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碑(28)|再访宋青山墓
2021-02-04 16:44:55 未知
再访宋青山墓
2013年6月13日 周四 晴 四川省南部县
因为前一天去宋青山墓地时已近黄昏,加上逆光,拍摄照片的效果不是太理想。因此计划赶在南部县文物局上班之前再去看看。
早上不到六点,看天色渐明,便起身出发。建兴镇距离南部县城不远,约3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联系到前一天带我的那位胡师傅,这一次,他选择了一条较近的路,很快便到了宋青山墓地。
不想来得太早了一点,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光线效果还是不理想。于是在等待中顺便看了下旁边之前忽略的一些小型墓葬。
宋青山墓旁的无名墓
距离宋青山墓左侧较远的一座“二升官”样式的中型墓碑,尽管多有破损,碑顶已经遗失,但依稀可见其上有很多的雕刻,只是被厚厚的苔藓所覆盖。为一探究竟,便就地取材,用树枝做成“刷子”,一番清理之后,果然有些新发现。
尽管这座墓碑尺度不大,但是型制结构比较完整,雕刻装饰丰富,工艺还算考究。
明间立柱也被分为内外两半,外侧有联:“懿德昭千古,徽音诰万年”,柱础还有石狮。内侧凿出向内的斜面,顶部刻垂花柱头,中段用减地浮雕的手法刻女性舞蹈形象。柱子从柱联正面到图像侧面再到明间门套,形成一个逐渐的过渡,使明间显得更为开阔。明间开口很小,把大面积的部分留给了门套,门套又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匾额,上刻:“世世享之”字样。下半截则有着较为复杂的图案,但是因为风化较为严重,已经不大看得清楚具体的内容了。门柱外侧的左右抱鼓较大,致使整个建筑几乎构成三角形的外形,甚至有点比例失调。抱鼓的正面和侧面都有人物和装饰花纹,一直延伸到额枋。额枋并不宽大,但是雕刻比较复杂。图像大致也为“三段式”组合。中间一组十余人的戏剧人物浮雕,尽管五官已经看不清楚,但人物的姿态和服饰显得非常有特征,情节性很强,似乎为一个整体的场景,两头还有类似箍头的抽象装饰纹样。
宋青山墓旁的无名墓亡堂
二层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亡堂,是由上下额枋与左右立柱合围而成,显得较为简陋。亡堂立柱与一层明间立柱处理手法一样,纵向分为两半,外侧正面为联柱,刻:“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内侧一半凿成斜面,上面各雕刻一个浮雕人像,其手法不禁让人想起前面所见那几座墓葬的亡堂立像,但这里的这对门神立像就简单很多。
不仅如此,亡堂内的布置也甚为简单,只有一对夫妇坐像,背墙素面无纹。在亡堂顶檐之下的横枋刻有丰富的纹饰,其中段也凿出向亡堂内倾斜的缺口,又似于金石村的李万和墓枋的处理手法,其上有匾,刻“□□如在”字样。
从这些似曾相识的结构和图像中,不难发现,该墓尽管尺度、装饰纹样显得比较简单,但该有的基本元素一样不少。这表明了亡堂较为稳定的结构特征和图像模式。该墓的造型、体量以及雕刻都不能和那些大型墓碑相比,但是,在其因陋就简之余,却将那些不能舍去的或者最具“意义”的部分保留下来,正如这座简陋的亡堂及其门柱上简单的人像所表明的那样,可谓“麻雀虽小,五藏俱全”。
我们时常看到,在民间信仰和仪式环节中,往往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方式,部分步骤或者器具往往都是可以简化替代,但一些核心的元素又是绝不可少的,正如这座墓的亡堂所体现的那样。
宋青山墓旁的宗支碑
在距离宋青山墓左侧约5米处,还发现了一座被树枝几乎完全遮挡的一座尺度也不大的三间重檐的墓碑。该碑一层的雕刻完全风化脱落,只有顶檐下仿斗拱雕刻还在顽强地展现着曾经的精彩。绕到前面,发现墓前还有一座拱形建筑,让我感到很陌生。走近看去,正面还比较复杂,条石围砌,拱顶部稍稍外凸,构成檐部。中间开长方形门洞,立柱上的对联已经看不清楚了,门洞里面光线较暗,里间立一块圆首碑,依稀可见上面刻有“宗支碑”字样。其内有一块黑色花岗石碑,显然是近年才放置进去的,但其内的文字看不清楚。宗支碑一般出现在祠堂之中,而在这座墓地中额外配置宗支碑于墓前,在墓祭的同时也对家族的列祖列宗进行祭祀,显示了墓祭的又一种地方风俗。
宋青山墓一层各开间结构和雕刻
天色渐渐明朗了些,我再次走到宋青山墓前,细细地欣赏那些雕刻,再次为其精细和繁复的造型而惊叹。匠师可谓不遗余力,在每一个可以施加雕刻的地方都不放过,层层添加到每一个空间之中,那些看上去不甚重要的花边、角落以及装饰边框,都是多重线条、繁复的图案和镂空的花饰。甚至在每一层屋檐之下都深深地刻出复杂的纹饰。亡堂两侧的小龛外各有多层镂空的雕刻,已经破碎掉落多半,只剩下周边部分图案,好像是童子在花树间攀爬。刻镂纤细,线条流畅,从其破碎的断裂处正好可以看到其丰富的层次,要达到如此纤巧的石雕工艺,当时雕刻和安装需要何等的耐心!在二层脊饰之上,没有了常见的鳌鱼,而代之以圆雕立像,尽管立像头部已经不存,但从人物生动的姿态,飘逸的衣纹线条,应该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其实,更多的还是遗憾,因为很多的雕刻被苔藓覆盖、腐蚀,加上严重的风化,怎么也没有办法了解其当初的风貌。因为该墓建于清嘉庆年间,算起来相对较早。该 墓如此的规模和如此精美的雕刻应该在地方很具影响力的。听路过村民说,宋青山是开盐厂的,很富裕,有七个儿子,家中还养有戏班子云云。我想宋青山这座墓的修建应该对周边和后世的影响不小,该墓似乎可以视为道光、咸丰以后四川地区清代民间造墓高潮的肇始,可惜将很快湮没于荒草之间。
