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碑(26)|难道是兄弟合葬墓?
2021-02-02 17:28:52 未知
难道是兄弟合葬墓?
2013年6月12日 下午 晴 四川省南部县
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天气很热!
因为村道路上没有公交车,好不容易招呼到一辆过路的摩的。途中,摩的师傅还带我去到一处村里的古迹,那是一座近年修建的小庙,但我对那些塑像和建筑没有什么兴趣。随即我们边走边问,一直往山下走,好不容易找到了文管员李从信老人的家。
因为之前打电话联系过,到了之后,李从信老人便迎到屋里。屋里还有老大娘和一位年轻女子以及两个小孩,是老人的儿媳和孙子,他们是因为端午节特地回来看望老人的。一家人正在吃午饭,因为过节,看上去好丰盛。他们知道我没有吃饭,便热情地让我坐上桌子。也是真的饿了,不客气地饱餐了一顿,那仔姜肉片真好吃!
在李从信家中吃午饭
饭后,趁着一家人休息的间隙,我迫不及待地走到江边转了转。江水清澈,江面开阔而平静,两岸或是苍翠的树木或是碧绿的田野,一幅清静安适的乡村临江美景。
嘉陵江畔的金石村
这是一个人口相对稠密的村子,左右层层梯田在低矮的丘陵之间环绕,其中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院落,李从信老人的家都在最靠近江边的台地上。他们家的环境太好了,前面是宽阔的嘉陵江。上涨的江水淹没了滩涂,一群白鹅和鸭子在水里游走,岸边还停靠着小木船。这宜人的景色使我一时忘记了炎热和疲惫。
在距离他家不远的一片菜地尽头,一座现代墓葬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建筑结构上看,与之前看到的那些清代墓葬建筑多有类似。重檐庑殿,有明间和亡堂等。两边还有石狮相伴。但是整个建筑是用水泥做基础,外面用白色的釉面砖和黄色的琉璃构件等进行的装饰,龙柱也是水泥堆塑的。特别是墓碑也同样设置了“亡堂”这一结构,一个瓷砖贴面的浅龛,其内嵌死者的遗像照片,估计这是一个合葬墓,不过目前只有左侧有一男子的照片,右侧为空白。
现代材料和工艺的新墓碑
明间字版为黑色花岗石,文字由机器雕刻而成。这反映出该地区的造墓传统一直延续,不过有与时俱进的变化。事实上,这种用水泥、釉面砖等现代建筑材料修建的墓碑并不是主流。石碑依然是该地区墓碑的首选样式,在马路边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工厂,批量化的加工墓碑。他们利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加工处理石头构件,并用计算机数字雕刻技术完成装饰图案和铭文。如今,这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
李明合墓全景
我要找的李明合墓就在李从信家院子的背后不足30米处的竹林中,该墓为座牌楼式独立墓碑,为道光三年(1823年)立,五柱四间,四重檐,宽度超过6米,高约5米。
与前面所见宋、李二墓形制有诸多近似之处。特别是在一层明间顶部,即第一、第二层檐之间那长长的跨开间大额枋,以及额枋上的雕刻。还有就是顶檐之下的亡堂及其门口的高浮雕门神像。
李明合墓明间结构
李明合墓明间局部(右)
整座墓碑的基础由三块呈八字形的巨石拼接,高约1米,仿须弥座束腰造型。
该墓碑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明间部分。不像之前所见,墓葬建筑依照明间、次间、梢间等次第排列,并逐渐减小其尺度。这里的明间是两个并排而立,且尺度相当的开间。两开间之间的中柱较小,而外侧的门柱更为宽厚,外凸较多,并刻有柱联,如此看来,两个明间应该算作一间。可能是出于稳固的考虑,同时也更为复杂好看,在两间中柱外侧又单立一中柱,该柱里侧的中柱有约20厘米的间隔。中柱从上到下雕刻了多组人物。同时该柱与左右立柱齐平,上有门罩,下有门槛与侧柱相连接。门罩下沿为变形龙纹,主体装饰雕刻有多组,共十余戏剧人物和场景。透过这些镂空的花饰,还可以看到明间门套上的雕刻,形成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门柱和里层的明间门套就形成了两重的柱廊结构,使得墓碑造型上更为复杂多变。
李明合墓第一层额枋全貌
李明合墓两端的马战场景
