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梦婷——文野的歌谣

2017-05-12 21:05:51 未知

  “我一直在学习怎么和泥相处,人和泥不是控制或者被控制的关系,而更像是平等的、商量着来的关系,找到这个平衡点不仅创作会更顺手,实际上也解决了一部分和自己相处的问题,特别像照镜子,好多事都是相通的,比如游泳,水性好的人都特别会借水的力气,使蛮劲儿或者怕水的其实都陷入了控制或者被控制的局面,那游不好的。”

  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恰当的表达形式,正如日语中的俳句、英语里的十四行诗、汉语中的诗词。材料语言是一个意思,可是种类太多了,创作者容易挑花眼或者陷入追求表层效果的困境里,而材料语言只是媒介和工具,情感体验的不可复制导致独立个体的认知差异,所以语言表达在信息传递中是有绝对局限性的,创作实际上是在调整表达方式至无限逼近真实所在的层面,对我来说,想明白这件事以后才算是进入了创作状态。

  表达需要基点,指的是相对独立的成体系的世界观、价值观,构建它需要无数次的自我毁灭、推翻、再重建,这是必经的过程,不好受,而且很漫长,年轻人要多经历多去体验,反复想问题,才能发酵出有意思的东西来。 这组神话创作我酝酿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观念到表达再回归到观念的无数次修正,终于推进到现在的一个状态,下面就来谈谈具体内容。

  1.讙

  《山海经·西山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獾,其音如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在设计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试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场景和带有气氛的画面,这样能够将之前繁多的文献阅读经验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塑造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形象,这样考虑旨在解决作品本身的气场过于孤立的情况。

  做好原型之后切割开,分开翻制模具然后注浆,再把各部分泥坯组合粘接在一起,等待干燥、上釉就可以入窑烧制了

  漫长的干燥中

  考虑到这个角色的身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做出了如下设想:在一座荒山之上,凌厉的风卷着尘土不停徘徊,主角从山中深处缓缓走向画面中央,停住,然后坐下,审慎地体察着的状态。沙土在风的挟裹之下扬起烟尘,角色融入整个背景之中,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成为整体气氛的组成,不存在碎片式的解读,而是一场完整的、戏剧式的感受。整个画面是安静的,锋利、沉着,包含角色和其象征的祈愿,冷静、肃穆却包含着的人情温度。

  我抛弃了一部分传统逻辑的骨骼结构,进行了一些非常规化的艺术处理,把它的脖颈到身体的连接部分扭曲变形,让它从各个角度看起来都呈现出一种绵延的、音律式的节奏感,并在它的脖子后面加入了类似脊椎的错节形态,表现为藏在柔软皮肤的包裹之下的感觉,目的是让它在保持白瓷“不施粉黛”的光洁无瑕前提下,成为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使其与真实世界互相呼应,却又保持疏离感。我认为艺术创作最先考虑的是内在的美感逻辑而非现实的具体表象,在这儿理性是服务于感性逻辑的,最终展现的只是世界观的表达结果,根源还是在既有的认知和独立的价值体系上。

  对于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引导观者通过浅层表象引发联想,也就是“邀请”观者参与到含义的构建环节里,将答案交付到每一个观者心中,由于没有任何两个独立个体的经历、体验是完全重合的,开放式的展现必将引导出无限的遐想。散点式的逻辑能够击破有限存在对于思维认知的壁垒,也就是与观众一起构建无限的理解可能。

  2  句芒

  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句芒(读作“勾”)既是木神,也是春神,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的诞生和成长,也掌管着农业生产。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简略的文字记录传达的具体信息十分有限,但好处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句芒是传说中的生命之神,掌管万物的诞生,和民间流传中的伏羲两人共同管理着东方的土地与生命,共同作为春天的神明,我注意到“诞生”这个概念,并联想到一个共识,那就是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影子,带有能量性质的元素总是成对出现的,比如阴阳、男女、高低、大小等等,既然在文献中它拥有掌管生命力的能力,伴随而来的也必定有与其相对的死亡、消逝这类概念。于是我参考了多种动物的骨骼并将它们的部分特征综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类形象而非具体到某种动物,也是想引导观者将注意力和感受放在形象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而非浅显的表层信息。在艺术创作中真正打动人的并非表象,而是通过表象传达出的形象感觉,并通过引发观者的相似生活审美体验带来的情感共鸣。

