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丝竹流转中的动人情怀 三彩骆驼载乐俑赏析
2016-08-04 21:12:00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彩骆驼载乐俑是陕历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不似金银器般璀璨芳菲,不胜青铜器那样洪炉巨制,不比玉器的润泽生辉。那么,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十八件(组)国宝中的唯一一件三彩器物——三彩骆驼载乐俑,究竟是以何种魅力征服了文物鉴定专家与广大观众,继而蜚声国内外的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按捺着心中的激动,一同揭开这件旷世奇珍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生动、明丽的容颜。
玉带横贯 丝路繁华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通道:分别是由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后通欧洲的“沙漠丝绸之路”,又称“绿洲丝绸之路”;以内蒙古草原为中心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出发于东南沿海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形成、藏于深山密林之中连接中印两国的西南丝绸之路。我们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乃是横贯亚欧大陆,始于长安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的沙漠丝绸之路。而唐代丝路则在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北道,这样一来,北、中、南三条并列,一时间热闹非常、风光无二,丝绸之路上承载着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无数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使者、商人、僧侣、迁徙者,驾驭着沙漠之舟,穿越一望无际的隔壁沙漠,驶向那咫尺于心却远在天涯的目的地,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足迹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引发我们对于丝路及唐文化的研究与关注。双驼峰自汉代时起,在新开拓的西域地区便被广泛用于商业与军事性的驼队中,这种被称为大夏驼的双驼峰在荒漠中运送士兵、商货时表现出的实用性与安全性使其深受汉唐时期汉人的喜爱。唐朝不仅由许多西域小国进贡骆驼,还通过商贸及战争增加骆驼数量,唐诗文献中存有甚多关于骆驼的描绘与记载,这一时期以骆驼形象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极为丰富,彰显出唐人对骆驼的重视与喜爱。汉唐起将骆驼俑作为随葬品,唐代更甚,说明当时交通、商业、军事活动中骆驼使用已趋广泛。
时空的穿越、情景的再现,风采卓绝的三彩骆驼载乐俑使人驻足流连。端其详、品其韵,刹那间光影闪动,勾画出一幅幅发人联想、引人入胜的魅力景致与迷人风情,这一以驼代步、歌舞相伴的巡回乐团向我们诉说着绵绵不绝、千回百转的动人故事,也伴我们重温着昔日丝路的辉煌。
盛世结晶 雕肌塑骨
作为古代陶俑雕塑史上的高峰之一,唐代的陶俑艺术大放异彩。从数量、质量、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上均长于秦汉,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推至巅峰。唐代陶俑发展历经四个时期:盛行以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群(隋至初唐)——以马和骆驼替代牛车的仪仗俑群(盛唐)——表现家居生活的男女侍俑(中唐)——之后陶俑的数量、种类锐减,表现形式不胜之前丰富多样,其他材质增多,南方出现铁俑等(晚唐)。陶俑组合的变换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盛衰及丧葬习俗、审美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演变。盛唐时期陶俑取材甚广,涵盖仪仗、出行、狩猎、装扮、侍奉、歌舞、旅行、商贾、劳作、饲养等范围;陶俑人物形象丰富异常:男女老少、胡商舞娘、乐师官将;动物也栩栩如生,牛、马、驼、驴、狗、狮、鹰应有尽有。匠人们用其才思精妙地捕捉着灵感,生动地还原着画面,酣畅淋漓地用刻刀赋予了一件件器物经久不衰的强烈生命力,精工细琢出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神韵与辉煌。
