然,去观察这些事物?

  申红飙:这是我创作熟悉的语言,我现在每年还在那儿放牧,一个是熟悉;再一个也喜欢,对我来说用这个造型很养眼。

  雅昌艺术网:您最新的一批的作品,也在继续去探讨这样的一个方向吗?

  申红飙:我的作品是按照我自己专业语言在走,我一直在研究雕塑本体的一些语言。今天是借助我喜欢的草原,明天我可能会借助其他的,这个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对我自己专业语言的突破。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