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艺术如何复活乡村?
2015-07-27 09:17:42 周雪松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创作的《The Rice Field》
习惯了在美术馆、画廊空间里参观艺术双/三年展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走进乡野,参观一场在自然之中的艺术双/三年展?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便是这样一个特别的艺术三年展。它也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年展——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 平方公里的越后妻有,全部都是三年展的展示区域;那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大地艺术节”顾名思义,这是全球最著名的以大地艺术为主、让艺术亲近土地的三年展;和大多数作品拿过来又带走的双、三年展不同,每届的大地艺术节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容易在当地环境进行保存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永久展示;尤其重要的是,3年一届的艺术节,对于越后妻有这片原本与艺术和现代化无关的乡野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上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全球大多数的艺术双/三年展似乎都渐渐走向瓶颈、难以创新的年代,2000年开始创立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总体而言依然是生机盎然、日新月异。2015年7月,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迎来了它的第七届盛会。
空巢乡村里的艺术节
越后妻有属于日本本州岛的新潟县(省),由十日町市、津南町比邻的两地组成,那里的地貌以多山的平原为主,西临日本海。冬季吹来的海风被山丘阻隔,冷空气在此交互之下形成了优越的降雨条件,因此这里的冬季常常降下豪雪。而这片被雪水滋润的土地,又孕育了丰硕的物产,因此这里长久以来保留着日本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200多个村庄分散于整个越后妻有区域。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后妻有地区和日本的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人口借着教育和工作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民宅空置,学校也逐渐被废弃。这些状况导致当地老龄化问题严重,65岁以上的老人占当地人口总数的30%。富饶优美的土地,却因为壮年人群的离开而丧失了农耕时代的生机。
面对这些状况,出生于新潟县的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感到非常忧心。1996年来到越后妻有地区时,他生出了要用艺术改变现实的想法。和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艺术与商业向来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北川弗兰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希望用艺术使越后妻有成为“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在当时看来颇为天真,这却成为了后来推动整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力量。
从2000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开始,每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作。到目前为止,艺术家草间弥生、日比野克彦、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以及在中国被人熟知的蔡国强、邱志杰、荣荣&映里、刘建华、管怀宾等艺术家都在这里进行过创作。他们真的践行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将水坝、遮雪棚等日常物品、设备、地点,经艺术家的改造,成为了启发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作品。
内海昭子《为了那些失落的窗》
例如俄罗斯艺术家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创作的《The Rice Field》,结合了优美的诗歌、广阔的大地和坚实的雕塑,正是一首美丽的农耕之歌。在农舞台艺术中心的对面,诗歌描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稻农的生活,雕塑虽然放置在对面的田野,不过从观景台看,文本、农田和雕塑又融为一体,组合出一个新的诗意画面。内海昭子2006年的作品《为了那些失落的窗》(For Lots of Lost Windows),在广阔的田野间树立起一个类似窗框的装置,更有白色的窗帘随风飘荡,人们仿佛可以想象这里建造一个家园,打开窗户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景。以“为了那些失落的窗”为主题,这件作品似乎在提示着多少人从乡村的家园离开,去到更现代化的城市居住的人们,丧失了怎样美好的风景。
当代艺术的全方位体验
和大多数的国际艺术双/三年展的艺术作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地点不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遍布于广阔的760平方公里的田野间,从第一届起,主办方就建立了通过大巴带领参观者到不同区域进行参观的基本导览方式,形式上颇像是旅游团游览,只是旅游目的地从各种自然人文景点转换成了一个个艺术展览。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已经习惯了在专业美术馆、画廊空间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美术馆空间中或学术高冷、或小清新的空乏讲述,而是通过身处自然乡野之中的五感全方位感受,带给观众最直接、最深入的体验感。
James Turrell 屋顶会变为天井的《光之屋》
James Turrell在2000年创作的著名的作品《光之屋》,受当地传统的房屋建筑启发,艺术家将主屋的屋顶设计为可滑动的活动屋顶,屋顶打开之后即成为天井。如果在这里停留得足够久的话,可以眺望到日落后慢慢变化的天空之光——从被切成四方形的天空中,我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天空从淡蓝到群青色,直至变成漆黑,这些我们平时不会留意的光的变化。而这间主屋作为茶室,还提供了品茶的另一番意境——当屋顶敞开之时,天空之景也将被收入茶碗的茶水倒影中。在乡野中行走疲乏的人们,当走进了这样一个依然尊重自然、却又经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精心设计而成的房屋时,艺术生发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意义便被凸显出来。比如这栋光之屋不仅可供参观,还可提供住宿。除了主屋外,入浴、壁龛和寝室等地方随处都嵌入了光纤维,在这里沐浴温泉的时候,人的身体周围会被梦幻般的光线所包围。
刘建华 《遗弃》
