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鉴赏笔记第24期】小品赏析:古代玉鱼形佩——从断代到赏析

2014-09-17 15:34:04 王歌

  

鱼形佩

       在中国古代,鱼纹曾为中国先人所喜闻乐见并被运用于各种材质上加以表现。常见的鱼纹有鳜鱼、鲤鱼、鲈鱼、鲶鱼等许多种,而以鳜鱼和鲤鱼最为常见。不同历史时期,对鱼纹的理解和崇拜各有不同。唐代以降,一种鱼与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演化成更富民俗和吉祥的用意。

  数月前,王先生从黄姓古董商手里购买了一件鱼形玉佩(如上图)。该鱼形佩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白玉质地,褐色沁斑。整器雕琢双鱼体,鱼尾呈摆动状,嘴上翘、口衔莲,荷莲几乎环绕了鱼身大半,鱼鳍有力地紧贴躯体呈向前游动状,动感十足。为方便穿绳佩戴,鱼嘴前部莲荷枝梗巧妙交织出可供系绳的孔洞。

  在买还是不买这件鱼形佩问题上,曾让王先生大伤脑筋。双面圆雕鱼纹应该是这件作品的匠心设计,然而其中一面鱼的尾部曾在历史演变中造成残缺,已经注定美中不足。然而整器刀法简练爽利,刻画精细传神,设计匠心独运。尽管略有残缺,王先生还是赏其大模样可爱,便不计瑕疵而毅然买下。

  鱼形佩的断代

  据店主介绍,此玉件是数年前从一个窑厂工地宋墓出土的,因而断定这件鱼形佩是宋代无疑。然而王先生并不全然听信店主的介绍,他以为,一件离开了原来出土地点,又没有相伴出土物——例如陶瓷等作为宋代实物的佐证,何以证明为那个时代的东西?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对方的说辞,因为从总体气象上看,确实能看到玉件具有宋元风格,仍需细心研究,不断考证。

  中国是世界上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祖先就刻划了丰富多彩的鱼纹图案,中国的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鱼”字。在商周时期鱼的纹饰曾一度流行,用青铜铸造或用玉雕琢的鱼有大量遗存。各种材质的鱼都被塑造成扁平状,作为佩饰。其后鱼的装饰零星出现,隐匿稀见。自唐以后,含有吉祥寓意的鱼形纹饰开始陆续出现,其纹样也成了玉雕佩饰中常见的题材。宋辽金元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鱼形玉佩颇为流行,也有很多出土。虽然历朝历代各具特色,所塑姿态各有千秋,但宋、辽、金由于基本处于同一时代,所以玉鱼雕刻非常类似,到了元代玉鱼始显凶猛,尾部多铺展如扇,明代玉鱼尾部开始中分。但所有朝代的技法都以圆雕为主,鱼口衔莲,身弯曲,或姿态优雅、玲珑,或充满动感、生动。

  如果细化,宋代玉鱼多呈跃动状,身体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富有动感。此时期的玉鱼常以水草、荷莲作为陪衬物,寓意吉祥。此风一直延续和影响后代。

  宋代玉莲鱼佩

  辽金时期的玉鱼采用圆雕、片雕、镂雕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造型多以左右对称的双鱼或单鱼且伴有水草荷叶作陪衬的形式出现,用阴线勾饰出细细的荷叶脉络,造型自然,惟妙惟肖。

  金代墨玉鱼含荷佩饰

  元代玉鱼则开创出气势大、雕琢精、装饰巧的一代玉器新风。所以,元代玉鱼失去了宋代玉鱼的纤细秀丽的精致之美,尽情地以质朴粗放的形式表达生命的跃动,纹饰多采用重刀,雕工粗犷,气魄豪放。

