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冯豆花美术馆

2021-01-11 10:20:55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冯豆花美术馆》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几个来自重庆的雕塑家和贵州桐梓羊蹬镇的一些手艺人成立了“羊蹬艺术合作社”之后,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所做的艺术活动,让当地局民由惊讶、好奇、看热闹,到慢慢开始理解和参与。木匠冯师傅就是一个愿意同合作社进行深度合作的人。

冯师傅曾经和几位艺术家合作,用木工技术进行过艺术的创作,经过这次合作,他个人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冯师傅在镇上开了一家豆花馆,名叫“冯豆花”,艺术合作社提出来要和冯师傅合作,把他的冯豆花馆变成一个美术馆。

“冯豆花美术馆”就是2014年羊蹬艺术合作社提出的一个新创意。这个想法是这样的,所谓“美术馆”并不是让冯师傅把豆花馆腾空,拿出来当艺术的展示空间。恰恰相反,豆花馆照常经营,而艺术合作社将艺术植入到豆花馆里,或者说,让豆花馆艺术化。这样,它就兼有了两种功能,一是日常餐饮行业的“豆花馆”;另外又是展示艺术作品的“美术馆”。

当代艺术中有一种创作方式:用各种不同材料,按照原物大小,采取照相写实的手法,来进行复制,创作出几可乱真的日常生活的物品,例如一个钱包,一顶帽子,一个手机等等。

来自重庆的艺术家提出,创作出一些雕刻有日常物品的桌子,然后把它和冯豆花馆原来进行营业用的桌子进行调换,这样,艺术的桌子同时又担当了实际餐饮用具的功能,这样,当代艺术也巧妙地植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过去两相分离的艺术和生活在冯豆花美术馆里合二为一。镇里的老百姓在冯豆花馆吃豆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美术馆参观艺术作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羊蹬艺术合作社和冯师傅因为美术馆的事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冯师傅无偿提供豆花店给合作社作为美术馆的空间;合作社则负责向美术馆提供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展示了一段时间之后,合作社负责更换新的艺术作品。

冯豆花的营业面积不过20多平米,是一个只有四张桌子的豆花小店,艺术合作社对它的改变,主要是创作了四张新餐桌,与原桌子同样大小,在这几张桌子上,雕刻有木雕着色的生活物品:香烟盒、打火机、钥匙、筷子、调味碟、盘子,这些艺术作品和桌面是一个整体。当人们坐在这里吃豆花的时候,可以有一些让人惊奇的发现,食客可以揣摩、近距离观看、摩挲……

冯豆花的招牌变成了冯豆花美术馆,挂牌的那天,镇上的居民纷纷赶来看热闹,过去,镇上从来听说过“美术馆”,现在,一家豆花点摇身一变,成为了美术馆,同时,依旧还是卖豆花,这引起了居民们极大的好奇。

由于人气旺,冯豆花美术馆挂牌的当天,豆花馆的生意从来没有这么火爆过,平日一天可能都卖不完的豆花在上午11点就全部卖光了。冯家很高兴,尝到了艺术的甜头;当然合作社也高兴,豆花生意好了,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观众,二者双赢。

冯豆花美术馆成了镇上的一件新鲜事,吃豆花不新鲜,但是豆花馆里有艺术,这是很新鲜。居民纷纷赶来参观的之后,冯豆花美术馆隔壁的一家“果味香西饼屋”老板看在眼里,有点坐不住了,也找到合作社询问,能不能做一个西饼屋美术馆呢?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