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美籍华人艺术家张怡:世界很大 我用个体来感应
2017-05-28 21:19:13 彭菲
艺术家张怡在中国首场个展“再架构”现场
今年5月,美籍华人艺术家张怡(Patty Chang)中国首场个展“再架构”在上海BANK空间开幕。展览不仅呈现艺术家近年重要作品作品《游移湖》(包括《架构》系列),也展示了艺术家十多年前的作品,如《哈密瓜》《无题(鳗鱼)》和《在爱里》等。不难看出,展示试图横跨张怡不同的创作阶段,以此介绍这位游离于中国艺术圈主流视野之外的艺术家。
张怡出生于1972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因特立独行的行为展演和录像作品被视为“美国重要的女性行为艺术家”。1999年,Jack Tilton画廊率先为其举办个展,此后,其个展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加州大学汉莫美术馆、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重要机构落地。2014年。张怡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两年后,她的最新项目《游移湖》参展在“第11届上海双年展”,张怡就此走入中国观众的视线。
《在爱里》 2001 双频录像 4’00”
在早期作品中,张怡常常作为演出者,出现在影像中。在镜头面前,她做了一个个直接又耐人寻味的“壮举”。以作品《喷泉》为例,她先在地上放置一面被水覆盖的镜子,再用唇部吸啜并吞咽上面的水,在镜面的作用下,她仿佛在与自己亲吻。而在双屏作品《在爱里》中,张怡用嘴向自己的父母喂食洋葱,不过,由于倒叙的呈现方式,观众看到的影像是从一段缓慢的、有些禁忌的亲吻开始的。“我母亲很快理解了我的想法,她愿意参与,但她和我说,我父亲不一定喜欢,他不吃洋葱。”被问及如何说服父母加入这场有些疯狂的行为,张怡告诉雅昌艺术网。艺评人Eve Oishi曾对张怡的作品作以评价:“她的作品能够并置极致的静止与爆发式的张力,狡黠的幽默与精辟的启示,透彻的评论与饱满的情感。”
张怡中国首场个展“再架构” 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主要作品——《架构》系列,是艺术家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后所完成的。
南水北调工程构思始于1952年,最初由****提出。截止2014年底,其一期工程完工,是目前世界上河道最长、规模最庞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之一。在过去几年,张怡对水域问题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她本次的考察路线,始于丹江口的工程起点,一路通往北京郊区的蓄水池。旅途中,她沉思着水渠的构架、联想着黄河的筑坝历史,思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完成一系列作品,包括两件视频、一些静态的摄影作品和部分改造了的玻璃瓶装置。
张怡中国首场个展“再架构” 展览现场 图为张怡用玻璃完成的形似FUD的装置
在长约十五分钟的影像作品《构架》中,张怡在镜头前使用塑料水瓶自制简易的FUD(女性应急站立小便器),这不能简单视为一种观念的传达,而和其长途旅行的经验相关。展览现场,艺术家将这一过程浓缩成一张静态图片,同时制作了一系列形似FUD的玻璃雕塑。当上述形态不同的雕塑排成一列后,象征女性私密的FUD,和里程碑式规模的中国水渠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提供了大量的联想空间。
架构(影像截图),2015,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Edition of 5 + 2 AP
游移湖 (视频截图), 2016,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Edition of 5 + 2 AP
架构(影像截图), 2015 收藏级喷墨打印 尺寸可变 Edition of 5 + 2 AP
对此《架构》系列的创作初衷,张怡告诉雅昌艺术网:“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非常庞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庞大程度可能超过每个人的想象。我的作品并不仅仅讨论环境和污染问题,而是讨论更综合的问题,如人如何应对自然,是否能操控自然等。我想通过另一种视角,如从当地陌生人的故事出发,做出有温度的作品。”
对话张怡:
雅昌艺术网:能和我们聊聊《游移湖》(包括《构架》)的创作起源吗?
张怡:要谈《游移湖》,先要来说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首次提到了“香格里拉”,它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秘境。小说中提,为了抵抗地球可能毁灭的危险,香格里拉当地僧侣在不断积累西方文化和发明,他们坚信自己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种族。大约在2005年,我得到一笔奖金,当时去了云南香格里拉,并在那儿完成了影像作品。这件作品不是堆中国某个旅游景点的纪实,而是试图以个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小说中的虚构主题。完成这件作品后,我的创作方向有所变化,即从个人转向自然,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否有能力改变自然,在操控和反操控的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当然,这个话题很大,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话题,而《游移湖》和此次展出的《构架》是在这个基础上发起并创作的。
《游移湖》始于2009年,它是一个私人的、综合的叙事性的冥想,我想借此题目来比喻不稳定的地缘政治。我感兴趣的部分是,当个体改变自己物理方向,他/她是如何离开、并质问原先的系统和个人身份?而受到不稳定的景观影响,它会如何扰乱我们对现实、对于地点和对自身的感知?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融合了亲身调查和情感倾注,能和我们分享一些路上的发现吗?
