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李相⻰:一种颠覆
2021-02-05 15:47:47 未知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我们每天都要上传无数的文字和图像,它们被扔进网络这个无限的空间。各类显示屏控制着出入这个空间的大⻔。我们将⻔的这边称为现实的,另一边称为虚拟的,它们以三维空间为界,保持着安全的距离。然而当我走进王彤与李相⻰在纽约LATITUDE画廊的展览现场时,这种距离似乎被颠覆了。网络以一种三维的姿态进驻到现实空间中。若是要打一个比方的话,我像是走入了一个立体的meme,或是某个reddit社群的线下房间。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一个霓虹灯管制成的“喜”字从天花板上坠下来,这是李相⻰的作品《喜从天降》。五幅巨大的红色条幅从墙上挂下,上面写着诸如“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妈丧尽天良”这样的标语,这是李的另一组作品《应对新冠肺炎的五条建议》。展厅的另一边放着一个“神龛”,前面点着蜡烛,摆放着香炉以及香烟、水果等“贡品”。在原本放置塑像的位置则是一个iPad,上面展示着王彤的作品《不完美形状的缺陷》。其中的婴儿形象也出现在她的《被解放的无机生命体》中,并被制成了一个银色塑料婴儿模型,被锁链吊着从天花板上垂坠下来。扫描它腹部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作品在数字空间的“本体”,一个用数字拼贴手法制作的GIF。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李相⻰与王彤的作品关注的重点之一都是网络与现实空间的转换。相较之下,前者似乎更加关注语境的转换对于表意的影响,而后者则更多探索了网络所催生的新的美学标准。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李的条幅把国内常⻅的应对新冠疫情的标语转移到病毒依然横行的美国,促使观者思考两国应对相同疫情的不同原则,传递政策的不同方式,两国不同的受众以及他们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他的《和相⻰学习中文:中华成语大全》延续了这样的思路。作品用翻译机器将中文成语直译为英文,而刻意忽略了其中语境的转换。作品荒诞的教学方式让人联想起德国艺术家Hito Steyerl的视频作品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 (2013)。
王的数字拼贴将传统宗教中的视觉元素进行重组,并与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融合、并置。这样的尝试一方面呼应了中国所谓“后网络艺术”(Post-Internet Art)家,例如陆扬、苗颖、徐文恺等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让人联想起战后波普艺术(Pop Art)家对于商业图像与流行文化的再创作。前者模糊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而后者则打破了商业或者说世俗文化与精英艺术之间的屏障。这样的艺术尝试促使我们对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文化进行再思考,并对它们背后各自的定义标准进行重新的界定。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从某个⻆度来讲,无论是后网络艺术(此名称的准确性还有待考量)还是波普艺术,都是对人们印象中“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评判标准的颠覆。而任何对于既有模式的颠覆都需要一定的合理性(legitamcy)。此处的合理性,可以归结为网络文化存在本身的合理性。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对周遭生存环境的反应,而艺术是这诸多反应中较为精致的一种表达,那么文化自然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语言”。而环顾今天的文化,这种“语言”越来越多的发源于互联网。正如网络用语大量涌入日常会话,诞生于网络世界的美学⻛格也影响着线下艺术创作。想要将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简单地区分开来变得越来越难。随之而来,我们也无法用两套分开的美学标准去衡量它们的表达。
作者与艺术家在开幕活动中交谈作品 图片版权归画廊所有
然而,在我们欢庆新文化诞生的同时,有另外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即传统文化表达的符号化现象。传统美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契合被拆分开来,形式可以独立于意义被引用。诚然,这是后现代性的最核心影响之一,它的主义是清晰的,然而它的意义,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意义,还需我们深思。
关于作者:
袁政,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来到纽约后,在苏富比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多个艺术机构有过工作经验,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和富艺斯拍卖行等。
关于纽约LATITUDE画廊:
坐落于纽约布鲁克林Williamsburg的LATITUDE画廊成立于困难又特殊的二〇二〇年,由旅美艺术家周诗卉女士创立。画廊旨在代表、支持中外当代年轻艺术家,呈现多种多样的先锋艺术作品。通过多元的艺术项目,例如艺术家扶持计划,公开征稿、展览、实验电影放映、艺术家对谈、艺术沙⻰、workshop、和独立出版物等。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积极的实验艺术社区、激发深度讨论,并吸引多样的年轻艺术家,观众与藏家。我们作为独立画廊和艺术平台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具有⻓远影响的推广机会和进入艺术市场的渠道。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