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公重器不其簋
2016-08-10 10:08:57 未知
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中期,但是数量少,晚期前段逐渐增加,商代簋形体厚重,器身多饰兽面纹。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到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器不甚流行,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所发现,但形制有较大变化。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1980年在滕州市后荆沟村“居龙腰”遗址一西周残墓中,出土两件相同的青铜簋,其中一件即为秦公重器——不其簋,整器通高26厘米,腹深13厘米,壁厚1厘米,口径23.2厘米,重8.7公斤。器身椭圆,子母口带盖,盖呈腹盘状,盖顶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耳,有珥。圈足外铸三个伏兽形足。盖及器身饰瓦纹和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器内底部铸铭文十二行,共一百五十一字,其中重文三字。
铭文释文如下: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汝御追于罂,汝以我车宕伐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禽折首执讯。”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敏于戎工。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史记·秦本纪》载:“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秦庄公名其。”因此,簋铭中的不其可能就是文献中的秦庄公。先秦行文“不”字常用作无义助词,仅表语气,故“不其”即其,也就是秦庄公。
据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一文可知,不其簋是最早的秦器,《不其簋》的铭文,讲的就是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即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西北强族猃狁进犯周人西部边境,王命虢季子白率不其御敌于高陵(今陕西洛水一带)三战全胜,不其因功受赏的史实。猃狁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称猃狁,周称“玁狁”,秦汉曰匈奴。关于周王室与猃狁的战争,史书和其他的青铜铭文中多有记载。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采薇》《出车》就记载了同猃狁的战争。青铜器中关于猃狁之战的铭文,最著名的当属虢季子白盘。
不其簋对于研究秦早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是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史料价值。但其簋盖分离的难解之谜还在不断地加以考证,值得一提的是,在馆藏青铜器修复的过程中,同时出土的另一件相同的青铜簋的簋盖上亦出现铭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其簋的谜底将会解开。
(责任编辑:李亚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