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劳森伯格: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016-06-20 08:57:42 李亦奕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局部(丝网印刷油墨、丙烯、阳极氧化镜面铝)

1981—1998年 罗伯特·劳森伯格

  对于艺术家而言,在艺术与生活的抽象距离间究竟需要跋涉多远?或许劳森伯格在开始企图创作世界上最长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时便已经有了答案。

  代表巨作究竟展示了什么

  6月12日,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就展出了这件名为《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巨型作品。这件巨作由190部分组成,长约305米,几乎涵盖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的全部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以及“纸板箱”“过剩”等系列。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亦同时展出。此外,展览还包括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1985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反映出劳森伯格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创作灵感的努力。

  罗伯特·劳森伯格是战后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受到黑山学院先锋实验艺术及纽约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发展出一种个人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融合绘画。在创作与生活中,劳森伯格广泛涉猎表演、摄影、观念艺术和技术,使用的媒介包括树脂玻璃、纸板、织物、手工纸、有机或合成的各种回收材料。1966年,他参与创办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E.A.T.),以鼓励艺术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创造性对话。此时,劳森伯格作为一名成熟的版画家,将其革命性的、试图突破限制的热情带入到版画工作室内的合作之中。从纽约迁居至佛罗里达海湾沿岸的俘虏岛后,他于1971年春建立的无题出版社,使其邀请艺术家友人在此驻地制作版画成为可能。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具有典型的劳森伯格风格,挑战绘画与雕塑、装置之间的传统界限。创作跨度达17年,在展厅中,观众从第一块创作于1981年的画板开始,沿着线性的观展路线便可以看到劳森伯格在不同阶段所热衷的材料和表现手段:溶解转印、现成品、拼贴和丝网印刷。格子衬衫、从垃圾堆中搜集而来的捡拾物所组成的结构,以及施于莱克桑板上的丝网印刷图像作为一整件作品在展览空间的墙壁上延伸;这件庞大的作品亦包括音频部分,播放艺术家在旅途中搜集而来的嘈杂街头声音。劳森伯格本人曾表示:“(这件作品)就像是一本日记,一个已经存在的事物的附属品,所以这件特殊作品的展示形式也就像是将无关联的事物置于关联中。”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CEO克里斯蒂·马克莱说:“这件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艺术是什么以及艺术可以是什么。”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前半部分于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针对现当代艺术成立的新展厅落成展上呈现,展期长达11个月;这件作品1997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回顾展的一部分几乎完整地呈现,随后于1998年在休斯敦艺术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9年,《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市的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本次展览之前该作品的最后一次亮相。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劳森伯格不断丰富、修改这件作品,其每次呈现均与展出场所的建筑结构相呼应。

  30年前的那段“中国情缘”

  展览除去以《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对劳森伯格的创作生涯进行总结,亦将劳森伯格与中国的紧密联系纳入了考量。1982年夏,劳森伯格到访中国三周。期间,他与安徽泾县宣纸厂的工艺师展开合作。由于着迷于当地的工艺,他创作了作品系列“七个字”(1982年),包括近500件(一组7件,共70组)独版的拼贴版画。旅行期间,他没有局限于自己惯用的黑白摄影媒介,而使用了超过50卷的彩色胶卷进行拍摄。拍摄的部分图像被选用于艺术家创作的30米长的卷轴式摄影作品《中国夏宫》(1982年)里——在这件作品中,他将叠加的摄影图像印刷在同一张纸上,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常生活图景,以敏锐的构图与独特的审美目光介入世俗生活,并融入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关注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元素。中国之旅同时也推动他建立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会组织(ROCI)。为了这个流动的艺术制作及展览项目,他离开美国造访10个国家,以广泛收集材料、拍摄照片、结交当地工匠并展出自己的作品。1985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ROCI中国”, “ROCI”宣扬了艺术家对艺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跨文化理解的信念,3周的展期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

  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在经历了70多年的写实主义审美教育之后,劳森柏格的个展无疑带来了一次不小的“地震”。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至今依然可以清楚地记得当时展品陈列的位置,而劳森伯格带给他的“感觉”与“态度”让他震动不已: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两把油纸伞被撑开平行放置在画面上。这件作品在1985年那场展览的图录中被命名为《无题,中国》。

  栗宪庭说,无论是包装箱,还是动物标本,无论是装置,还是现成品,劳森柏格的每一件作品,都让中国的艺术家和观众备感困惑:这是艺术吗?这种疑问的价值,在于劳森柏格的作品开始触动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劳森柏格的作品起到了给如火如荼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火上加油的作用,它让年青一代的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西方达达以后的现代艺术,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劳森柏格的展览来得太及时了。”

  在历史的回望中,1985年劳森伯格的中国之行似乎与随后被称为中国“85美术新潮”的运动不谋而合,成了一次具有启蒙意味的事件。那么,如何在30年后重新审视这次造访,又该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再次诠释劳森伯格、打开关于他的新讨论?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表示:“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反映劳森伯格如何启发中国,亦反映中国如何启发劳森伯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劳森伯格在中国”也将与今年稍后开展的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森伯格回顾展形成国际对话,在全球性的视野下联手重访这位美国艺术大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