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永哲:追求漆与墨的兼容
2017-11-29 15:53:31 未知
如果回忆陕西画坊的历史,人们会不经意的谈到一段令人难忘而又寻味的话题,那就是脍炙人口的“特艺现象”。在西安环城西路有一个普通的工艺美术厂,那就是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
作为曾十数年担任西安特种工艺厂技术厂长的史永哲,当年与崔振宽、江文湛一起在厂里励精图治、切磋钻研,而今他作为长安书画院的院长,依然漆墨共荣、表露在他作品的艺术语言中。
华商报:特艺厂对西北画坛影响深远,这里大家辈出,走出了崔振宽、江文湛、郭北平、王炎林等陕西画坛重量级人物。你是在特艺工作时间最长的画家,同时又是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特殊的历史,你有怎样的思考?
史永哲:特艺厂从六十年代初期建厂到九十年代末期结束,历经四十余年,它的成长与发展就像一本教科书,翻开它的每一页都有记载着年代的足迹。它是一部企业发展史,是一部工艺美术史,又是一部艺术人才发展史。如今审视“特艺现象”,无论对于陕西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陕西书画界的历史还是工艺美术的变迁上,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抚今忆昔,我省中国书画艺术和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在这里出现了三次艺术群体的大汇合,成为我省艺术发展里程中令人瞩目的一页。六十年代西安美术学院一批师生成为特艺事业的创作者和奠基人。七十年代又一批调入特艺厂的优秀专业人才再次成为特艺厂的中流砥柱。八十年代第三批优秀画家趁改革开放大潮流再进特艺厂,成立长安书画院,成为人才集结的第三次浪潮。他们用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禀赋,造就了一个艺术殿堂,这个殿堂中包含工艺美术、中国书法、绘画、雕塑、油画及民间工艺等领域,而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在他们的影响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尤其以中国画成就领先陕西画坛。由于艺术力量雄厚而形成巨大吸引力,献身从艺者趋之若鹜,特艺厂曾有“小美院”之称,被社会称之为“特艺现象”。“特艺现象”这个年代形成的艺术创作群体,应该被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认真地阅读和审视。
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画家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出来的?这涉及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理想的抉择,一个艺术家终生的成就、修养、造诣。这杯浓烈的酒是如何酿成的?这一切都生动地在特艺群体的故事中呈现出来。那个时代上自长安画派奠基人下自普通画家,不为世俗功利所诱惑,只有艺术的淳朴和执着。在那个年代,为社会为事业、为艺术励精图治,在非常时期做出了非常艺术。
华商报:长安书画院建院于1986年,是一个迄今已有30多年悠久历史的民间画院,作为灵魂人物,请谈谈书画院的现状与发展。
史永哲:画院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这就决定了画院的学术平等地位以及它的纯洁性。长安书画院可以说是我省成立较早的一个民间组织,是以特艺现象为依托,在1986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应运而生,迄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画院主要成员均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美术师、国家级美协、书协、省美协、书协会员所组成,既有老一辈知名画家也有中青年书画家。多年来,长安书画院团结全院书画艺术家,创建一个学术风气端正、共谐共进的艺术园地,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书画交流活动,多次组织全国各地写生采风,以“笔墨与自然沟通,艺术与生活共存”的宗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足迹全国各地,并创建多个“创作写生基地”为书画艺术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长安书画院多年来不但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同时也注重与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同企业团结共创平台,以“资源共享、综合展示、主题推介、书画论坛”等各种形式,广泛构建社会平台。无论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还是打造创意开拓文化产业,都将为书画院注入活力和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前景。
华商报:你自幼习画,又深植于美院学术教育土壤,后留学日本,丰富艺术阅历,作品中也透露着中国文化的世界眼光,这种探索与创新你似乎从未停止?
史永哲: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我总觉得一个画家或艺术家要广泛地接触更多的事物,以增加自己的阅历知识和素养。
在我的艺术园地里山水人物俱涉,漆艺国画共赢,往往追寻孩提时涂鸦和民间意匠,他们的绘画无他人和班底可寻,却充满朴真。我在作画时,总是想试图表内心节奏的倾诉,对苍白单薄和媚俗的拒绝,节制性地展现着偶然的残存,追求“天作偶合”之工注入笔墨语言。继而执迷漆画,无数次漆韵触摸指尖,乞求漆与墨的兼容。时而回归时而叛离,收敛和张力之浆滑动艺术之舟在波澜中向前,一切都在状态之中,这就是一个画家应有的作为和追求。
华商报: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漆画条件,你觉得陕西目前漆画的发展形势如何,应该如何树立自己在这一艺术门类的优势,让陕西漆画取得与光荣历史相匹配的地位。
史永哲:从美院到社会,从课堂到工厂,从社会更到漆器,可以说书画漆艺与我一生艺术生涯伴随而行。漆文化迄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而我们陕西省又是漆资源大省,秦岭山麓有丰富的漆树资源。西安特艺厂就是以漆器艺术为生存之本,开拓了陕西工艺美术事业的辉煌。西安特艺厂之所以得以发展壮大,陕西漆艺之所以曾有辉煌,都是因为有一批致力于艺术追求,有艺术院校的造型功底的画家给传统工艺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当前,古老传统的漆器工艺和现实生活虽然若即若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碰撞,人们的视线会逐步回归到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上。不管是艺术感染力还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漆艺依然风采独具。
我从事漆器艺术数十年,仍希望为传承发展陕西漆艺而老骥伏枥,培养更多漆艺人才。
(责任编辑:任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