  元代玉鱼佩

  王先生购买的玉鱼形佩,巧妙设计了两条鳜鱼并列衔莲枝,敦实有力;莲花、莲蓬、莲枝的搭配也相映成趣。为表示鱼鳞,鱼上半部满布阴刻平行交叉斜线,下半部零星散落几颗米字纹。玉质为白色,有少量棕褐色沁斑,说明这件器物曾经入过土。生而佩玉,死后以玉殉葬是古人的习俗。古玉入土越久,受沁越深。如果土中含有铁质,就会使玉器的部分变成琥珀黄,或者出现深褐色。

  王先生具有一定的玉器收藏经验,从该件玉器的雕工、土沁、神韵上已经能得出它是一件真古玉的结论。但他还拿捏不了这件玉器真实年代。

  藏友们也对这件器物的年代持各种判断,大部分人认为属宋元之物;也有人根据鱼身上出现米字纹而把该器物定为明代,因为有明代传世玉鱼佩多刻有米字纹,以前米字纹饰较少出现。王先生并不赞同,因为馆藏宋代玉童子的服饰就有米字纹。于是他认为这件鱼形佩应以元代为中轴,上追宋金、下承明早期。毕竟该器物不失宋代玉鱼之秀丽和精致之美,同时也具有元代玉鱼的质朴粗放的形式,特别在纹饰表达上多采用重刀,雕工粗犷。他认为,时间跨度定得宽泛一点,有利于把思维拓宽,待将来占有更翔实资料,在将器物落实到具体年代也不迟。

  鱼形佩的赏析

  唐、宋以来曾流行动物衔莲之设计理念,于是一种鱼衔莲的文化也影响到了玉器的制作上,出现了很多鱼形的佩饰。单体鱼纹、双体鱼衔莲等丰富多彩的纹样制作比比皆是。本品鱼衔莲之造型正是这一时代特征的体现。无独有偶,在宋金元时期的瓷器装饰艺术上,一种以鱼与莲花、水草等为表现题材,同时也吸收了绘画性艺术手法,被称为“鱼藻图”。这种鱼藻纹样类的装饰在著名的磁州窑和元青花上多有表现,并形成一定的程式,与鱼形佩的艺术特征和表达寓意如出一辙,独具艺术魅力。

  刻玉为鱼是古代的一种珍玩和佩饰。该玉鱼形佩为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腻,除少许绺纹沁斑外,通体雕工精湛、包浆浑厚、天趣自然。雕双面鳜鱼,鱼体不显臃肿、强健有力,长背鳍扇形尾。鱼体各部分阴刻加碾琢,展示出圆润有力的线条,显示出玉工的娴熟功夫。

  元代玉鱼衔莲摆件

  古玉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古玉之美,在于其材质之美、造型之美、琢磨工艺之美及蕴含寓意之美。时至今天,古玉在人们心中人仍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鱼形佩具有形象写实,自然生动的艺术之美。塑造的鳜鱼,尖嘴、扇尾、头部占身长三分之一,莲蓬被莲叶所托举、莲叶翻卷都显自然之姿。生动的水中姿态更显示出游鱼和莲枝在水波中游动飘荡之感。如鱼头稍向上仰起,口微张,双鳍紧贴下腹,仿佛刚刚划毕,尾部随即翘起摆动,一种用力前行之状油然而生。通过对鱼体细微表象,刻划出鲜活的动态。

鱼形佩莲花局部

  宋代莲花形坠饰

  值得称道之处,本鱼形佩的琢磨技艺有如运笔般疾徐有致,大处着眼,犹如铁线描钩勒出形象的轮廓,刻工刚健劲爽,是十分洒脱的绘画性手法在玉雕上的运用。虽是白色基调,仍让人仿佛看到了明艳浓丽的颜色洇散其间,构成特别的水墨韵味。

  王先生居然认为,这件玉器难以断代反而具有重要的考证价值。因为此玉件综合了宋元时期的基本文化特征和雕刻工艺,成为比较宽泛时期的标型物。它的制作时间,早可以推至宋、晚可以判到明,给予探索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出土发掘的惊喜,相对精确的定位将是可以期待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