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虎丘古塔所藏的神秘珍宝
2016-04-21 22:18:19 房卫
苏州博物馆所藏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不是普通日用器,而是一件供奉佛祖的珍宝。它被专家一致认为是秘色瓷中的稀有精品,其发现时间甚至早于陕西法门寺地宫秘色瓷30年。
虎丘古塔所藏的神秘珍宝
秘色瓷莲花碗通高13.5厘米,由碗和盏托两个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整个器物造型规整,结构巧妙,通体饰以青釉,光洁如玉,清澈碧绿,自露胎处可见胎色呈灰白色。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饰有大瓣莲花浅浮雕,整个造型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高雅出尘。
秘色瓷莲花碗发现源于苏州虎丘塔的一次修缮。虎丘塔坐落于虎丘山顶,全称虎丘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高58米,八角七层,原是带有飞檐栏杆的楼阁式砖塔,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古塔。历史上,虎丘塔曾七次被焚,木构塔檐尽毁,但砖砌塔身却依旧挺立。
苏州博物馆专家介绍:“由于地基下沉,从明代末年开始,塔身渐渐向西北倾斜。1956年,苏州市开始对虎丘塔进行维修工作,而一批珍贵的文物就是在这次修缮中发现的。”
1957年3月30日,维修工人在第二次塔正西门口向砖隙中浇灌泥浆,却发生了奇怪的事,无论浇灌多少泥浆,却灌不满。于是工人揭开部分砖块,发现水泥灌浆顺着缝隙,流到一个秘密的夹层中了,夹层狭窄,但能够钻进去,在第二层塔心有一个砖砌的十字交叉处是一个天宫(暗穴),其中有经箱等文物。不久,在第三层、第四层塔心的天宫窖穴中又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
天宫发现的这批文物中有经箱和经箱外石函、经卷、刺绣经帙、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等钱币、铸铁金涂舍利塔、娟绣袱、铜佛像、檀木雕三连佛龛等,其中最珍贵的秘色瓷莲花碗就是从第三层窖穴中发现的。苏州博物馆前副馆长钱公麟先生的父亲,是第一个看到秘色瓷莲花碗的人。钱公麟回忆道:“当时洞很小,我父亲就用布包裹钳子,把文物一件一件夹出来,最后把碗钳起来的时候,认为它是一件青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但没有确定是秘色瓷。真正确定是秘色瓷,一直要到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
由于发现的文物中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加上当时没人见过秘色瓷,专家也无法确定莲花碗到底属于哪一种瓷器。
虎丘云岩寺塔
法门寺地宫开启 揭开秘色瓷谜团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从诗中可知秘色瓷烧造之不易,釉色青翠,有着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五代吴越国君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由于只有文字记载,缺乏传世的器物,人们再难了解更多信息,秘色瓷被越传越神秘。
1981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而坍塌。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塔基下的地宫,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文物考古专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
研究人员告诉雅昌艺术网:“当时,法门寺地宫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让专家眼前一亮。这13件瓷器是唯一与碑文记载相对应的瓷器实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像冰,剔透如玉。法门寺秘色瓷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专家通过有损与无损X光谱测试后,证实了法门寺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烧制工艺上与青瓷完全不同,并非是从青瓷中挑选的精品,而是专门烧造的。
1995年,上海召开了“国际秘色瓷研讨会”,全国各地“秘色瓷”精品云集上海。苏州博物馆这只莲花碗也成为研究对象。专家经鉴定对比,一致认为虎丘塔莲花碗是一件秘色瓷,并且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精品;莲花碗烧造年代也证明了秘色瓷工艺在五代时达到了高峰。
秘色瓷莲花碗的供奉者和设计者
那么,是什么人谁将珍贵的秘色瓷莲湖碗供奉进了虎丘塔内的呢?
据专家介绍,经箱中原先包在绣袱里的经书,已难辨踪迹。但残余绣袱上,依稀可辩“女弟子钱四十二娘”“朱氏九娘”“鲁二娘”等字样,估计为供养人姓名;经箱边条上也有凿出的小字:“建隆二年男弟子孙仁郎镂 愿生安乐国为僧”;箱底的墨字也甚为清秀:“□□舍净财造此函盛金字□□ 法华经 孙仁遇舍金银并手工装 孙仁郎舍手工刻花 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
根据经箱上留下的这些文字信息,以及这批文物的属性应与佛事有关,专家推测这批供奉物并非来源于同一个人,而是众多的善男信女。“五代时期,苏州曾是吴越国的领地,国君信奉造寺保民,修建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当时,百姓生活安定,纷纷用积累的财富,供养寺院,祈求幸福安宁。”而在莲花碗盏托中心镂有一小孔,直通器底,孔边刻有“项记”二字,应为制作者的名字。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