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老头让故宫文物越海重逢 雍正大展幕后
2009-10-09 11:35:12 苏宁 连锦添
10月7日,位于台北市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依旧在上午9点开门迎客,但这一次,参观的人群显然多了兴奋,因为备受瞩目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在此闪亮登场。
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画像引得台北观众驻足。
展览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因为雍正这位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始终是位争议多、谜点多的人物外,更因为展出的246件文物中,有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宝物。这是分藏于两岸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相隔一甲子后的聚首。
站在入口看板前,导游庄先生正在告诉游客:“各位今天真是幸运,赶上两岸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合作办展,赶上大展第一天开放。”
穿越时空的合璧展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进大展场地,一幅等身的雍正像迎面而立,仿佛要对每位来者开口话当年。
雍正45岁登基,在位13年,一生传闻不断。虽然关于雍正一生的官书记载或小说、影视作品极多,但以雍正朝文物展现雍正皇帝一生及其艺术品位,则是首创。
现场保安相当严密。据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37件文物“出宫”,仅保险就上了3560万美元。布展也相当讲究,为保护珍品,展馆里光线偏暗,温度、湿度都需适宜。
由于历史原因,“分居”两岸的文物很多。此次大展中,雍正皇帝画像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之匹配的清朝郎世宁《百骏图》则收藏在台北;北京运来的十二美人图,按真人比例画成,秀丽典雅,美人已逝,而画中背景陈设的古董,只能在台北看到。雍正书法、朱批,木雕嵌珐琅片“戒急用忍”挂屏、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雍正时期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局部,以及雍正吟阁图、雍正耕织图……看到这些展品“出处”分别写着“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字样,人们既为它们今日穿越时空会集一堂而欣慰,又为天各一方而感慨唏嘘。
一件文物背后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方御用“为君难”寿山石长方印,典出《论语》子路篇“为君难,为臣不易”,颇能反映雍正在位期间的心态与感触;“铜胎画珐琅缠枝莲纹六孔瓶”,是雍正亲自指导开发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拿出不少“镇院之宝”,包括雍正的朱批谕旨、最爱的松花石葫芦砚、宫廷用瓷胎画珐琅赭墨山水碗等200多件文物精品。
“感谢雍正这个老头”
大展,也使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外刮起了浓浓的“雍正风”。
参观的人潮中,除了旅行社组织的团体观光客外,还有身着情侣衫的年轻人、牵着孩子手的父母们。何女士带着4岁的儿子首次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就碰上“雍正大展”,让她直称“很值得”。一些外国人也慕名而来。来自美国的工程学教授史密斯不懂中文,还是在台湾朋友的陪同讲解下,饶有兴致地看下去;来自日本的一家三口,则专门请了一位会日语的义工导览,细细欣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开幕酒会上曾幽默地说,两岸故宫博物院相隔60年后重聚首,不能不感谢“这个老头(雍正)”。对雍正,历史评价从来就是毁誉参半,野史传奇很多,但他更是最关切台湾的清朝皇帝之一。他曾多次面谕,治台应以“和衷”为本,他视台湾为海疆重地,他让垦荒的大陆民众携眷过台,使宝岛人丁兴旺……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说,雍正留存后世的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他在位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有的批语达1000多字。由雍正授意创作的《行乐图》,至今扑朔迷离,更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为配合大展,台北故宫博物院已经连续举办专题演讲,包括雍正官窑烧造与艺术品位、雍正朝的皇家珍玩、郎世宁《百骏图》的故事、探索传说中的雍正、雍正皇帝的父子君臣关系等等。除静态的文物展览外,还设计了互动装置、影片等,以多媒体方式让参观者从不同角度探索相关历史文物、档案文献。
大展开幕仅两天,已有过万人观展。据估计,接下来的周末,每天应会再增加两三成的参观者。
期待更多深情“拥抱”
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起,那些曾在紫禁城、养心殿朝夕相处的文物“伙伴们”,便开始了隔水相望。
不过,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破冰”,海峡两岸的故宫文物不再寂寞。郑欣淼用“春华秋实”四字,来描述两院60年来首度联手办展览。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回顾说,她去年5月接任后即开始规划“雍正文物大展”。策展团队提出向大陆“借宝”,得到大陆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今年2月14日,周功鑫率团访问北京;3月1日,郑欣淼率团访台,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高层首次正式互访,双方达成务实合作的九项共识,包括人员互访、图书交换、影像授权、网站互联等。一般大展需要2—5年筹备,而雍正大展只用了7个月。
37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甄选,则由两岸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包括清代宫廷画师创作的反映雍正时期皇帝、后妃生活的画作以及当时的部分生活用品。其中《雍正朝服像轴》、《美人图·对镜》、“为君难”的长方印等,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时期文物的代表。
9月22日,赴台“探亲”的这批文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装箱。仪式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很是动情。他说,两岸谈到“装箱启运”这个词,都会引起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都保存着当年文物南迁装箱启运的那批一模一样的木箱子。时过境迁,今天,“我们两岸故宫博物院人一起装箱启运,是赶赴一场久违的约会”。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脉。两岸故宫藏品首次合璧展出,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情拥抱。
而大陆的民众还有更多期待。一对正从天津来台旅游的黄姓老夫妇说,他们非常希望这样的大展也有机会在大陆的城市举办。可惜,由于现存法律、政策等方面原因,这样的期望,短时间内恐难成行。
尽管如此,坚冰已破,未来可期。正像郑欣淼说的那样,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会有更大的交流,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