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碑(13)|访张心孝墓(一)

2020-12-23 16:30:39 未知

    访张心孝墓(一)

2013年4月18日  晴  巴中南江


早上6点起床,搭上到洪口的班车,快10点了才到龙凤场,见到了早已等候的文化站站长谢钟荣先生。简单的寒暄之后,坐上他的摩托车,他要带我去的是张心孝墓地,这是文物局席凯局长和王丹女士极力推荐的几处必看的点之一。

摩托车是四川农村目前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是我个人外出考察时常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很多专门跑营运的称为“摩的”。地方的摩的师傅人很友好,路况熟悉,价格也不贵。关键是他们对附近的地方非常熟悉,村村户户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会跟村里的人打听,再偏僻地地方,很快就可以找到。到了地方还会帮忙清理墓地、测量数据等,这也是我常常选择摩托车下乡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也确实比较危险!

6PoOMIaHhLnd7988FTjAg59offstdSeYCIWndhLd.jpeg

石婆山村小学前的留影

行进了约20分钟,我们便到了石婆山村委会门前,在等待村主任的间歇,我坐在旁边村小门前的木架秋千上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吧。尽管高高的横梁上写着“严禁乘坐”,但阳光明媚的乡村令人格外愉悦。

9NAIzs7zEx8PMgxhE7HJo2NjvSy7SEzGlnkMtJ5R.jpeg

张心孝墓地全貌

随后步行约2公里,经过了一片田地和几座院落,便是一片下坡地段,眼前是一处枝繁叶茂的土丘,一条宽阔的土路成为了村民出入的通道。再往前就看见了一对双斗桅杆和石狮,近前还有一座四方碑,道路径直从两座桅杆中间穿过,原来我们是从墓葬的背后进入的墓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回首便看见了一座高大的墓碑,尽管茂密的枝叶和藤蔓几乎将整座墓碑给包裹了起来,但毋容置疑,只需一眼就被该墓复杂的结构和繁缛的雕刻所震撼!特别是一层明间外的一个突出的廊柱屋顶和顶上的亡堂,都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

我们的到来,吸引了在附近劳作的几位村民,我也正好需要请人帮忙砍掉墓碑上的那些遮挡的植物。很快谈妥,一位大爷就立马回去扛梯子,拿砍刀。该墓地位于一个左、右低矮的山梁之上,桅杆、石狮、四方碑、主墓碑间隔三五米,依次排列在长约二十米的斜坡上,两侧似乎没有围墙。

W5qeMzTlZVfnzPeM8LWZFDRKjfKs2NhgRlhTLyWO.jpeg

张心孝墓前桅杆柱础上的“千里走单骑”

墓地最前方的桅杆约五六米高,八棱柱,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方斗,斗面磨光,上下收边,斗的底部四角分别有卷云斜撑。下部的大斗各面刻字,为“卓立三千”“文光射斗”,文字阴刻,还环以边饰,很有些气象,这应该就是传说中“文武双全”的桅杆的典型样式吧。桅杆柱础造型也比较复杂,底层为须弥座,带圆角包袱布,各面雕刻纹饰和人物图像,可惜满是白花花的苔藓,模糊不清。其中左侧柱础包袱布上的一幅图像颇为热闹:只见一队人马鱼贯前行,前面为一车撵,其内坐一女性,车前有一人躬身相迎,车后随从数人,有举盖伞,有扛旗子,还有拿长幡。在队伍的旁边,一人骑马相随。不过数人的头部残损,不好辨认其身份模样,也不知此图表现的是何题材。猜测莫不是“千里走单骑”?上层圆鼓上也线刻装饰纹样,圆鼓下还有八棱座和细小纹饰,可谓细致。

再往里是一对昂首张口对向而坐的狮子,但据谢钟荣站长讲,石狮子原本在桅杆的前面,出于保护的目的,才将之移到桅杆和四方碑之间放置。石狮雕刻也同样精细繁复,尤其是身上披挂了好些缎带、铃铛、串珠等配饰,甚至还有葫芦香囊、海螺、蒲扇等,似乎是“暗八仙”。尽管有部分缺失,但是整体保护还算完整,气势犹存。

石狮背后约2米处就是一座四方碑亭,它也被称为“四柱顶帽”或四方碑,据说也是要有功名者才能建这样的墓碑。这座四方碑位于墓地的正中位置,正对主碑,也是在整个墓地的中轴线上,是一座位置特殊、造型和工艺都颇为讲究的陪碑。

OEpVmkQy0j7q9gQj3CY35AF5WM9aXINxHwZCD9QH.jpeg

张心孝墓前四方碑正面

四方碑碑亭属于墓碑中比较特殊的样式,除了其造型有似于亭子或轿子外,更特殊的是该碑可以——四面观看。也就是说,常见的墓碑,都只是模仿了建筑的正立面,至多可以正、反两面观看,而四方碑则注重了前、后、左、右四个面的立体性和完整性。

这座四方碑为高度超4米的须弥座、攥尖顶的亭子样式的建筑。顶部硕大厚重,檐角翘起,顶部刻瓦垄,端头还刻有瓦当纹饰。四角的脊饰为拐子纹和植物纹的穿插组合,一直延伸至宝顶,将圆形宝顶卡在正中,好像托着一颗大钻戒。

