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心性与现世
2021-01-08 10:30:12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心性与现世》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中国传统文化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对心性的强调,艺术中尤其如此。
中国画在唐朝的时候,还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后来,“外”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心性主义的天下。在中国画里,眼睛观察写生与内心情感抒发之间,它强调内心表达;在外部形态的真实(形似)和内在精神的把握(神似)方面,它重视“神似”;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它强调出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它强调理想……
从宋代开始,“心性主义”的高涨,把绘画的精神性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中国画的现实感、社会性和生活内容则开始衰退。
中国绘画的心性主义一直备受推崇,它是高蹈的、悠远的、精微的、内心化的、远离尘世的……这些富于魅力的地方在二十世纪恰好又吻合了国际上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潮流,到现在,这种心性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由于具有反现代性的某些特质而被认为具有引领未来潮流的意义,没人敢于小觑。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从五四时期开始,在国内遭到了一些激进的革新者们的批评,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传统中国画缺少变革和创新。为什么二十世纪以来,在国内有那么多对于传统绘画的非议呢?其核心原因也是因为它的这种心性主义。
在这些批评者看来,如果站在当代立场,从中国画自身逻辑出发,这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心性主义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常常被它的历史价值和在今天所具有的正面意义所掩盖了。
在这些批评的声音中,最突出的一个理由是,传统中国绘画缺乏现实感,它的题材老旧、单一,陷入到山水、花鸟的程式化,样式化的表现中,不能够面对社会,面对人的现实处境和生存状态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反观当代艺术呢,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命运。所以,传统的中国画不改变这种状态就很难发展。
事实上,中国绘画在心性和现世的问题上,并非历来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一个演化过程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一批古代画史中,纪录了许多画家能够惟妙惟肖地描摹对象,以至于可以乱真的故事:如徐邈画鱼于板上,竟引来水獭;曹不兴“误笔成蝇”,让孙权以为真,竟用手弹之;张僧鹞画梁武帝之子,让其对之如面……可见,在那个时候,把形画准也是备受推崇的一件事。
还有,“六朝图画战争多”,只是这种战争题材到后来完全绝迹了;就是在北宋时期,如《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画市井生活的绘画也相当流行。为什么中国绘画中的这些伟大传统到后来都消失了呢?那种“存形莫善于画”的传统,那种高超的写实技巧,那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广泛表现,都被从宋代开始提倡的“心画”、“心印”、“聊写胸中逸气耳”这种心性主义取代了。米芾说,“今人绝不画故事”,意味着中国画的另一端,重视现世的传统被切断。
心性主义要两面地看,在肯定它的历史成就和现实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于当今中国画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今天,中国画领域出现的实验水墨、“都市水墨”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心性主义的一种匡正。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