宋青山墓门柱柱联的铺首
宋青山墓亡堂右次间及脊饰
匆匆赶回县城,并几经周折找到了县文物局,局长和工作人员还比较热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办公室比较大,靠墙的一壁书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其中县志和各姓氏的族谱很多。还有几件可能是收上来的文物放在角落。其中一件据说是宋代的莲花柱头雕刻,气象不凡。我走进过不少基层文物部门的办公室,南部县文物局办公室也许看上去算是最名副其实的了,也难怪知名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能够留存下来。
在文物局看到了他们 “三普”中有关明清墓葬的部分材料,并慷慨地提供了包括我看到的三处(宋青山墓、李先桂墓和李明合墓),共七处(另外四处还有窑场文卓墓、秦家沟清墓、升钟何李氏墓和大富乡鲜氏墓)墓葬的一些图片资料和文字介绍。尽管呆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也比较忙,但已有的收获让我喜出望外!
南部文卓墓(南部县文物局提供)
其中像窑场文卓墓、升钟何李氏墓与我所见的前面三处大致相同,即单体牌楼式墓碑,且雕刻复杂,人物众多,可以归为一个系统。而秦家沟清墓和大富乡鲜氏墓则属于另外一种样式,即拱山墓。这种样式的墓葬是将墓碑修建在拱形门厅的里面,而外面再修建牌楼式门楼,这样就形成一个较为宽阔的封闭享堂空间。这种样式有可能是明代家族墓演化而来的。有的拱山墓修建得非常高大,门楼装饰华丽,秦家沟清墓就属于这一类。从图片资料看,其门楼高大,雕刻也比较多,左右分别镂空石雕装福寿二字作为窗户。里间墓碑与土冢相连,型制是常见的四柱三间三重檐样式的墓碑,其上彩绘丰富,颜色鲜艳,但雕刻人像的头部多被破坏。明间下部显然是盗墓所致,一个大洞穿过多层石板直通墓室。
南部鲜氏墓(南部县文物局提供)
大富乡鲜氏墓更具特色,尽管文物局只愿意给一张照片,但是这座高大的拱形墓门楼上的十多扇镂空装饰花窗想必是花了很多的功夫。门里的墓碑是什么样子就无处得知了……
根据南部县文物局同志的建议我可以去南充市文物部门看看,加上时间紧迫,于是下午我便决定先回南充,下一次再去考察这些墓葬。但是,到南充时时间不将就,天气也特别热,感觉有点不舒服,便临时决定回家了。此次的考察尽管非常短,但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该地区清代墓葬建筑和雕刻装饰的精彩,头脑中又开始想着下一次的考察计划了。
后记
此次考察尽管时间很短,但是强烈地感觉到盗墓分子的活跃。据笔者了解,在广元、巴中、南充、达州等地,常有新的盗洞,主要从土冢的上部或墓葬前方封门石进入墓室,打开棺木。按说,明清以后的民间墓葬,地下很少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多是少量的首饰之类,但如此多的清墓葬被挖掘,足见其盗墓的疯狂程度。这样的盗墓行为也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很大困惑,民间常常流传关于墓中神奇“宝贝”被盗的传说故事,甚至还说国家还派飞机在天上都侦测到了云云,充满了奇幻色彩。但是,笔者认为最大的威胁还是一种新的行为——盗窃构件。这不仅破坏了墓葬建筑的完整性,而且很多最为精彩的雕刻部件,同时也是建筑结构的主体部分,如门、柱、梁等,它们的缺失极易造成整体建筑的倒塌。
如今,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乡村公路硬化且四通八达,之前难以到达的地方都可以去行车,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常住人口的急剧减少,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外出,留下老弱妇孺,超过一半的房子没有人住,更不要说去墓地看看了。这就致使盗墓者有机可乘,甚至敢于动用现代机械设备大肆拆除,有好些都是被盗之后很久才被发现。而当地百姓对这些东西的价值认知相当模糊和混乱,被盗之后也就只有抱怨和谩骂,不知道也不会主动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保护难度很大。
图文|罗晓欢 编辑|殷梦弦 审校|门 吉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