张怡:比如我们到达香格里拉后,发现当地正在新盖酒店推动旅游业。对于创作幻想和理想化的环境而言,这些建筑是关键的一环。香格里拉纬度很高,很多游客会有高原反应,我们无法在星级酒店拍摄氧气屋的场景,因此在导游的帮助下,在当地的院子里复制了氧气屋,那里成为了一个具有表演身份的场地,当地人也一起参与了。除此之外,我们雇佣了一些当地人,并且利用现有资源来重现一些符号,比如雪山、浪漫的爱的形象等。在一定程度上,那个项目是一个意义多元的在地项目。
2012年,我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研究正在收缩的咸海,它曾是世上第四大的内海。在1960年代,由于各种方面原因,灌溉咸海的水减少了80%。因此“灌溉”成为《游移湖》项目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2014年,当我再次从波士顿我飞往乌兹别克斯的首府,并从中去往最近的城镇,我发现曾经一处港口已成为沙漠。我们穿越了它,并且到了有水的地方。在路上,我记录了不同的观看方式和沙漠景观,但咸海周围非常复杂,当地的一些照片是不被允许拍摄的。因此我通过“挤奶”的行为,来记录一种“流动”,一种已经失去、无法再重现的“流动”。
雅昌艺术网:从香格里拉到《游移湖》项目,您的创作母题很大,如何建立自己和当地的关联,并完成作品?
张怡:比如《构架》涉及到南水北调工程,我们能够从新闻中获取这一工程的信息,但它的庞大程度可能超过每个中国人的想象。我无法用一件、或一组作品去网罗它的方方面面,也无法宏观地记录整个项目的线索。因此,我想通过另一种视角,如从当地的陌生人的故事出发,做出有温度的作品。
比如,在“南水北调”的路上,我的翻译小刘——他也是摄影师和记者——告诉我,桥上有个人想自杀。当时司机说:“这太荒谬了,桥上怎么会有人想自杀?”但小刘拿出相机记录了这一刻。在这次影片中,你看不到那位女子的身体,但你能大致看到她周围的救援队。你可能会说,这个偶发的故事和南水北调项目相关吗?它看似无关,却真实发生在那里。当你的身体在那个场所出现,个体的故事、个人情绪已经牵动了整个庞大的历程。
雅昌艺术网:在您早期作品里,您对自我和女性身份的探讨是非常明显的,在《构架》里,您使用女性应急站立小便器(FUD)来重提这个话题?
张怡:其实这倒不是探讨女性身体的象征。事实上,要在环境并不现代的区域长途旅行,FUD是非常必备的一种工具。在这次的短片里,这个行为是一种经验的记录。但我承认,我并没有中断对女性的身份探讨,只是相较过去比较直白的方式,现在的作品更隐晦地传达这个思考。
雅昌艺术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做艺术家的?
张怡:读大学的时候,我一开始想当作家,因此选了写作的课程。当时老师建议我也去上表演课,我听了她的建议。一开始,我并不了身体作为媒介的意义,也不清楚女性、个体的身份如何通过身体来传达。我最近开始看艺评人对我早期作品的解读,其实他们说的内容和我当时的想法并不相同,但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至少在做《哈密瓜》时,我是没有想那么多的,就很直接地那么做了。
雅昌艺术网:在《哈密瓜》里,您用刀割开放在胸口的哈密瓜,这个举动让人联想到中国八十年代起的一些行为艺术,艺术家用破坏自己身体的方式来表达各自的情绪和理念。您是否带有“破坏”的意味?
张怡:这是否是一种“破坏”?我不能就此下结论。即便是相近的动作,每个艺术家采取的方式的千差万别的。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我在当时并没有想太多,我只知道自己要做,但没有分析它内部的含义。
雅昌艺术网:作品《在爱里》里,您和您的父母有一段漫长的亲吻镜头。当他们听说您的想法时有何反应?您如何说服他们?
