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温雅敦厚 清新刚健——阮荣春老师中国画读后有感

2010-01-14 15:07:32 黄培杰

  看了阮荣春老师的画后,觉得以“温雅敦厚、清新刚健”这种感受来表述,是最恰当不过了。温雅,即温文尔雅,是一种学养之气的自然体现;敦厚,宽广厚实而内涵丰富;清新,无论画面意境、墨色还是色彩,都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清新之气;刚健,则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精神风骨。这几种不出“奇、不显“怪”,“温雅敦厚、清新刚健”的画面特征,使得阮荣春老师的中国画独具面貌,其绘画品位列当今绘画语境中的“高逸” 品之一。

  之所以称阮荣春老师的绘画品位为当今绘画语境中的“高逸”品之一,其中的构成特点,就是刻画与浑融的高妙统一,亦即“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和深厚学养对绘画品位的高层次把握。大家都知道美术史上艺术品位的“逸品之冠”倪云林的“写逸气”之说,但认真研读过他的画后,人们能够看出,这位倪高士的笔墨并非是“画气不画形”,而是刻画得极为到位,而绝不是“芦麻”不辨。“写逸气”,更多的是理论观点而不是画面的挥洒“聊写”。

  我们知道,当今时代中凡是绘画欣赏尤其是画家,自身之造诣达到一定的高度之时,面对一幅中国画,欣赏的目光除了满纸氤氲的总体势态与画面气氛之外,一定要有几处由粗渐精、进而刻画精妙之处,才能满足欣赏的眼光和审美的心理;如同笔墨效果在“润含春雨”的同时一定要配以“燥裂秋风”,才能使得欣赏者有审美心理之起承转合的适快感。而几处由粗渐精、进而刻画精妙之处,无论在当今还是在古代,都是与西方绘画的立体塑造是不谋而合的,特别是那几处刻画精妙之处,可以说,就是物体立体感塑造刻画最深入的地方,只不过中国画画面照射的是平光或称“心象光”,而非科学意义的西方绘画侧上方的来光。这一点,中国画理论中实际上也早就有“石分三面、树分四岐”的立体塑造理论与西方立体素描理论相对应,只不过在当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西方绘画立体塑造观念而已。阮老师的作品里,中国画的平面挥写与西方绘画的立体塑造相浑融,由粗渐精、进而刻画精妙之处随处可见,尤其在山水画中更是如此,使得画面具有“远取其势、近去其质”的引人入胜之感。这种集中西方绘画优点为一体的特点,在画面“温雅敦厚、刚健清新”独特风貌的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阮荣春老师平面而立体、体式恢宏而气象氤氲的中国画,使我联想到了在法国掌握了西方油画写实风格精髓的徐悲鸿先生那笔酣墨畅而雄浑飘逸的写意奔马,风雨中的鸣鸡,高卧山岗上的雄狮以及目光炯炯、蓄势待发的秃鹫。二者看似题材不同,画面效果也不同,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那就是:中西方绘画造型优势的互补而不失笔墨特点、不离中国画品格的融合运用。

  何谓中国画?这应是一个不断发展而充实的概念。我以为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点或方面可视变化的基础之上。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某些文人写意画“,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康有为先生认为应“以复古为更新”,即复“六朝唐宋之法”,此法不是宋代文人(士夫)画家“苏(轼)、米(芾)拨弃形似,倡为士气”,“自写逸气以鸣高”,重“写意”、“墨笔粗简者”之法,而“以形神为主”,“以着色界画为正”,“以院体为画正法”,又以“郎世宁乃出西法”为例,希望“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 徐悲鸿先生也认为中国画应“按现世已发明之术”、“作物必须凭实写”,做到“惟妙惟肖”来进行改良,他说: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中国美术之古典之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米勒、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构境之雅。又说:吾个人对于中国目前艺术之颓败,觉非力倡写实主义不为功。吾中国他日新派之成立,必赖固有之古典主义,如画则尚意境,精钩勒等技。(参见周积寅《徐悲鸿中国画收藏观》,《国际金融报》 (2004年07月23日 第11版)我觉得这些前辈们的论述已经当今的画坛所证实,在中国画一个一个的点上,即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平面和立体塑造相结合,色调和墨法相结合,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中西绘画品位的相结合,联想意境和直观意境的相结合,现代技术而带来的画材画法法与传统中西方绘画的相结合,等等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当今时代的绘画语境有了与以往不同的风貌,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画家和观赏人群以及与之适应的审美心理,呼唤和催生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绘画风貌。这种时代任务的承担,自然是学识修养丰厚、中西艺术体悟深刻、绘画技法造诣高深之学者型画家独领风骚,上述这些中国画的发展点无疑的在阮荣春老师的画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看阮老师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江山明净图》、《脱尘图》、《秋山图》、《云崖钟声图》等,墨色温润,传统“浅绛法”经其妙悟,呈现出高雅而朴实亲切的感觉,再加上构图视角、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中西结合,远近前后色彩冷暖悄然变化,给人感觉画中境地似曾相识般地游过到过,又不能具体和某一地域完全对应;既是人间所有,又非人间所属;既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既可心灵感应,又可视觉欣赏而风貌独具。花鸟画《立轴蓝梅图》、《春风枝头图》显现了阮老师对呈石青意的蓝色之独悟和妙用,尤其是《立轴蓝梅图》使人耳目一新;立轴《竹石图》、立轴《绿梅图》、横幅《晨溪曳影图》则仿佛画中清气溢出了画外,有夺境之妙。

  齐白石先生有“大天才下大笨功夫”之说,李可染先生也有“苦学派”之语,二位大师开创了中国画之经典面貌。众多后来者之中,阮荣春老师当属佼佼者之位。我们真诚地希望和祝愿阮老师再启新门!

  黄培杰,江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博士。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朱从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