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碑(39)|阴阳杂处的于氏家族墓群

2021-02-26 00:00:00 未知

阴阳杂处的于氏家族墓群

2013年8月27日     晴     四川万源


昨晚就到了万源,一大早就赶到了万源市文物局找到张局长,但事情并未如预期那么顺利,张局长建议我可以先到曾家乡去看看。

我没有犹豫,马上赶到车站,打听得知,没有到曾家乡的班车,只有坐车到一个叫做石岸口的地方,那里有摩的。赶到石岸口已经中午,就在旁边的餐厅吃了午饭,并详细地问了路。在这里等候的摩的还比较多,我坐上了一辆就往曾家乡出发。顺着山路走了好久,路过一个村子,师傅还特地把我拉到村委书记家门前,与书记打了个招呼并说明了情况。原来他听说我来找古墓,怕拉到“坏人”,就特地到书记家的,真不知说什么好!

当摩托车拐进一条小路,经过一座红砖墙的农户,发现旁边有一座墓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消瘦而怪异的四角攒尖顶的碑亭式建筑。在顶檐下的四角各置一方斗,斗下接四边外突的平檐,它实际上是一块厚约30厘米的方形石板。其下为四角柱式的碑身,可以看出这个四柱样式是由一块整石切割而出的,而非常见的由构件组合而成,不知像这种尺度不大的墓碑,这样直接切割是不是更节省、更简单。

碑身正面两柱一间有匾额、柱联、门罩等设置一应俱全,其余各面门罩比较简单,柱内有一方柱,各面皆刻文字。该碑之所以看上去有些怪异,主要是檐下那个打破常规的方斗和平檐的结构,使得碑身和碑帽脱节,不知为何有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如今碑身和方斗之内还塞进去了旧鞋子、罐头盒子和塑料袋等垃圾。靠里的主墓碑完全被植物遮挡,潮湿黝黑,风化严重,地上还有几件石头雕件,看上去还比较精致,不知是不是从碑上掉下来的。墓前的地面平铺了一层水泥,与房屋的地面连成一片。走过这个四方碑,偶然看到右手边还有一座已经歪斜的石桅杆。感觉这墓碑和墓前桅杆之间的通道成为了通向这户人家的唯一通道,这种阴宅与阳宅之间的距离与关系在川北山区似乎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墓地成为通向民居的过道

再往前走数十米,看到一处院子的后面是一座家族墓地,其中约有十余座大小形制不同的墓葬,也都是被藤蔓所遮挡,但其形制和雕刻还值得一看,就停下来清理了一番。

于氏家族墓地中的无名墓

其中一座墓前建有一座三层字库塔,墓碑的样式为之前所少见,底层为四柱三间两层檐的结构,三间等大,呈正方形,立柱宽厚,柱面线刻的人物和纹饰已经模糊不清。柱间上有横枋,下有地栿。正中一间横枋上刻“祖德流芳”,左右两间横枋上各刻浮雕云龙纹饰,尽管有些风化,遒曲的龙身和繁密的鳞甲、爪子和龙头等细节表明匠师的工艺水平还是不低。开间内的碑板内嵌较深,但表面漫漶不清,似乎没有文字,只有正中竖向一条方框内隐约有文字痕迹,估计是墓主姓名等。

于氏无名墓横枋上的“云龙”雕刻

在明间顶部横跨三间的庑殿顶长檐上是平顶栱式结构的第二层。这种像“宝盖头”一样的墓碑,之前在通江县谢家炳家族墓地见过。同样,该墓最精彩之处就是这个平顶檐下的雕刻。在一座 “三间两檐”的建筑之下,明间和次间内各有人物群像。只见重重帷幔之下,一对老年男女端坐于正房檐下,圆桌上摆了一排盛满食物的大碗,圆桌前的左右两边分男左女右再设座位,分别坐有两人,而在最前面还有一排人物站立。左次间的人物群像似乎为女眷和小孩,右次间似乎为青年男子在读书的场景。而在房屋两侧的室外屋檐下还各有两人,尽管不知其身份,但很明显不属于家庭成员。不难看出,这正是“亡堂”的典型图式,但这里并不在内而是将整个墓碑的上层变成了一个居室的空间,并将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置于其中。此外,房屋背后的树木造型不仅使画面构图显得饱满,造型也是很有特点的。这一座尺度并不大的墓碑,造型看上去也并不复杂,但工艺却显得非常细致,风化和苔藓遮不住平直精细的结构和线条,丰富的雕刻细节和素洁的表面形成恰如其分的对比关系,使该墓显得静穆而雅正,确实比较难得!

