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制造新加坡

2014-05-22 09:43:41 吴蔚

新加坡制造

  “成功源于独特的创新。如果只是照搬成功案例,那是无效的。”劳伦佐•鲁道夫(Lorenzo Rudolf)的语速很快,他刚坐定,思绪从二十年前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异军突起飞速掠过 :“大家都在复制巴塞尔!”话锋一转,他接着说,“我们在这里,在亚洲,在东南亚,而不是西方。”这位深谙博览会之道的瑞士人对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定位很直接 :“这显然是一个亚洲的博览会。”

  2011 年 1 月 11 日,艺术登陆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在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开幕。首届博览会为非新加坡本地的所有画廊提供免税优惠,收取低于国际上主要当代艺术博览会展位价一半的费用。除了与民间机构合作,其合作伙伴还包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加坡旅游局、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和新加坡国家文物局等政府机构。今年,共有 4.57 万人次参观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围绕其展开的新加坡艺术周及相关艺术展览、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新加坡政府力图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艺术中心的愿景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

  近年来,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在亚洲艺术版图上一跃而起。这是两个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均拥有成熟的金融服务与贸易体系。香港背靠中国大陆,新加坡辐射东南亚,在争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两者还在亚洲艺术市场竞相角逐。事实上,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新加坡,在这场较量中更显得野心勃勃,经过三十余年的城市规划与复建之后,以文化带动资本成为其创建“亚洲门户”的核心策略。步入新世纪,新加坡便着手从文化硬件建设转向文化软件开发。

  2000 年 3 月,新加坡信息与艺术部提交了一份《文艺复兴城市报告 :文艺复兴新加坡的文化与艺术》的文化战略,在五年内增拨五千万新币投资文化艺术的发展,旨在促使新加坡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最终发展为如伦敦、纽约等艺术之都与国际文化资本城市。在此带动下,新加坡的艺术领域尤其是视觉艺术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2002 年,位于克拉克码头附近的旧仓库被改建为泰勒版画研究院。2006 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新加坡美术馆成立。同年,由新加坡艺术理事会与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新加坡双年展诞生。以“信仰”为主题的首届双年展耗资八百万新币,为国际当代艺术敞开大门,这也是政府首次尝试以如此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建构一个新的系统。

  这个系统在文艺复兴城市规划第三阶段日趋庞大。自 2008 年开始,政府在五年内拨款 1.15 亿新币,继续扶持新加坡文化艺术发展及其动态生态系统的建立,重点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观众群、培养艺术人才,以及提升本地艺术及艺术家的国际地位。其间的一项重要举措即促成新加坡自由港于 2010 年开放。自由港提供高保密性的免税仓储服务,而在自由港内进行艺术品交易享受 7% 的免税优惠。此外,除了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横空出世,吉门营房艺术区的建成填补了新加坡艺术商业平台的空缺。

  吉门营房艺术区所在地原是二战期间的英军营地,后经政府斥资约一千万新币改造为当代艺术园区,于 2012 年 9 月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邀请了近二十家国际画廊进驻,包括中国的香格纳画廊、林明珠画廊,日本的小山登美夫画廊、大田画廊、三潴画廊,纽约的孙达拉姆•泰戈尔画廊等。“这里有不同的‘本地收藏文化’,”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何浦林(LorenHelbling)说 :“但彼此之间仍然需要学会交流。”何浦林口中的“本地收藏文化”,主要指收藏家多半根据艺术家、国家或地区作品媒材、人情投资等特定因素来挑选艺术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地藏家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收藏取向,也表明新加坡艺术的活力与内在驱动力不如外在显现的那般充足。这里还是一个初级市场,而基于对市场的谨慎态度,小山登美夫画廊已于今年 3 月撤离新加坡。

  正如独立策展人 Ong Puay Khim 回顾历届新加坡双年展所观察到的,展览的视野从放眼全球转向东南亚地区。随着全球对东南亚的关注持续升温,这种变化也似乎暗示出政府对新加坡当下角色的重新定位。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使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特殊地位。即将于 2015 年底建成开馆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即重点关注 19 世纪至今的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将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东南亚艺术收藏。

  “东南亚有很多出色的艺术家,”尽管鲁道夫始终表现出对区域市场潜力的信心,他同时也表示 :“公立美术馆的缺乏与市场结构的不成熟影响了本地艺术家的职业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当代艺术在新加坡萌芽,随之而起的是一批先锋艺术家活跃的身影。1988 年,艺术家唐大雾创建了“艺术家村”,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朋友,如李文、廖芳炎Zai Kuning、黄时耀等人,他们做行为与观念艺术,极具实验性。“艺术家村”几经变故,至今仍在运作,影响却不复当年如今,一些年轻的新加坡艺术家聚集在月眠艺术中心(GoodmaArts Centre),这个2011年自中学改建而成的艺术中心包含视觉艺术、文学及表演艺术,由旧国会大厦公司管理,可供当地艺术团体租借、艺术家长期驻留或短期租用,并给予租金优惠或减免。然而与大张旗鼓的硬件营建相比,新加坡艺术家面临的处境尴尬,其创作难以受惠于自身的历史,同时还可能受限于审查制度与政府举措的摇摆。2012 年,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以经费有限及“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对本地艺术发展意义不明”为由宣布退出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此举备受争议 ;去年,政府又改称考虑到参加双年展有助于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的发展因而要重返威尼斯。

  “经济的考量带动了新加坡艺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高级策展人陈姗说 :“政府认为艺术是可以赚钱的,但并非如此,至少需要五十年才能真正看到成果。我们刚开始起步,但如果家长认为其小孩做艺术家是没有出息的,那艺术环境从根本上不会得到改变。政府习惯于什么都要控制,要有系统、有组织地发展,但对于艺术和文化而言,最好就是由它去吧。”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