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水秋山讲述辽代玉器 大漠孤烟回忆塞北风云
2014-11-04 13:56:27 曲晓玲
辽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着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内蒙,北京等多地也出土过辽代时期的玉器作品。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向以狩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建立辽王朝之后,帝王们仍沿旧习﹐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季游徙,进行以狩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四时捺钵制度,包括“春水” 、“ 夏凉”、“ 秋山” 、“ 坐冬”,合称“春水秋山,冬夏捺钵”。金灭辽后,女真皇帝虽没有四季皆外出巡游,但每年春秋两季出巡狩猎几成定制,故后人亦将女真皇帝的外出巡游渔猎活动称作“春水秋山”。这种表现春、秋狩猎场景的玉雕作品被人们称作“春水玉”、“秋山玉”。
辽金时期玉器
通常所谓的“春水玉”是指以海东青(鹘)捕天鹅(大雁)以及“雁穿莲”为核心图式的一类玉雕。“秋山玉”反映的则是秋天北方山林中狩猎的场景,主要以野兽(鹿、虎、熊、兔)、树木、山石等元素共同构成主题。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辽代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春水玉”、“秋山玉”,只有一些雁、鹅、鱼,熊、鹿、兔等单体动物形玉雕;二者雏形零星见于金代。典型的“春水玉”、“秋山玉”是在元代大量出现的,其式微于明代早中期。本期主要对“秋山玉”的时代特征进行综述。
金代秋山玉甚少,且工艺简单,造型图案化,与典型的秋山玉尚有区别.元代秋山玉内容丰富,风格写实,工艺复杂。其大多为镂空形式,主要采用镂雕、浮雕、线刻工艺制作。镂雕秋山玉复可分为立体镂雕和多层镂雕:前者通常在圆柱体的玉料上雕琢,纹案层次丰富,可多角度表现,立体感很强,且极具深景感。多为帽顶(炉顶)、山子之类。多层镂雕则是一些形体较扁的器类,诸如各类带饰、嵌饰等,这类玉器皆以数个层面组合,上层为主题纹案,即虎、鹿和树叶、树枝,其下衬以树枝、树干,嶙峋山石,上下层纹饰交搭相连,层层递进,纷繁错落,立体感较强。
辽代玉器摆件
元代进行镂雕制作时,按照预先的设计,以铁质管钻多次打孔定位,线具由此进入,并以潮湿的解玉砂为介质,从不同角度反复拉搜去料成空,再进行细琢、修整、抛光。由于此期多不整修和抛光玉器的内部细节,所以圆柱状钻痕与锯齿形线锯拉切痕迹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钻切痕迹棱角分明、颇见力度。秋山玉表面图案多深刀重刻,表面凹凸、起伏有致,浮雕感极强。植物的茎、枝干、叶,或翻或卷,凹凸明显;动物的头、颈、躯干、四肢被重刀隔离开来,刀纹颇深,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主体富有立体感。纹案的细节则以单阴线刻划,其线槽亦粗重,刚劲有力,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辽代玉炉顶
元代秋山玉中的虎温顺若猫,虎头多阴刻“王”字,鼻与眉相连,身饰双阴线虎皮纹,两层排列,尾较长,上饰“二”字形短阴线。鹿或站立、或卧伏、或奔跑,身体肥硕,腿细长,有不驯和雄健之姿。有一鹿、雌雄两鹿,也有群鹿。柞树叶大而圆,叶脉为较粗的短阴线雕刻,树叶边缘多为锯齿状或波浪纹。
元代秋山玉材料以白玉、青白籽玉为主,常以其黄、枣红或褐色的玉皮进行巧雕,黄色玉皮雕成金黄色的柞树叶和植物,来表现秋天北方山林迷人景色,还巧雕成虎、鹿等动物的皮毛,形象更显鲜活生动。当然,个别秋山玉不排除用了染色技术。
(责任编辑:刘家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