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冰父子和都江堰》构思笔记
2017-03-17 10:27:39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
选题立意:
先秦的李冰是蜀郡太守,任职期忧于洪患,以民意为己任,身体力行,“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百姓飨其利”(司马迁《史记》)。李冰是治水之首,功盖千秋。以勤劳、智慧称著的四川人民是治水大军,在治水中流血流汗,可歌可泣。远古的故事随时光流逝,然先人的伟业让今人激情满怀。我们希望这幅作品用凝缩的历史空间形象展示出远古四川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乐观豪迈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张扬正能量,讴歌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治水百姓团结一致,为生存不畏艰辛、奋不顾身的劳动场景,正好激发当今现实生活中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中国人民意志。
故事性架构:
用画面有限的空间和形象,如何表现都江堰的气势磅礴和恩波浩渺,如何表现李冰父子和治水大军乐观豪迈、奋不顾身的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而庵诗话》有云:“古人善诗者,皆不喜以故事填塞,若填塞则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则俗物也。”这几句话开悟了我们的创作思想。历史画创作,就是要讲好历史故事,但不能以故事填塞。
此次工程明确规定创作历史画。历史画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尽相同,她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就都江堰一题来说,要根据史料准确地歌颂人物和事件,展现治水的全过程。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的《萨垂王子舍身饲虎》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先贤表现故事性的经典范式让我们寻觅到了出路。治水工程的主要过程是:烧山碎石,清理河道,运送石料,岸边立桩,竹笼护堤等。我们将以上不同时空的工作状况,巧妙合理地组合在一幅写实性画面中,跨空间跨时间,却又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描绘,让观众倍感真实。我们冀希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接合,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将中国笔墨与素描造型相结合。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完成的画面上,比较妥贴地布局和安排了这些主要治水过程,让熟知都江堰治水工程的观众都能从中读出每个动人的细节和故事。
画面主体骨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是竹笼、杩槎的运用。因为当时的岷江水流湍急,投放沙袋、石头等都会被急流冲走,李冰便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大竹笼,装满鹅卵石沉江筑堤,又发明了用原木扎成的三角形杩槎截流。
据此特点,我们选取了治水工程中的一个劳动场面,以竹笼、杩槎等特殊治水工具为主要着力点,在构图上,我们突破真实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李冰率领群体民众治水的宏伟场面作为主要部分,是近景。其中,放竹笼的人群是主体,是动态;运竹笼、挑夫人群是静态,强调动静对峙。同时,横向的白色竹笼与纵向的黑色杩槎交叉错落,纵横捭阖,构成画面主体骨架。动静、纵横、黑白,对比的力量齐奏出震耳欲聩的乐章。
山水背景:
主体骨架确定后,就是表现治水的环境。都江堰处的岷江两岸山石崔嵬峥嵘,与传统文人山水概念化的山石画法不符,必须写生解决。同时,还要表现岷江气势磅礴、云蒸霞蔚的意象和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等景观。于是,我们在那里实地写生,创作了大量写生稿,回来后经过整理提炼,最终形成了现在画面的布景。画面中,岷江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大S型的江水凶湧而下,从左上至右下,贯穿画面,犹如画面的龙脉,气韵油然而生。同时,洪水从云端泛滥而至,给人间带来不可漠视的灾祸,希望隐喻般地点出治水的重要,而这绵延的岷江水,正如华夏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给人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画山石得笔法我们也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程式,多从现场写生的实践中提炼出新感觉的用笔,泼辣而厚实,涩润相谐,浑厚华滋。画山石用皴法画骨,在水墨渲染,以出质感。写江水之笔法或勾或染,粗细交叠。江水的明亮酣畅与山石的黑密厚重形成对比,使画面更显生动流韵。
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方面,要力求更加严谨和个性化。先民具有粗犷、豪迈的特点,这些我们是从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吸取了营养,具有原始粗朴的特质。李冰父子的服饰我们先是按照都江堰李冰父子雕像上的服饰所画,但一位服饰学专家指出这些服饰不符合历史背景,不是先秦服饰。为了弄清先秦服饰,我们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了有关专家,最终确定了服饰样式。
人物设计上我们尽量丰富,有男女老少,有抬竹笼、放竹笼、划船、挑担子、赶马车、烧木材等动作。我们在画面下端最前方的位置,塑造了整幅作品的主体人物群像。数十名在激流中放竹笼的男工群像,人和江水搏斗,掀起巨浪,人们在呐喊,大地在颤抖。众多的抬竹笼民工从左到右艰难地缓缓移动着脚步,竹笼的体积、造型恰好为表现运动感提供了形式美。生动塑造出人物群像,是该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群像整体来说,面部表情凝重而坚毅,但也关注细节趣味之处。如右下角一上身赤裸的男子,突然发现身后那捞竹笼石的男子有掉进江水的危险时,瞬间回头的惊愕表情和骤然间身体短暂僵持的状态。
李冰的表达上,我们摒弃了过去英雄人物高大全的构思套路,还英雄于民众中。我们在江水交界处,巧妙地安排了李冰和随行人员一行,将李冰融入劳动场面之中。在当时的工程现场,伟人不可能仅仅高高在上指挥人们,而是亲身深入工程现场,发挥着即是指挥者又是施工者的实际作用。用伟人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构思,把李冰形象放在群像上方突出的位置来处理,即突出醒目,又准确体现了绘画的主题,表达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