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隐藏秦岭深处的宜兴紫砂名壶

2015-03-31 14:04:30 高次若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向来以山清水秀的独特风光著称于世,是历代文人墨客写生绘画、作诗隐居的好地方。而紫砂壶历来又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赏玩之物,这件加彩竹把紫砂壶从秦岭腹地凤县的发现,就更加为其锦上添花了(图1)。

  壶呈扁圆八边圆角形,造型端庄古雅,壶胎为朱紫砂,质地坚致细腻,器表润滑。流与把施粉彩,艳丽秀雅,制器尤精。壶底钤有花边“宜兴紫砂名壶”(图2)方印章式款。扁圆八边形方壶盖上为榫卯式开口,凹凸密压盖口,与壶边处一平面。盖上有桥形扁钮,圆管状壶流短粗,两竹节索状壶把,腹直。钮两侧施淡黄色彩,中间施淡蓝色彩。壶流与壶把上全施浅蓝色彩。壶身正面靠流处,有一高浮雕的枯枝上盛开的梅花,枯树枝施浅黄色,梅花施浅蓝色并以墨色勾勒出花瓣。壶身正面靠把一侧有一高浮雕圆形开光图案,边圈施浅黄色,中间施有红、黄、蓝、绿的各色花朵。壶身背面,一从竹节把手上端延伸出的竹枝高浮雕图案十分传神生动,竹枝自然弯曲,上施浅黄色,竹叶有的施浅黄色,有的施浅蓝色,高浮雕的手法突显出很强的立体感效应。靠流处一侧有一高浮雕半圆球的几何图案,上有三小圆点等边三角形分布,高浮雕圆球体上施浅黄色,三个小圆点上分别施蓝色、浅黄色、浅蓝色。

  用紫砂壶沏茶,茶味特别清香,这应当是它的实用性的体现。然而更多的人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一件质地古朴纯厚的紫砂壶,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不光是可以用来沏茶,它更蕴含着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体现文人风趣的诗、书、画、印和梅、竹,常常成为紫砂壶艺术创作的基本内容。这件紫砂壶上的竹与梅的图案主题非常鲜明突出。竹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缘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如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竹”的象形符号。因此,竹常常被当作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竹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细心品味,壶腹上的梅枝干以苍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不仅如此,竹和梅还常常被当作书写爱情故事的象征物,如“淡淡相交竹与梅,梅在竹边竹作伴,梅欲去时难留竹,竹要相伴难脱梅”等等诗句,就是人们对竹与梅喜爱的描述。因此,这件以竹梅为主题的紫砂壶,能在秦岭腹地传承至今,足见其中的文化韵味与魅力。

  这件紫砂壶的特点,一是八边形造型,二是加彩,三是壶底钤有花边“宜兴紫砂名壶”方印章式款。前两点似乎还不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唯第三点还可作点参考。一般的说,这种带“工”字文连接花边框的“宜兴紫砂名壶”方印章式款的壶,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晚,大概到了清晚期或已进入民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