于氏无名墓顶部的“亡堂”图

而旁边的一座墓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该墓也是两重檐,檐部微微翘起,第二层为平顶,无脊饰,檐下设两柱一间结构,中间为匾,刻“□钟麟趾”,匾额两侧分别雕刻一只“下山”狮子,外侧端头还有浮雕鸟纹。底层檐下部分为条石做三层叠涩向内收进,直到内部三间并立的开间,开间内碑板与刚才所见墓类似,也少有文字,当然也可能风化殆尽。更多的文字刻写在开间顶部横梁和左右宽阔的侧壁上。因为好些文字都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见顶部横梁上的文字有“本支”“宗支”字样,以及于氏族人姓名的罗列。而在最右侧开间的外侧立柱上看到有文字 “奉祀男于儒宗蒲氏□□”“道光十四年甲午岁正月/吉旦” “匠师于安详/聂步□/于载祥/合建”等文字,提供了该墓的相关信息。

于儒宗家族墓门柱

在中间一层左右侧壁则分别刻有诗文,左为:“天门兀突为谁开,鹤化□吟归去来,千尺长□何所觅,翠萝深处是瑶台”。右侧分上下两部分,但仅仅半阙部分保存还算完整,内容为:“石碣留名古,冷疏枝漏月。四面云山主,椒藩瓜衍后。”下半阙末尾一句可看出为“蒸尝俎豆□”,落款为“守木子题”。用笔粗率,有朴拙野趣。

于儒宗家族墓侧壁刻书

由于叠涩向内较深,出于稳固的考虑,在中间一层横梁下设置了一对立柱,立柱顶部为方柱头,底部为须弥座,中段刻有浮雕蟠龙,不过这龙的造型和雕刻却不甚高明。但即使这样,村民说这对龙柱还差点被盗,并指给我看。果然,其中一根龙柱的方柱头已经偏离顶部横梁的榫窝并开裂。

被顶出榫窝并开裂的柱头

叠压在基座和横枋之间的抱鼓呈“八”字形连接在开间左右的立柱外,抱鼓宽阔,顶部为一只模样怪异的神兽,鼓面有浮雕人物。这样的尺度和结构形成层层内收的纵深感,让三开间的碑板内嵌于建筑深处,像这样的造型确实比较特别,也不知匠师是否有这种视觉构造的自觉意识。

于儒宗家族墓抱鼓结构和雕刻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看到旁边山体之下一座更大型的墓葬。墓前同样有一座三层字库塔,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座四柱三间高大的墓坊。其上的柱联、匾额题刻较多,书体多变。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走进了这个近10平方米的石室。里面还有些家具,原来旁边一户农民正在改造自己的住房,为了施工的方便,他们不仅把一些物品放置到墓前的平地上,墓室内甚至成为待客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于天春墓

可以看到,石室尽头有两级宽阔的台阶,台阶上有两个并立的明间,外侧条石层层叠出,如前面所见于儒宗家族墓一般,左侧碑板正中仅有一行文字“清处士于公天春□□□”,右侧有“待淑德□□□□□”,应该为夫妻合葬墓。明间中柱连接墓室顶部的横梁,横梁左右直抵圆栱侧墙,柱顶结构逐渐变宽,应该是为了使室内空间更为稳固的一种特殊处理。柱子上半段有瓶花雕刻,中段雕刻文字“四川东□□绥定府太平县七乡甲/三长寿场”。在墓地上刊刻地名是比较常见的,但“长寿场”这样的表达确实非常罕见。

于天春墓享堂

在这个石梁之上半圆空间内有一个三开间的亡堂,镶嵌在后墙之内,门罩镂雕,门口左右还有一对人像,透过镂空的门罩,可见其内有人物雕刻,背墙刻“生气当留”几个大字,这个小型的内龛与家居神龛类似。不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墓石壁柱面和墙面都刻满了文字,粗略看了一下,这座墓也是按照“本支堂”的模式来建的,所刻文字多为于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乡村事务。但因室内湿度太大,文字已经风化剥落,很多已经不可识读。想想当年墓主不惜耗工费力地刊刻这许多文字,应该是颇为重视的,如果能够有幸整理著录也应该是有些价值的。

从于天春墓享堂内向外

走出这座墓室,眼前就是一条大路,旁边居住着若干住户。墓葬就在他们房前屋后,甚至就在他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中,这种“阴阳杂处”的时空关系是川北山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常态。

曾家乡民居及室内的治家格言刻石

休息时,一位村民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里,说要给我看一件文物,我好奇地跟他进去,发现屋内墙根镶嵌了一块长2米多,高1米左右的石板刻石,黑底白字的工整楷书,近看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村民说,这是当年拆祠堂时搬到家里的,原本还有一块,破碎了就没有要了。如今祠堂早已不知所踪,祠堂内的这块刻石也只能依偎在墙根。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陈在丹       审校|门     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