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讲述:蒙古早期蛇纹石玉器研究
2015-11-10 23:27:28 未知
蒙古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的研究非常薄弱。从现有材料看,蒙古国中西部的新石器遗存主要有三批:南部有沙巴拉赫-乌苏(Shabarak-usu)遗址、南部偏西有奇肯·阿贵(ChikhenAgui)遗址、北部有陶尔包(Tolbor)遗址。其中,沙巴拉赫-乌苏遗址出有浅红色陶片,用红彩或黑彩绘制菱形或三角几何纹,类似中国北方的彩陶纹饰。遗憾的是该址年代尚不清楚。陶尔包遗址出有蒙古国最早的陶器,碳十四检测年代为7685-6725B.P.。
蒙古国东部研究较充分的是塔木察格·布拉格文化(Tamtsag-BulagCulture)。该文化的一个碳十四数据为5590B.P.。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屋,已存在定居和农业、狩猎、畜养(牛)混合的经济形态。该文化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蒙古国与黑龙江以北地区、中国北方农业文化交流的关键材料。此外,该文化可能对外贝加尔东部的鄂嫩斯基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蒙古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很少。所见均在东部,流行屈肢葬,有的在尸骨上撒赭石粉(基托伊文化的传统)。有学者指出,蒙古国与外贝加尔的新石器人群在体质形态上属于同一类型。蒙古国东部与贝加尔地区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塔木察格·布拉格遗址出有压印绳纹陶和哈伊廷类型的陶器即是证据。巴尔嘠·艾尔斯(Bargaels)遗址还发现有波索尔类型尖底器及内贝加尔谢洛夫文化的典型网纹陶片。但网纹陶出现在蒙古国东部的原因尚不清楚。
中国东北海拉尔市的辉河水坝遗址、哈克遗址也发现有尖底绳纹陶器,碳十四检测年代为7710-7355B.P.。最早的此类陶器出现在外贝加尔西南部(斯图金诺耶I期,11960-11570B.P.),蒙古东部发现此类陶器还没有测年数据,但可以肯定晚于外贝加尔。总之,在新石器时代,外贝加尔西部、蒙古国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其交流通道应该继承了旧石器晚期至中石器时代的古老路线。
娜塔莉亚提到,上述碳十四测年均未经树轮校正,校正后年代会更早。
贝加尔地区古代软玉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早在1955年,奥克拉德尼科夫就发现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与贝加尔地区的玉斧、玉锛非常相似,因此他曾推测两地之间有一条玉料传输的路线。但相关研究一直没有进行。近年来,无损检测手段的应用为玉料产地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2014年,娜塔莉亚等学者与俄罗斯国立矿业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地理所岩石学实验室共同开展了针对贝加尔地区软玉成分的检测分析。地质学研究表明,贝加尔地区有四个玉矿产地,分别为布里亚特共和国东北部的维季姆(Vitim)矿区、帕拉姆斯基(Paramsky)矿区。两地产出浅色玉料。另两座玉矿是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西南部的东萨彦岭(EasternSayan)矿区和日达(Dzhida)矿区,这两座玉矿产深绿色玉料。从考古发现看,浅色玉料主要用作装饰品,深绿色玉料用作工具类。
检测样品分两类:1)20件地质调查样品(布里亚特科学中心提供);2)24件考古发掘藏品。其中,21件系采集品(属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3件出自匈奴墓。检测方法包括手提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
检测结果如下:1)贝加尔地区软玉元素主要是硅、钙、镁及铁(钴、铬、镍、钒等)。其中,玉料颜色的深浅取决于铁元素多少。深绿色含铁元素较多,浅色含铁元素极少。2)三件匈奴“玉器”都不是软玉。两件出自沙拉高勒墓地(Sharagol)的为蛇纹石;出自伊利姆谷墓地(Il’movayaPad)的为叶腊石。3)其余21件均属软玉。11件产自维季姆(8件)与帕拉姆(3件)。1件产自东萨彦岭的奥斯宾斯科耶(Ospinskoye,不完全确定)。其余样品产地不明。
检测结果说明,外贝加尔地区新石器及红铜时代特别钟爱布里亚特东北部的浅色玉料,这种玉料制成的装饰品甚至出现在贝加尔湖南岸的古遗址,两地直线距离达700余公里。格拉兹科沃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同时使用东北部的浅色玉料和东萨彦岭的深色玉料。
娜塔莉娅还提到,早在十几年前,李水城教授就建议她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玉料的产地,以及中国东北与外贝加尔史前玉器和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她同时希望上述发现和研究能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并期待能尽快展开合作研究。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