  主要的制作难点在于控制各个部分的粘接和干燥过程,反面的两条蛇是完全靠手工捏塑再贴上去的,而各部分的干燥节奏完全不同,总是开裂,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整体作品上套一层塑料膜以控制整体节奏接近一致,在将近两周的干燥过程中每隔几小时观察情况并适当补水,最后才达到想要的完整效果。

(翻制石膏模具中)

  这个角色的迷你版本中,主体部分被简化,但依旧保留了“人面鸟身”等元素,不同的是,它的头顶伸出了很多有一定节奏的弯曲的枝杈。这部分设计的理由是:一是我在去博物馆实地取材的过程中,在一些艺术品中遇到了一类打动我的形态,我发现它们触动我的原因是透过外表传达的深层的力量感和生命感,也就是内在逻辑,在这个设计中我试图传达这样的“生长感”和“力量感”。第二点是角色设定为生命之神,弯曲的、带有生长感觉的枝杈非常适合表现这个主题,经过编排后也有足够的视觉美感。

等待干燥中遇到一位歇脚的访客

  3. 白泽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这种神兽有羊的面孔,善言语,通晓万物。在传说中是拥有大智慧的祥瑞之兽。选择这个角色是因为它是具有“思想”能力特征的典型代表,把它的头部做成开放式也是为了说明“无限性”,如果封闭起来就显得有尽头、边界,那不够智慧,和角色设定对不上。

  在设计这个造型时我参考了一些石像的形态,将一些具有力量感的元素,比如狮子身上的线条,还有卷曲的、像云一般的毛发应用到整体的造型设计中,借助不同角色的细微特征强化我对于角色性格理解的表达。

  4. 瞿如

  《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它没有高等级的身份或者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没有华丽出众的外表,只是茫茫“神”海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小角色,文献中有关的描述寥寥,有的只是“三足”、“人面”,以及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瞿如”而已。褪去了所有神异力量和身份的标签,就很自然地回归到角色的存在本身。而神话形象是生活智慧的凝聚,是来源于真实现象的高度概括,我相信这个角色的设定绝非无意为之,它的叫声和名字恰好相同,不妨理解为它本身的存在就是所有,不需要有任何附加的元素来证明或是解释自己。

  关于这个角色我思考了很多,循着它的存在我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一类现象,最终推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并对“合理”一词产生了思考,一朵花、一片云、一头牛……它们究竟都有什么含义,我在回溯式的思考中找到了一直以来盘踞在脑海深处的,曾经尘封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存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解释,评价和符号的意义只属于评价者和贴标签的人本身,这与被评价的对象并无关联。所谓的英雄也好、平凡人也罢,大家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迎接不一样的命运,构建自己人生的砖瓦,而存在本身实质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分类和等级的概念来源于评价者本身,最终也回归到评价者的价值体系建构中去。

  瞿如的存在让我体悟到“角色”一词暗含的精神回归意味,沉浸式地体验人生,将索求的目标转化为享受对完整过程的体验。这应该是最快乐的一个角色了,没有大人物的包袱所以精神状态比较轻松。最终我将对于角色的理解融入并转化为视觉元素,从动作、神态、关键元素的突出来表达我的理解:整个形象处于奔跑的形态下,它头上的“毛发”和脚下的“草木”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为的是表现跑动时的节奏美感,体现出“风”的感觉,在脸部细节的塑造上,考虑到我将角色设定为一个享受存在本身的形象,就让它放飞在夜空的浩瀚无边中,所以我直接将他的一只眼睛置换成天空的映射,也就是它脸上的星星月亮。

  结语:创作于我是一种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从一个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观念走到稚拙的表达,在东西落地以后就能看出新东西,接下来很自然地就会指向原始观念里需要调整的部分,推进过程很有意思,也很有必要,这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世界一直在变,观念也肯定会变,但是人永远需要一个坐标轴,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

  李梦婷

  1991年出生于北京

  2010-201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本科

  2014-201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研究生

  2014《漩涡》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5《猎》  保利“艺起来”艺术博览会

  2016《Good dream》 “文化传承 相约温州”两岸雕塑艺术交流展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