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钧釉乳光蓝色和窑变现象的本质
2015-05-20 23:43:43 未知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按蓝色深浅的变化,分别称为天蓝、天青和月白。这一奇特的乳光现象,主要是钧釉液——液分相釉,即在连续的玻璃基质中悬浮着另一种液滴状玻璃,这种小颗粒称为分散相,或称为第二相粒子。钧釉的分散相是一种富含氧化硅的液滴状玻璃,分散相的粒度介于40——200微米之间。钧釉的乳光蓝色,正是釉层中这些分散相粒子对可见光谱中短波光的散射作用所引起的视觉效应。有些学者认为,钧釉中的一些不熔融的物质,以及许许多多微小的气泡,也会对乳光蓝色的形成起一定作用。此外,氧化亚铁的存在,对蓝色也起一定的装饰作用。即乳光蓝色是分散相和氧化亚铁呈色的综合效果。
钧釉中的分散相液滴、磷酸钙粒子,微小的气泡相等,统称为第二相粒子。第二相粒子在釉中存在的尺度不同,会引起釉层产生不同的光学现象。一般来说,单相的玻璃釉具有高度的光学均一性,光线通过时是透明的,若釉中存在许多第二相粒子,其化学均一性就受到破坏,光线照射到每个粒子时就引起散射。若粒子尺度比光波的波长大时,散射的光线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关系并不显著,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散射光是白色的,不呈现色彩,这就是乳浊现象;相反,若粒子尺度小于入射光的波长,粒子则对光波进行选择散射,长波光(蓝紫色光)的散射弱,短波光散射强,因而釉呈乳光蓝色,这就是乳光现象。正是由于第二相粒子的尺度不同,引起乳光和乳浊这两种不同的光学现象,使得钧釉产生蓝白相错的窑变现象。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