这种全方位的体验甚至不仅局限于参观展览的观众,也包括艺术家及参与艺术节的工作者。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需要与当地民众建立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的关系很多时候甚至不是艺术家为作品的意义而特别策划的。比如今年首次参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中国艺术家刘建华,带来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日常》系列。《日常》系列是刘建华将真实的废弃用品,如电器、轮胎、油桶等直接翻制成的系列陶瓷。当这些废弃物用雪白精致的陶瓷重新诠释的时候,陶瓷的精致易碎与废弃物自身的残破相互交融,形成了对于现代社会人类对物品消耗的诗意批判。在这次大地艺术节中,刘建华将其放置在一个废弃的相扑场里。这个相扑场并非在室内,而是在农田中用土地围成,相扑场四周还有用泥土塑成的一圈圈“看台”。相扑场中央,艺术家留出了一个正方形空地,外圆内方的形状酷似铜钱。当刘建华用雪白的陶瓷制成的日常物件被密集地摆放在相扑场中的时候,这件作品与当地的地理及人文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了新的作品《遗弃》。
除了作品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外,越后妻有当地的农民作为志愿者协助他进行的布展工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年纪大多在50岁上下,刚见到他们的时候让我非常吃惊,甚至担心这么大年纪的人能做布展这样的重体力劳动吗?然而我明显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也许是因为长期务农的关系,他们干起活来非常有力,速度也快。”刘建华回忆说,“特别有趣的是这些日本人习惯性地把物品排列得整整齐齐,和作品原本的意义不符,语言不通,我只好用动作示范怎样把它们‘搞乱’,他们便理解了。”这样特别的互动经验,让身为艺术家的刘建华十分欣喜。他也在构想此次艺术节结束之后,或许可以让这系列作品留给当地人随意带走,在日常的层面更加深作品与当地的互动性。
艺术复活乡村
相比近20年前,北川富朗在当地政府与民众之间奔走,努力宣扬用艺术改变乡村遇到的种种困难,今天越后妻有的民众,对大地艺术节的认可度可谓大大提高。将大地艺术节的第一届和2012年举办的第五届进行比较发现,参加的村子数量由28个增长到102个。这种认可不仅局限于对艺术的理解,也包括艺术节对他们生活的实际改变。十五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参观人数从月16万2千8百人次大幅增长到约49万人次。这带动了当地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业的大幅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人口。第五届大地艺术节结束后,对大地艺术节除行政志愿外的执行委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3.9%的委员认为大地艺术节对激活当地活力有积极效果。97.9%的委员认为大地艺术节应该继续举办。在对承担布展的村落进行的问卷调查,同样有89.8%的人们选择了继续举办,这一数字比上一届的调查增加了19.8个百分点。对直接能预想到经济效果的餐饮店、住宿业、加油站、便利店等行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现实,86.4%的相关业主表示大地艺术节期间销售额有所提升,95.7%的业主希望继续举办大地艺术节,这两项调查数据都比上一届有所增加。除了表层的数据以外,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层面,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对当地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8年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Echigo Tsumari Satoyama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宣告成立,这个非盈利组织机构由本地居民以及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组织目标是协助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自立运作,支援地区建设、城市农村交流、地区事务宣传及爱好者培育、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地区形象提升、地区振兴调研提案等等。很多废弃房屋与学校的重新利用、荒芜田地的重新翻种等举措,都是由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促成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越后妻有基层社区的自治精神正在萌芽,民众对于地区归属感和自豪感日渐提升。
大西治和大西雅子《美妙的起床之声》
与此同时,由北川富朗提出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至今没有改变,艺术家在这一理念之下的诸多创作,对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传统手工艺的活力焕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艺术家大西治和大西雅子2006年创作的《美妙的起床之声》,外形是一个带着轮子的可爱大青蛙,当农民除草的时候就会带上它们——除下杂草时打开青蛙的大嘴,将杂草扔进去,既增加了除草的乐趣,又让这些杂草去其中发酵成为肥料;今年4月,艺术组合“Sense Art Studio”将香港的作物种子带到越后妻有,邀请香港农夫和学生一起在当地用纯有机方式进行种植,在当地水土中生养出既有别于香港有和新潟本地的土产味道不同的作物;古巻和芳的《茧之家》在 2006 年让蓬平村已停止十多年的养蚕活动重新复苏,艺术家与村民开发蚕茧制作的工艺品;今年新增的重要项目“泥土博物馆”中,艺术家在这座废弃的小学校里用各种不同的泥土对其进行各种创作,激起观众和泥土的亲近感,更有一个“粘土工作坊”,手工艺人指导观众体验单单用手怎样将粘土打磨成如同烧制的陶瓷一样的手工艺,让这个在现代工业社会看来似乎毫无用处的手工艺获得了新生的意义......
Sense Art Studio 《大地予我》
15年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发展不仅对当地产生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艺术走进乡野的热潮。和中国内陆最邻的台湾和香港,已经生发出了一些由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影响而产生的艺术节。在中国大陆,虽然目前还没有如此规模的艺术节产生,但艺术家、文化人士走进乡村的实践也日益增多。适逢中国大陆近两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也许可以提供诸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与方法。台湾著名学者、邱如华曾在2007年撰文总结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对乡村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的影响价值,或可作为中国大陆未来乡村艺术节的参考,在此引文作为结语:
“艺术引入”:艺术作为触媒扩大媒体焦点与众人目光,突显自然的大地生态;
“民众参与”:凝聚社区情感投入公众事务,并得以观光附加价值回馈地方;
“环境永续发展”:号召减少製造的低碳生活、使用在地食材、永续保存艺术作品;
“空间再使用”:让学校成为美术馆、閒置空间恢复使用、强化民宿产业;
“活络地方经济”:集中地方建设预算用于大型文化活动,提振在地就业机会,文化观光的效应让居民回流,并在城乡交流之间相互回馈。
(责任编辑:周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