门柱有联为:“当门曲水流巴字,对面屏山□□□”,倒是很符合墓葬所在的位置和环境状况。两个明间门套上的雕刻也非常复杂。顶部为“马战”场景,因外层门罩遮挡,需要凑近才能够看得清楚,不过这种遮挡反而形成了一种保护,可以了解雕刻原初的样貌,不像外面的那些雕刻,风化严重。门套左右分别为三幅分格雕刻的戏曲人物,每一组2~3人不等,有文戏也有武戏,人物造型生动,变化多样。透过门套的开口,可见碑板文字,但碑板下半部分完全风化,只留下上半段的文字。在右侧明间内依稀看见“……储封李公讳明合□□□……”;左侧有“……储封李公讳□□□……”看样子并非常见的夫妻合葬墓。在门套的上端左右分别有一组两头鹿和两只鹤颈部相连的动物雕刻,似乎是有“鹿鹤同春”之意。李从信老人说,他们好像是兄弟关系,其他情况也不清楚,这实在有点令人疑惑不解。
墓碑上的雕刻,除了自然风化,人为的破坏也是重要因素,这主要可能是因为长期的烧纸祭拜,使这些图像被熏黑,甚至剥落,很多图像都难以辨识。特别是左右两个次间,尽管可以看出有好些雕刻图像,但是保存完好的实在不多。明间外立柱门罩之后的里层雕刻保存相对完好,尽管并不像外面的雕刻那样经过细细打磨,可以看到细细的錾痕,这为研究雕刻工艺流程提供了信息。
在明间之上是长近4米的额枋,其上复杂的雕刻在整个墓碑上格外显眼。雕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左右的骑马战争场面和中段的三幅带有建筑背景的人物场景雕刻,每一幅都不下十余人,场面复杂,结构有序。
在额枋的中段,是三幅构图相近的诸多人物组合。在三座并排的两重檐庑殿顶的房屋下,是一个热闹的众人相聚的场景,画面正中有一桌,其后座一人,左右还有两位女性相陪,其余数人环列一圈。但是明显可见,正中的一幅图像人物数量和场景又更加复杂一些。从雕刻的严格对称关系以及内容的铺展可以明显地感到这是一幅有着整体设计思路的主题,但是今天已经很难知道其确切的内容和匠师的意图了。仅仅从视觉结构上看,额枋上的整体图像是以中间这幅图形成的一种对称的关系,同时也明显有突出和强调“中”的意味。
额枋之上便是第二至第四层,该墓开阔的亡堂占据了墓碑的上面两层。尽管从该墓亡堂上可以找到之前所看到的宋青山墓和李先桂墓亡堂的影子,但其结构和装饰雕刻却有着全然不同之处。亡堂开龛较大,左右立柱有联:“书成古记文半绿,日照高堂发转青。”而亡堂内的圣牌上书写的是“老当益壮”,令人颇为意外。亚字形圣牌应该是“捧圣”的样式,只是那些当初耗费很多工夫的多层镂空雕刻已经几乎掉落殆尽。而下部的台基上的旋转花饰和正中的多层台阶还比较清晰。不仅文字的内容令人颇为费解,那一副对联的书体居然也不一样,上联是楷书,而下联则为行书,不知是否是为了对应墓中两位逝者。
李明合墓亡堂
李明合墓亡堂的立像
当然,最为显眼的还是亡堂立柱内侧的一对人像,她们站在亡堂里面,头结高髻,衣纹飘逸,一手拿长柄花篮,扛在肩头,一手叉腰,望着远方。从雕刻手法和衣饰装束来看,这两位“门神”似乎少了“神气”,倒是多了很重的世俗女性的味道。
亡堂顶部较短的横枋与碑顶檐相接。每一层檐上都有龙头或鳌鱼等脊饰,有残缺。墓碑顶部处理方式比较少见,即在两侧鳌鱼之间还另起一块小型的牌位状结构,顶部外形就像一顶官帽,刻卷云纹。而中间部分为两层边框,其内隐约可见戏曲人物之类的图像,甚为少见,该碑在结构和雕刻上耗费的心力实在不少。
李明合墓志书法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明间和次间中的铭文书法,其书体有楷书和行书,两个并排明间中的楷书,字形开张,笔画饱满而有力,给人以大气浑厚之感。而两次间的行书则流畅婉转,且章法严谨,也值得关注。
通过宋青山墓、李先桂墓和这座李明合墓三座大型的墓葬可以看出,南部县的墓葬建筑与巴中、南江等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一,南部县的墓地几乎不见配套的附属建筑,而只有一座单体的墓碑;其二,亡堂外门柱上往往会雕刻高浮雕人物立像,或曰门神;其三,特别注重第一层额枋的结构和雕刻。粗大厚重、尺度横长的额枋,是整体墓碑建筑中最主要的横梁,支撑和分隔出墓碑主体的上下结构部分。同时,额枋又是尺度最大、位置最显要、最具整体性的装饰构件。因此额枋上的雕刻装饰往往成为整个墓碑的重中之重。这是我这两天在南部考察的初步印象。
图文|罗晓欢 编辑|薛 珂 审校|门 吉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