唐代陶俑,以三彩为盛。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业最杰出的一项成就。它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用粘土作胎,经素烧后,用铜、铁、钴、锰等元素加入铅釉中作呈色剂,涂在器物表面,再入窑烧制。烧制时彩料釉汁因受热向四周扩散流动,颜色相互交融浸染,形成灿烂斑驳的彩色釉,姿态瑰丽。艳丽繁多的颜色中以黄、绿、赭三色居多,又因其始于唐、盛于唐,故名“唐三彩”。唐三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约在唐高宗到玄宗期间极为盛行。唐代厚葬成风,三彩器物主要以明器为主,西安与洛阳两地出土最多。唐三彩将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用并不昂贵的原材料与技术产生出巨大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积累的光辉结晶。陕西出土的唐三彩精品多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种类多、题材广,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和生活用具、建筑模型等,几乎涉及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匠心独具 情景交融
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高48.5厘米。于1959年出土于西安中堡村的一座唐墓中,称得上是现存唐三彩器物中最为精彩的一件。画面完整,层次分明,人物鲜活,构思精巧,这一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的三彩俑之所以成为了绝唱,得益于三个方面:其一,淋漓精致的展现出丝路上商贸、文化、音乐等领域的兴盛与交流场景;其二,为我们铺开了一副精美绝伦的民族间文化、音乐融合的真实画卷,对研究盛唐音乐、歌舞、文化交流参考价值重大;三是器物构思精巧、造型夸张,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充盈着浪漫的气息。它充分体现了三彩器物温润又不失灵动、自然鲜活的艺术特点,将三彩淋漓斑驳、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揉入了艺术创作中,从而达到了三彩器物至精、至美、至善的惊叹效果,列席于国宝重器的行列。
你看,骆驼引颈长嘶,舌尖上卷,四腿强劲有力,显示出唐朝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气魄与神韵。整体造型为一昂首骆驼立于长方形平板上,背部搭一椭圆形蓝色毯子,上架以平台,饰以多彩长方形菱纹花边毯。平台上载八人,七名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盘腿面外而坐台上的男乐俑,环绕着一位婷婷而立的歌舞女俑。男乐俑一人捧笙、一人吹箫、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持笛吹奏、一人欲打拍板、一人欲吹排箫,他们个个眉目清秀、仪态端庄、神情专注,特别是打拍板的乐俑,歪着脖子、眯着双眼,已然沉醉于美妙的音乐声中。再看那婀娜女子,身着长袖团花高束腰长袍,秀发低挽、细眉高鼻、朱唇一点、体态丰腴,神态优雅;只见她右臂举至胸前,左臂舒展长袖,垂于身后,这轻舞长袖、引颈高歌的曼妙姿态配着欣欣然的动人神情触动了我们的情感、撩拨着我们的心弦。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啊!在这以骆驼背为背景的舞台上,承载了八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烂漫、夸张,他们和谐自然、仪态万千、沉醉其中、入情入景,他们在漫漫丝路上用歌舞派遣寂寞的同时,见证着大漠丝路的繁华与嬉闹,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点滴,并默默的向我们诉说着盛世长安那辉煌的气象。
大漠、夕阳、驼铃、行囊,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西北,涉足于漫长的古丝路。旅人、商人、归人不知疲惫,不觉枯燥,只因那丝竹之乐使人意动神飞。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马匹和骆驼
穿越时空 魅力永恒
三彩骆驼载乐俑所示七种乐器中的琵琶、箜篌等多种乐器都由西域传来,成为西域音乐东渐的有力证明。西域音乐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在隋、唐长安城里受到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唐代的流行音乐,并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西域乐器也洛阳纸贵、备受推崇。此外,许多西域乐工、舞伎、歌手远涉中原,供职于梨园、教坊中。同时,中原音乐美名远扬,也对西域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乐舞陶俑,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中,感受他的雄浑与壮阔,品味他的震撼之美,感受他的激荡之声。三彩骆驼载乐俑用音、形、韵诠释了唐文化中的力量表现手法,将无限的创意与遐想揉入创作中,取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充分展示出唐代匠人将艺术夸张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的高超技艺。他们用绝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在包容并蓄、气度万千的唐朝开放气魄中再现了一番民族融合、歌舞升平的盛世美景,创造了艺术上的不朽与永恒。(作者 李博雅)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