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克《呐喊》解析:桥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我们每个人
2017-05-03 14:41:00 未知
今天我们来聊一幅画作,孟克(Edvard Munch)的《呐喊》。
这一幅画作从最原始的直觉看上去,画面上的主角你几乎看不出性别、年龄、阶级,以及最重要的个性。提出这一点对于解读这幅画作的意义相当重要。
然后,你发现画作中的主角置身在一个扭曲变形的空间当中,并且很重要的一点,画面的主角正像一颗将要被挤爆的柳橙一样,跟着这个无方向、无定位的空间一起扭曲变形。这个开始扭曲变形的空间场景看得出来原先是一座架在河流上的桥,桥在这幅画作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隐喻,在空间的意象上,桥不同于大地,桥是一种连结的空间,一种中间地带,桥不属于任何方位。而且孟克的绘画方式还刻意将这个无方向的空间做了一个加强,他让画面上的这座桥悬空,这个悬空桥下的河流由于开始高速扭转的关系,视觉上看上去就是一个随时会把人卷进去的无底深渊。
接下来,画面的背景上还有两个人,虽然你看不出来背景上穿着大衣、带着礼帽的两个人究竟是假日休闲的游客,或是都市里穿梭的实业商人,但显然的,他们的从容与主角的焦虑,在视觉上形成一个相当具有戏剧性的张力。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孟克他所要描绘的呐喊,究竟是来自于这个无方向、无定位的外部空间,或者来自画面主角的内在,答案可能都是。但重点是,原则上绘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比方音乐)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画布上你不可能呈现声音。所以,我们意识到孟克要描绘的是一种无以言之的焦虑,一种无声的呐喊。
这幅画作诞生在1893年,孟克是在这幅画作诞生的前一年,从挪威来到了德国柏林。当时的欧洲有两个国际级的艺术都会:法国巴黎与德国柏林,而那时德国柏林相较于法国巴黎是一个较愿意接受前卫画风以及外国艺术创作者的地方。类似今天的纽约是美国梦的象征,德国柏林在当时也是一个象征高度资本发达以及成功机会的自由之都。
解读画作的构成元素以及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意义有相当关键的重要性。而如何让作品结构与作品背景形成互为表里、相互诠释的整体,是我们破解这幅画作的入手处。
高度自由的都会,同时也是高度疏离以及高度迷惘的社会。有人在那里取得了权力、地位、财富,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那里开始迷失,成为孤独的个体。孟克画作里要表达的孤独个体,并不是来自于个人的精神病症,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结构的易变。
我们都知道,在文化历史上现代都会发生的开端,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化都市不同于传统农业村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拆散的个体,过去以村庄和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共同体,在工业发展中被拆散成来自不同地区涌向都市的劳动力。
失去原先连结组织的人不再是村落或家庭组织的谁,而只是提供劳动力的个体。失去集体的个体,同时也是失去认同的个人,也许相较于传统农业社会,新时代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移动性和自由度,却也同时带来高度的疏离感与迷惘。他们不归属任何地方、任何人。孤独、焦虑和不安来自于这种无根的感觉。
所以,我猜想孟克在构思这幅画时一定考虑过这点,如何让你从最原始的直觉看上去,画面上的主角几乎辨识不出性别、年龄、阶级,以及最重要的个性。因为这幅画作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我们每个人。
他们,或说我们,就是那座桥,一个扮演连结,却没有地方归属的无根空间。他们,或说我们,也是那个走在桥上的那个人,他被旋转着、被挤压着,而没有赖以支撑的关系连结、或是支点。他的呐喊不是出自喉咙与嘴巴,而是整个身体、生命随同社会结构被挤压变形的声音,并且很快的转眼被吸入这个无止境的黑夜,所以无声,也无内外界线。
在最后这一点里头有一个很有趣的哲学观点,也许不尽然出于孟克的本意,但有时艺术家的直觉会意外的与哲学思想交会,仿佛从不同方向而来的人,不约而同的走到了同一个视野。
当我们思考孟克的这幅画作的主题,也就是那声呐喊源于何方时,这幅画作的构图有一种模拟两可的特性,也就是它可能来自画面主角的身体内部,也可能画面主角的张嘴仅是被他置身的外部空间压迫所致,所以声响其实来自外部空间的破裂。但其实这个内与外的问题,应该更往前一步推进思考。也就是说当内与外的界线被抹消的同时,行动者的内在性与主体性也被同时取消,这时候,声音源于何方的问题已经原则上不成立,那声呐喊,其实已是整个画面内外空间的一同碎裂。这声呐喊无声,也无归属性与方向性。
洞悉到最后这一点,孟克的艺术创作可能就和哲学与社会学批判走到了同一处。他们对于现代社会中所谓的自由个体提出了质疑,这项质疑并不是仅仅只是表现个体心理层次上的解释,也就是所谓的自由,必然伴随着孤独和迷惘。而是想更进一步问,所谓的现代自由,会不会是一个虚假的幻象,因为不归属任何传统的个体,看似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他和国家机器、他与技术体制保有一定距离的缓冲屏障,提供劳动力的他就像一颗随时准备被榨汁的柳橙,他所以为的自由方向,换来的可能只是巨大而无声的呐喊注定没入消逝在无止境的漫长黑夜。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