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考验公众

2021-01-15 09:56:01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考验公众》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在当代社会,所谓“公众”往往是终极的评判标准,例如,某项公共服务做得好不好,应该公众说了算;某件公共艺术作品好不好,也要看公众喜不喜欢。

另一方面,作为复数的“公众”却很少受到责任追究。谁来追究公众的责任呢?

前不久,深圳雕塑院在中心公园举办了一个公共雕塑展,这个展览名叫雕塑,实际作品却和过去的雕塑已经完全不同。一批设计师、建筑师甚至还有人类学家参与到展览作品的创作中,这些作品采用了非永久性的装置、影像、地景等方式,过去人们熟悉的实体雕塑基本没有了。

参展的作品中,有用大树干制成,可以弹奏音乐的伽耶琴;有吊床式的,可以荡秋千的互动装置;有用发光碟片铺在河面上的一大片“银河;有用许多蒲扇组成,随风起舞的动态装置;有在树林中用大块蓝色扎染布组成的64卦方阵……

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的观赏习惯,却也给它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作品安装之初,策展人就说,这个展览将是对深圳公众的一次重大考验。

果不其然,展览还没正式开幕,就有人报告,随风摇曳的蒲扇被人“顺走”了几把;用建筑工地的白色扎带组成的一块“白草坪”被人当着作者的面拔起了几块,问她为什么要拔,她说因为它好看,喜欢。

开幕的第二天,正好雨过天晴,引来展览开幕后的第一个周末,中心公园人流如织,这些新奇、公共性很强的作品果然很受公众喜欢,但是,不好的消息马上传来:吊床的钢圈由于上去的人过多,不堪承重,出现断裂,需要马上维修;一片整齐的“银河”上,被人扔进泥块、空瓶子;已有警示说明,不应该攀爬的“积木熊”被攀爬;浑身毛茸茸的白熊,被人拔了毛;远置于草丛深处的作品,硬是被淌出一条道,观众要过去站在作品旁边合影……

这些不应有的损害行为大多不是恶意的,大家对作品“动心动脚”绝大多数是因为喜欢它们。同时,这种现象还说明,这类作品过去公众见得太少,完全没有如何对待它们的经验;还有,这些作者本身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实现最大的公共效益,希望和观众互动,一些观众踊跃响应了,只是有些“动过头”了,不能掌握互动的限度和分寸,一般来说,好多观众并没有看互动说明和警示就开始参与了;最后,直接对作品构成损害的大多数是小孩,他们只凭自己的喜好行事,是家长没有尽到责任,教他们如何爱护公物,遵守秩序。

面对艺术品“受伤”的情况,一些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无论如何,公众喜欢,是对作者最大的奖赏;当然,让他们苦恼的是,一旦坏了,必须不断修理,作品要坚持到展览结束。也有作者甚至对这些作品“受伤”的行为表示了宽容,哪里不是这样呢?就是在发达国家,公共空间展出的作品被损害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要有耐心,要等城市公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果需要付出被损坏的代价换来观众的自觉和觉醒,那么展览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观众也对作品的损害也纷纷表示惋惜和遗憾,或许这种来自公众的“自我反省”和“自查自纠”可能比教育更有作用。

明年的公共雕塑展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