张怡:在《在爱里》前,我曾和一位女性朋友合作,做过一件相近的作品,我父母在旧金山看过它,知道它会给观众带来哪些感受。几个月后,当我想重新做那个作品时,我就想和他们一起完成。于是,我给我妈打电话,她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但你爸可能不行,因为他不喜欢吃洋葱。”你知道,这可能是东方人比较含蓄的方式。直到后来我爸松口了,他说:“好吧,吃一次可以,多一次不行。”
雅昌艺术网:在您早期作品中,您通常使用自己的身体来做行为。之后渐渐从表演者转为旁白的转述者。
张怡:大约在2003年,我受邀去希腊做展览,借此机会邀请了当地的男性重新出演我过去的作品,因此中断了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做法。从早期直接运用身体,到现在的《游移湖》和《构架》,它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且,作为一个个体,叙述对世界的感应。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1)
霸气的庄园
宣德炉的起始演变沥程研究 首创研究作者:霸气的庄园 一、铜香炉<宣德炉>:是大明永乐为故宫落成而由吕振(礼部尚书)主导设计的礼乐铜器谱中的礼乐器之ᅳ。由于紫禁城三大前宫殿遭雷击失火:(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同时发生火灾。营建了十三年的北京新宫,竟然在落成不到四个月时就被烧,此事对成祖的震动很大,怀疑其统治是否引起天怒人怨。因此,永乐下旨停止ᅳ切与民无关的大型国亊建造活动(包括故宫御品礼乐铜器的铸造)。 二、朱瞻基登基后,重新整修故宫,在得到泰国贡铜(风磨铜)后,把“故宫礼乐器谱”进行修订绘制,从而诞生了《宣德彝器图谱》;再令吴邦左组织包括请来泰国工匠协助以《宣德彝器图谱》为标准铸造宫廷御用黄铜礼器。 在冶炼泰国贡铜(风磨铜)过程中,皇旨必须出精品,故又加入故宫失火废弃金银宝石等材料,经六至十二炼炼得精铜是原计划铜料贡铜的四分之ᅳ,这批精铜只铸造了三千三百六十五只“大明宣德年制”精美绝伦的“宣德三年炉”。阳文年号由宣德皇上朱瞻基亲自题书(正楷馆阁体六字书法)。并全程参与该批炉的督导监造。余铜全部用于铸造了不详的包刮佛像在内的其它各种黄铜礼器。这就是我国首次使用黄铜铸器的实物见证。其中:该批宣德炉宫廷御用,其它用器派分奖赏给文武大臣,著名寺院。宣德年间未再有第二次铸炉。自宣德三年铸炉诞生起,明朝历代均有不等的本朝铸炉,也均是宫廷御用器。明朝历代祟尚红色,“朱红”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之为“国色”。因此,宣德炉也不例外,栗壳色“朱砂红”是宣德三年炉的主色调;佛经纸、茄皮、棠梨、褐色是宣三炉铜料在六至十二炼中产生的原铜色。正德年的正德款的正德红,随着正德皇帝的阿拉伯经历,独树一炽,为宣炉传承增添一彩。宣德炉御用宫廷:这项用制直至明末崇祯发生了毁炉铸币亊件(崇祯元年)、后又开起仿大明宣德炉事件(奖赏有功国臣)而终止(崇祯三年至明朝灭亡)。 三、仿“大明宣德年製”款铜香炉是明末崇祯,登基即战乱四起,国库空虚,故下令毁炉铸币(崇祯元年),为了正兴国家,奖励文武百官,(崇祯三年)责令开起了官仿宣德炉的先河,直至明朝灭亡。从存世炉研究,有前后两个不同体款版本:1、前期仿炉,型体厚重拙笨、规整精美、仿“大明宣德年製”采用台阁体小楷书法的年号款,与上祖真宣年号落款区别为敬。2、后期改进后的版本:优雅秀美、体重明显减轻,仿“大明宣德年製”年号采用沈度书法台阁体落款。经崇祯组织修改的“宣德彝器图谱”更加丰富多彩,皮色、耳型决定奖赏使用大臣的等级、场合、用途等等。炉色也由国色朱红增至上百种色彩之丰,并改宣德炉由宫廷御用器,扩展成为皇上奖赐给文武百官有功之臣的荣耀之尊。由此,宣德炉开始走出了宫廷。 四、私款炉的献世:是大明王朝的毁灭后,宫廷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工匠解散流落民间,为了生存,在民间开起了仿大明宣徳款、冒款历史明人和私款炉的生意。1、仿宣德年款有:一字、二字、四字、六字(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2、最著名的私款铜炉有:云间阁胡文明款和石叟款等上百号。3、冒充明人款铜炉有:吴邦左xx年款和玉堂清玩(严崇之子款)等等五花八门。可见当时人们对宣炉的喜爱热情。日后,人们把各种款号的铜香炉统称为:“宣德炉”,一直沿用至今。 五、大明宣德炉自诞生后,一直影响后大明朝各代,在明宣德后二百多年中,宣德炉使用人均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百姓只是道听途说,从未眼见其物。特别是崇祯,由于无奈的毁炉铸币,明智的仿炉奖赏用心。把宣德炉发杨光大到极致。明朝灭亡后,大明宣德铜香炉也随御用监的工匠们,把神秘、传奇、荣耀至上的“大明宣德炉”传入民间。百姓无不以拥有一尊宣德炉为荣、为尚。因此,明末清初社会改朝换代战乱六十载,是大明宣德炉:仿款、私款、冒款的仿造、使用、传承、弘杨的历史顶峰时期,清朝也代代相仿,直至现代。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