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盛朝七省洋图》里隐藏的绘制秘密   

2016-04-27 09:22:09 未知

  潍坊市博物馆在进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发现一件印制的清代海防地图,内容生动形象,现将其情况介绍如下。

  此图名为《盛朝七省洋图》,以长卷的形式,绘制了我国的海岸线。长卷由几个部分组成:卷首、《二十四分环海全图》《海疆洋界形势全图》《琼州图》《澎湖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等部分。

  该地图描绘的范围北起辽宁半岛,经渤海湾、黄海、东海,最后到达今北部湾一带,同时增加了琼州(今海南)、澎湖、台湾、台湾后山等内容。这份地图在描绘海岸线的基础上也标示了沿海周边的地形、城市、村镇、防御设施等。

  该图是什么时代绘制的呢?这可以通过地图中出现的一些地名,如盛京、科尔沁等,来推断出该地图是清代的地图。

  该地图是为了什么绘制的呢?在地图的题头部分有一段文字说明,讲述了绘制该地图的目的。文字大致是讲,海防的重要性高于一般的江河防御,前代(指明代)的地图主要是为了防备倭寇,内容已经不适应本朝了;皇帝要求整肃海疆防御,以达到安民、交通、招商等目的,所以相关人员绘制了该地图,该地图包括海边地形及内地毗邻郡邑、水师驻地及郡县防所、近海岛屿及港口、各省州县界线等。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图是一份清代的海防图。

  我国绘制地图的历史由来已久,地图伴随着人们对地形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发展,地图学体系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早在西晋时期,裴秀就系统地提出了“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水平直线距离)、方邪(取斜为直线距离)、迂直(取直为直线距离)。这六个要素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代地图学,它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比例尺、方向、距离。

  再来看《盛朝七省洋图》,它前半部分的《二十四分环海全图》是一张相当于今天的世界地图的东半球部分,其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比例尺没有标注,不过非常近似于今天用的地图。可是到了主图《海疆洋界形势全图》部分,似乎不一样了,它不再是按照地图要素来绘制了。首先方向上就没有统一,从辽东半岛开始,经渤海湾、山东半岛都是“上西下东”,过了福建,进入广东之后,方向变成了“上北下南”。通俗一点说,该地图的绘制视角是从海面上看陆地,并且把所有的陆地都安排在海洋上方,形成了“上陆下海”这样一种奇怪的分布方式,以至于整张地图的方向都是混乱的,从地图的科学性上是讲不通的。其次是比例尺和距离等要素信息欠缺,因为这些缺陷,即使知道了这张地图上任意两地的位置也不能得出准确的两地直线距离,所以它不能形成一个系统。

  为什么这张地图没有采用“上北下南”、经纬度制图法呢?其实在技术上没有难度,清代早就有了《皇舆全览图》,它是我国第一部实测地图,采用伪圆柱投影,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在《皇舆全览图》基础上只要增加地形、地名等要素就可以方便地做成《海防专题图》,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均要高于今天介绍的《盛朝七省洋图》。

  为什么《盛朝七省洋图》没有采用系统性的绘图方法呢?我们推测它是为特定人群使用的地图。由于视角在海面上,所以该地图是很方便沿海航行人员的。假设我们驾驶一艘船,在清代的海域中沿着海岸线航行,那么从船上向陆地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繁忙的港口,一座座炮台,一片片村镇和哨所,远处是高低不同的山丘。每经过多少里海路,就会出现另一个港口及其周边村镇和防御设施,我相信这就是绘图者当时的直观感受。那么该地图就非常适用于清代的水师官兵们,尤其是一些经验欠缺、或者对科学体系不了解的水手们。如果他们持有该地图的话,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沿海的城市防御体系和地形等,执行一些较低难度的海岸巡逻任务,这应该就是制作该地图的初衷吧。

(责任编辑:李亚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