4mbZM7q5E7HJ7jg8qdWrFgtb12rVSzqhT30JXUZm.jpeg

张心孝墓前四方碑顶的雕刻和装饰

四方碑正面屋顶的瓦垄之上还有两组圆雕武士立像。雕像男、女两人一组(女性三寸小脚比较明显)做出戏剧人物中的“亮相”动作、身段清晰,动感十足。武士的五官、表情,手中的兵器、衣纹穿戴甚至一片片铠甲都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尽管多有残损,但依然让人感觉到那种神气活现的气势。武士的腰带和衣纹形成了多层次的节奏对比关系,体现出匠师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水准。

tVZJVmk1LGlh77NHlaH31jBVK6JxChBdXTVnYW5y.jpeg

张心孝墓前四方碑正面的牌匾

檐下为弧形卷棚样式,连接垂花柱头,其间穿插灯笼和花卉纹饰,左右和背面正中雕刻三联折页式匾额,左右为“不老真”“世不朽”,背后为“不夜台”。其下为立柱,正面雕刻柱联。顶部柱间门罩分为两层,上层横板上雕刻戏曲人物的场景,下层为“八”字形,彩绘雕刻精美的龙、凤等变形的花卉纹饰。

BAmgD6XT7krUwtLeNr9uZ8OgFjHC3ORULS3mrWyF.jpeg

张心孝墓前的四方碑内方柱的书法碑刻

正面更显特别,一块由龙纹和狮子拱卫的竖向的牌匾,其上刻“奉旨皇恩宠赐”字样,牌匾底部还隐约可见三位人物雕刻,大致可以推测为“福禄寿三星”。。两只狮子后足相抵,回首互望,呈八字形跨连左右立柱。陪同前来的村干部也是张氏后人,说起这块匾额的来历,几乎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为这座墓平添了传奇色彩。 

两侧的立柱正面有联曰:“看此日恩荣鸠杖,卜他年美济凤毛。”对联的顶部雕刻有一只手提着的样子,并装饰有云纹和树叶等纹饰,可谓用心之致。而在柱子的侧面,从上到下雕刻神仙人物形象,看上去像是 “八仙” 。 

透过柱间,可见亭内竖立一块四方石柱,其上各面阴刻文字,正面为张心孝夫人赵氏、易氏与其子张东平及夫人刘氏五人的合墓墓志。左右似为家谱。背面正中刻“保宁府通江县八甲地名石婆山”,两旁也是姓氏名字等。这些碑刻文字结体稳重,笔划舒展,外方内圆,显示出较深的书法功底。除此之外,立柱的内侧面也有好些较小的文字,来不及细看。但是该碑的柱联、匾额,四方内柱上的文字让我开始对碑刻书法有了关注。除了记录性的墓志,碑刻书法或许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考察对象。

iFjAmm7zhrwMkQOjikBb17CDoXKEHmlM9azgJd5A.jpeg

张心孝墓前四方碑侧面的戏曲雕刻

亭内方柱置于高约20厘米的台座之上,台座四边卡接在碑身立柱之内,正面刻多级梯步,其余各面均各有戏曲人物雕刻,有文戏,也有武戏。四方碑左侧面台座上的一幅雕刻图像可能是“包公戏”中《滴血认亲》中的一出,案桌前下跪的女子面前一盆以及画面右侧的铡刀是我判断的重要线索。而与这幅雕刻相对的门罩上的那副图像我看出来应该是《太白醉酒退蛮书》,这当然得益于对张李邦匠师的访问。尽管这幅图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画面左侧的一单翎子花脸人物,牵着一头大象。画上还有两张案桌,左侧桌前一人垂头丧气地在桌前坐着,其身后有一人手拿拂尘站立。中间一人,反绑手臂,跪于案前,其形象怪异,非番邦莫属……与张李邦老人所雕刻的形象、构图、人物、道具都相去甚远,但我还是从那些“单翎子”“大花脸”“提笔写字”“脱靴”“打扇”等元素中读出了画面的内容。

这似乎让我对民间匠师如何将舞台戏曲表演转换到雕刻图像的某种内在的技巧和方法,有了一定的领悟。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匠师,甚至是同一匠师对相同题材都有大异其趣的视觉表现,但是他们总能够在“场景”中提供出某些不变的“要件”作为观者读取的线索,而获得似曾相识的愉悦;而要件之外的部分,则大可以自由发挥了,又让人感受到欣赏新奇的快感。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匠师们创造了人们所熟悉但又极为丰富多变的图像和纹饰。

pqn3EUcIMVumxwtudNff4bY41vM6E0j1Q2AlkP6M.jpeg

张心孝墓侧面看到的四方碑、石狮和桅杆

碑身立柱的基座,比亭内方柱的台座稍厚,稍宽,形成层层迭出的样式。基座各面中间部分被雕刻出多级台阶,与立柱内侧齐平。这样,位于碑身立柱之下的两端头就成了方形,恰似柱础,其正面还雕刻浅浮雕花卉纹,饰设计极为巧妙。尤其是正面的梯步与亭内的台座上的梯步相连,两层台阶外宽内窄,营造了较为明显的“步入”感。

四方碑的基座为须弥座,三层叠涩束腰,无包袱布,除了上枋和下枋上有纹饰外,其它部位为素面,圭角宽出许多,应该多是出于稳定的考虑。但这座四方碑错进错出的复杂尺度变化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视觉节凑。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川、渝地区民间墓地中的四方碑亭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已非常成熟了。

图文|罗晓欢 & 编辑|门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